摘 要:在超臨界二氧化碳壓氣機設計過程中,壓氣機的進口條件(總溫、總壓)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參數。由于超臨界二氧化碳壓氣機進口設計工況會選取在流體臨界狀態(tài)附近,此時的二氧化碳物性的變化十分劇烈,且進口狀態(tài)選取會影響到壓氣機的效率,耗功,以及進口參數的穩(wěn)定性。本文通過壓氣機流場三維計算,驗證理論分析結果,得出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壓氣機進口條件選取的準則。
關鍵詞:超臨界CO2;壓氣機設計;進口工況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SCO2)為介質的熱力循環(huán)由于具有緊湊性、高熱力循環(huán)效率、以及工作溫度比常規(guī)熱力循環(huán)系統更低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未來最有潛力的發(fā)電系統[1],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發(fā)動機的理論與試驗研究[2] [3]。由于超臨界流體的物性與理性氣體存在差異,使得壓氣機進口條件的選取對于壓氣機性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針對SCO2物性,分析了SCO2壓氣機設計過程中進口狀態(tài)選取的重要性,并根據計算,給出了壓比2.5量級SCO2壓氣機進口狀態(tài)選取準則。
1壓氣機進口狀態(tài)研究
Monjea B[4]認為,對于超臨界二氧化碳,進口馬赫數存在一個最佳范圍,以此給出了進口總溫—進口總壓的對應取值。Sandia試驗室也通過試驗驗證了不同進口條件下壓氣機的性能,得出結論是:進口亞臨界工況會導致工質密度、流量等參數的波動,但幅度仍處于試驗系統可接受的范圍內。
圖 1為二氧化碳在臨界狀態(tài)附近,溫度一定情況下,密度隨著壓力的變化規(guī)律。右側等溫線溫度高于左側??梢钥闯?,保持溫度不變時,增大壓力,密度在某個范圍內會發(fā)生突增,此處密度的突增實質上是二氧化碳由氣態(tài)向液態(tài)的轉換。因此,進口壓力位于臨界值附近時,可能會導致流體密度變化較大。同理,在同一條壓力線上,等溫線在臨界溫度(304K)附近分布系數,說明此時流體密度變化大。
根據圖 1中的臨界壓力線和臨界溫度線(T=304K),可以把臨界點二氧化碳狀態(tài)分為4個區(qū)域,如圖 2所示,其中三個區(qū)域的物性狀態(tài)時確定的,超臨界狀態(tài)在右下角。
壓力和溫度在臨界點附近時,流體密度會有較大的梯度,然而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會將進口工況放在靠近臨界狀態(tài)附近,原因從圖 3可以分析得出:圖 3是在實現2.5壓比前提下,不同等溫線上,壓氣機等熵功(KJ/Kg)隨進口壓力的變化曲線。右側等溫線溫度高于左側等溫線溫度。保持溫度不變,壓力如果位于臨界值附近,壓氣機消耗的等熵功最小,壓力低于臨界值,耗功迅速上升,壓力高于臨界值,耗功緩慢上升;同時進口溫度的升高會使壓氣機耗功略有增加。因此,進口狀態(tài)取在臨界點附近,可以使得壓氣機耗功小,提高發(fā)動機的循環(huán)效率。
2數值計算驗證
2.1 計算模型
本文模型包括離心葉輪和徑向擴壓器。
2.2壓氣機進口工況選擇
壓氣機進口工況存在總溫和總壓兩種變量,計算分為兩個方向:固定進口總溫,變化進口總壓;固定進口總壓,變化進口總溫。進口工況選擇見表 1。
2.3數值模擬方法
采用CFX軟件對模型進行三維流場計算,工質選取CFX材料庫中的CO2RK,其物性為滿足R-K方程的真實氣體,湍流模型選取k-e模型,格式一階精度。
2.4計算結果分析
流體臨界點附近的流場參數波動較大,可能會導致流場計算不穩(wěn)定,因此本文將進口參數的波動(三維計算得出)列入考察范圍。定義如下參數:
進口密度脈動量定義:
其中ρaver為進口截面密度的流量平均,ρmax、ρmin分別為進口截面密度點的最大、最小值。
