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摘要:本文圍繞心理邊界的概念列舉了家長在教育和孩子相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糟糕狀況,闡述了良好心理邊界在孩子心理成長及良好親子關(guān)系建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邊界不清帶來的巨大危害。
關(guān)鍵詞:心理;家庭教育;親子關(guān)系;控制;心理邊界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做父母的為孩子付出了無限的關(guān)愛,卻不能換來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有的孩子的惡言相對,甚至暴露出種種不良行為。作為家長,應(yīng)思考為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有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是否超越了父母與子女應(yīng)有的邊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教師和家長都應(yīng)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邊界,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從心理邊界的模糊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才能化解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沖突,讓家庭教育遵循規(guī)律而行。
一、心理邊界的定義
心理邊界就好比是國與國的疆界,這點對一個人的自我建立和人格完善尤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個心理邊界清晰的人。作為父母,只有給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邊界,才能幫助孩子完成自我的發(fā)展。
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特征:
第一,他們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選擇、價值觀、限制、才能、思想、欲望和愛,不在這些方面干涉別人,同時也絕不容許他人在這些方面干涉自己。
第二,他們百分百為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負責,不將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歸罪于他人,同時也不會“越界”,不會承擔他人態(tài)度和行為失當?shù)暮蠊?/p>
第三,他們百分百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將自己的情緒困擾歸咎于他人,同時也不會因為他人的傷心、憤怒、失望、擔憂、痛苦等負面情緒,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二、心理邊界不清帶來的危害
我國是一個注重親情的民族,在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不得不承認很多父母很難與子女很好地分離,自我心理邊界通常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我們常常會擔心孩子做不好、學不好,因而過度關(guān)注孩子的言行舉止,包辦孩子的飲食起居,指手畫腳地保護、疼愛、教育孩子,甚至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以為這樣就是為孩子負責了。殊不知,在父母這種看似善意的行為背后,孩子的心理邊界也在父母的呵護和干涉中逐漸喪失,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即便長大成人之后也仍然懷有強烈的兒童期對母親的依賴,不能理性智慧的解決和處理問題,有的甚至出現(xiàn)過激行為。孩子在被照顧、被學習、被管理、被規(guī)劃的過程中,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強烈的束縛和壓力,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怨恨情緒,并以各種不良行為來反抗,比如,撒謊、打架斗毆、厭學、逃學等。
有的父母會把自己表現(xiàn)得慘兮兮的,他們會對孩子說,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等等。這樣做,實際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喪失維護自己權(quán)利的倫理立場和道德勇氣,對父母哪怕是無理的要求,都無條件地服從。還有的父母會不停的向孩子傾訴生存的壓力、養(yǎng)家的壓力,嘮叨孩子節(jié)約用錢、以及對這個社會的種種不滿,從而把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傳遞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會帶著一顆貧乏的心、掙扎在家庭和社會中,同時對現(xiàn)實充滿無限的負性情緒,這些都是在消耗孩子生命的能量。聰明的父母則會與孩子分享工作并獲取金錢的樂趣;會講述你為這個家奮斗的自豪和滿足;會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zhì)生活,讓孩子帶著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去拼搏和努力,這樣的生命才是充滿希望與豐盛的。
事實上,很多父母會說:“你是我的孩子,你的命都是我給的,我為你付出、犧牲這么多,你就得聽我的”。在父母這種強烈控制的需要下,包辦替代了孩子的一切,讓孩子無法獨立的生長。舉一個特別普遍的例子,在廁所里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有些人大便完了之后不沖水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功能發(fā)展不全的現(xiàn)象,就是本該自己完成的事情卻不能完成,需要別人替他去完成。而導(dǎo)致這一點的,就是在孩子小時候被監(jiān)護人包辦替代的結(jié)果。
三、建立良好心理邊界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邊界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和意識行為的重要指標。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第一責任人的父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母親,對于孩子心理邊界的建立更是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記得著名心理大師曾奇峰曾這樣說:對某些女性來說,溺愛孩子是她們拒絕成長的重要方式。她們替孩子生活,為孩子操辦一切,與孩子在心理上合二為一。在愛的名義下,她們這樣做可以滿足她們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滿足的需求。但這樣做可能留下無窮的后患,并且傷害到幾個人。
四、如何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邊界
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未來,作為家長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邊界,不該替孩子做的事情堅決不做,我們只要做好我們該做的,把孩子的事情交還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比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記和聊天記錄,不窺探孩子的隱私,進入孩子房間時要先敲門,同時也教育孩子進入父母房間也要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
其次,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提醒孩子的舉止行為,鼓勵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及物品。有的父母會特別驕傲地向人炫耀說,孩子從小到大和父母從來沒有秘密,他們覺得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才是令人滿意的。其實,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擔憂的,如果一個進入青春期甚至成年的孩子,還和父母無話不談,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的心理還處在哺乳期。一個人只有完成了心理斷乳,才意味著開始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我很欣賞這段話:如果有一天,你能夠?qū)Ω改刚f一句,爸媽,從今天開始,你是你,我是我,我愛你,但不為你而活,不因你而活;能夠?qū)⒆诱f一句,寶貝,從今以后,你是你,我是我,我愛你,但不為你負責。你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和自如,也會感到你對他們的愛是那么的清爽,沒有壓力,沒有糾結(jié)。
我們要學會愛自己,不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對孩子的控制的權(quán)利。放棄那些我們想控制卻又無法控制的事情,幫孩子建立起良好心理邊界,為孩子一生的健康發(fā)展負責,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才是健康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