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菠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tǒng)篇目,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會被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膽識和先國后己的精神所折服,也會被廉頗的驍勇善戰(zhàn)、知錯能改和坦白直率的品格所震撼,兩位歷史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大放異彩,名垂千古。
司馬遷以飽含感情的筆觸成功塑造了藺相如和廉頗兩位識大體、顧大局的英雄人物,但仔細研讀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并不遜色于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只是因為著墨較少而常常被忽略。本文擬從趙王、繆賢和秦王三個人物切入,通過人物對話、歷史文化背景作進一步探究,以期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學魅力。
趙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趙王就是歷史上的趙惠文王。趙惠文王是趙國歷史較有作為的君王,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國力強大,“嘗抑強齊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1](《戰(zhàn)國策·趙策三》)。課文講述的就是趙惠文王十六年至十八年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趙王的知人善任成就了一代名將賢相。雖然對趙惠文王的描寫不多,但從有限的文字里可以管窺一二。
面對強大秦國的威逼利誘,趙王并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乾綱獨斷,而是召集諸大臣商議,討論的結(jié)果讓他陷入兩難的境地:給還是不給。給是物資上的被動,白白地被欺騙;不給是道義上的被動,留給了秦國攻打趙國的理由。還有最棘手的就是派誰去回復秦國,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宦官繆賢站了出來,他推薦的是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趙王并沒有因繆賢的身份而拒絕他,反而很重視這條意見。經(jīng)過繆賢一番陳述,趙王準備召見這位宦官的門客,面對藺相如,趙王并沒有因為寵臣的推薦而昏了頭腦,而是實事求是,親自上陣對藺相如進行面試考核,把朝堂之上的問題拋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果然不負眾望,提出了“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完璧歸趙”[2]的建設(shè)性方案,解除了趙王的兩難處境。趙王毅然派遣相如西入秦國,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處雖對趙王著墨不多,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虛心納諫、從諫如流的開明君主形象。
當藺相如不辱使命從秦國歸來之時,趙王不囿于門第和出身,毅然提拔相如為上大夫。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和士三個等級,上大夫是大夫中較高的官階。藺相如憑借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智慧得到趙王“火箭式”的提拔。趙王在澠池之會上親眼目睹了藺相如的英勇無畏,又毫不吝惜拜藺相如為上卿。藺相如一躍成為趙國的顯貴,這正是趙王賞罰嚴明、任人唯賢的具體表現(xiàn)。
澠池相會之前,趙王是恐懼的,他不想去赴會,“趙王畏秦,欲毋行”,他的這一舉動遭到后世的詬病,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毫無膽識和謀略的君王。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僅僅停留于表面,而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綜合考量。澠池相會的背景是秦國節(jié)節(jié)勝利、趙國節(jié)節(jié)敗退,秦強趙弱是不爭的事實,并且“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一個“虎狼之國”且又是不講信譽的國家,趙王的生命確實沒有保障,這不僅是考慮自身的安全,更是為趙國的長遠考慮,如果逞一時之快貿(mào)然出動的話,后果不堪設(shè)想,楚懷王熊槐被囚禁于秦國、客死他鄉(xiāng)的故事猶言在耳。從諫如流的趙王還是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廉頗和藺相如認為“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當個人的生命和國家的尊嚴擺在面前時,趙王選擇了后者,一個“遂”字表現(xiàn)出他決然的神態(tài)和準備為國獻身的壯志。廉頗送別之時,司馬遷用了一個“訣”字,這個字很有深意,趙王此去很有可能一去不回,廉頗才提出了“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的善后事宜。在此,讀者只看到了一個社稷為重、遇事沉穩(wěn)、考慮周密的廉頗,卻忽略掉在廉頗身后的趙王。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刻,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以國事為重,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一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國君形象躍然紙上。