進口總壓脈動量定義:
進口總溫脈動量定義:
圖 4是進口參數脈動、壓氣機效率隨壓氣機進口總溫變化規(guī)律(進口總溫小于304K,算例無法收斂)。
從上圖中可知,進口總溫在308K左右時,進口參數脈動量較大,當總溫大于310K時,進口參數趨于穩(wěn)定,且隨著進口總溫增加,壓氣機效率略有下降,在2%左右。對于本文壓氣機,進口總溫應取在310K左右,太低可能會導致現有計算不收斂,模型無法預測,而過高的進口總溫也會導致壓氣機效率的小幅下降,以及上一章所分析的壓氣機耗功增加,使得整機效率下降。
圖 5是進口參數脈動、壓氣機效率隨壓氣機進口總壓變化規(guī)律。
進口總壓高于8.2Mpa,流場參數波動較大,并且壓氣機效率與進口總壓選取無太大相關性。進口總壓繼續(xù)增大時到9.0Mpa后,波動量減小。
圖 6是進口總壓保持在7.6Mpa時,進口總溫從305K—311K變化時,葉尖95%處blade to blade截面流場馬赫數云圖。因此,當進口總溫在307K-309K時,此時進口流體更接近臨界狀態(tài),溫度和密度分布都較為紊亂,葉尖最大馬赫數也會增高,增大了流場的損失。另外進口密度變化大會導致試驗室進口流量的波動。因此進口工況選在此范圍對于流場不利。因此,壓氣機進口總溫應該取在310K以上,可避免臨界狀態(tài)附近流場的波動。
圖 7是保持進口總溫313K不變,進口總壓從7.4Mpa—9.0Mpa變化時,葉尖95%lade to blade截面流場馬赫數云圖。在進口總壓8.2Mpa左右,也出現了流場馬赫數增大等現象,并且隨著進口總壓升高,壓氣機進口速度變化導致的密度波動現象依舊存在,故壓氣機進口總壓應該取在7.4Mpa—8.0Mpa之間,此時的流場較為穩(wěn)定,馬赫數分布合理。
3總結
本文通過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物性分析、開展壓氣機三維計算,針對超臨界CO2壓氣機進口條件的選擇問題,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壓氣機進口總壓、總溫設計在臨界點附近時,流體密度,總溫,總壓會產生較大脈動,對于系統的穩(wěn)定性不利;進口流體參數遠離臨界點時,壓氣機消耗的等熵功增加,降低了整機效率。選取進口工況需要綜合這兩方面考慮。
(2)本文壓氣機模型,進口總溫取在310K附近較為合適,總溫低計算難以收斂,流場波動大,會導致試驗過程中流場的不穩(wěn)定。總溫高會增大壓氣機耗功;在此基礎上,進口總壓取7.4Mpa—8.0Mpa較合適,可以避開CO2流體物性梯度大的區(qū)間。
(3)進口總溫、總壓對壓氣機效率影響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 Masanori ARITOMI, et al., 2011,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R], Vol. 5, No. 1, 2011.
[2] Steven A. Wright, Ross F. Radel, Operation and Analysis of a Supercritical CO2 Brayton Cycle, Sandia report[R], 2010-0171.
[3] Jim Pasch, Tom Conboy, Darryn Fleming, and Gary Rochau, Supercritical CO2 Recompression Brayton Cycle: Completed Assembly Description[R], SAND2012-9546.
[4] B. Monje, D. Sanchez, A design strategy for Supercritical CO2 compressors. ASME Turbo Expo 2014 June 16–20.
作者簡介:
徐威陽(1988-),男,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壓氣機氣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