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處處以國事為重,他虛懷納諫,知人善任,破格任用名不見經(jīng)傳的藺相如;他不卑不亢,舍生忘死,決然奔赴澠池之會,展現(xiàn)了一代明君的風范。
繆賢
繆賢在文章中只出現(xiàn)了一次,但就這一次,也讓我們記住了這位別樣的宦臣。
因為和氏璧的緣故,趙國和秦國關(guān)系緊張了起來,正當趙王一籌莫展之際,宦官繆賢站了出來,力舉藺相如,他認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那么他什么如此堅決地舉薦藺相如呢?繆賢有罪想要準備逃到燕國,結(jié)果被舍人藺相如制止,藺相如給他說了緣由,并告訴他解決問題的辦法,結(jié)果繆賢被趙王赦免,通過這件事情繆賢認為藺相如是出使秦國的不二人選。仔細品味,能發(fā)現(xiàn)繆賢身上的許多人性閃光點。
首先,冒死推薦之舉。為了打動趙王,繆賢可謂是不惜余力,他竟然把自己通敵叛國的想法說出來,趙國的近臣竟然私下接好別國,并且還有逃亡他國的計劃,但繆賢絲毫沒有顧及自身的安危,甚至不惜貶低自己、加罪自己來抬高藺相如。在推舉藺相如時,給自己戴上了叛國不忠的帽子??娰t的這些話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趙王小肚雞腸,怪罪下來,不但他自身難保,就連窺測圣意的藺相如也脫不了干系??娰t冒著叛國和欺君之名舉薦藺相如,其拳拳之心不言而喻。
其次,識賢報恩之情。繆賢舉薦藺相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藺相如確有才能。他能體察人心、洞悉人性。繆賢也有認賢識才之能,通過一件事情就能認識一個人的能力,明朝陳懿也在《讀史漫筆》中感嘆:“繆賢識鑒賢于平原君多矣!”[3]二是報答恩情。如果沒有藺相如的幫助,繆賢很有可能命喪黃泉,正是因為藺相如關(guān)鍵時候的建議,繆賢才保住了性命,所以繆賢才會冒死舉薦自己的恩人。
再者,忠君愛國之心。國家存亡之際,當朝堂之上的群臣束手無策之時,一個宦官竟然站了出來,極力向趙王推薦藺相如。他完全沒必要舉薦藺相如,因為這不是他的分內(nèi)之事,他只要侍候好趙王就行了。但在國家利益面前,繆賢拋棄了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繆賢的愛國之心可見一斑。
或許可以說,沒有繆賢就沒有叱咤風云的藺相如,也就沒有后來的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更沒有傳為千古美談的將相和。
秦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王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最長的君王,他重用文臣武將,在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秦國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奠定了統(tǒng)一六國的基礎(chǔ),翦伯贊曾這樣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斗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盵4]可以說如果沒有秦昭王的勵精圖治,秦一掃六合的壯舉還不知要推遲多少年。
秦王在文中直接或間接出現(xiàn)了三次,且每一次出現(xiàn)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特點。撥開籠罩在歷史上空的陰云,管窺秦昭王的言行,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王。
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不脛而走,其他國家都沒有什么反應(yīng),只有秦昭王率先出擊,并提出了以城易璧的外交主張,這顯示出他有很強的政治嗅覺。先不說這十五座城池與和氏璧是否等價,從這條外交主張上就可以看出秦昭王心思縝密。
秦國想以十五城易璧,單從秦國的角度思考無非會出現(xiàn)兩種結(jié)果:得與不得。如果得到這塊璧,秦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毀約,不承認約定的存在,這一點早有所證,張儀的六百里變?yōu)榱镆褟V為所知,后文可知秦王的確無意予城,藺相如也說秦國“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如果得不到,秦國就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譴責趙國,甚至還可以以此為借口攻打趙國。也就是說趙國予璧與否,秦國都能得到好處,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秦昭王的老辣和睿智。
秦王真正的出場是在朝堂之上。藺相如在朝堂上怒發(fā)沖冠、持璧睨柱、據(jù)理力爭,絲毫沒有把秦王放在眼中。面對咄咄逼人的藺相如,秦王卻表現(xiàn)得十分鎮(zhèn)靜,他的形象已被藺相如的光芒所掩蓋,我們看到的是機智和勇敢的藺相如,卻沒有看到沉穩(wěn)和理智的秦王。秦王要的是和氏璧,而不是藺相如的性命,既然和氏璧已經(jīng)不在秦國了,即使殺害藺相如也于事無補,反而讓自己背上一個濫殺無辜的罪名,無論在政治上還是道義上都很被動,這樣做得不償失,秦王心里應(yīng)該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最后“禮畢而歸之”,顯示出秦王的胸懷和氣度。
秦王第二次的出現(xiàn)是在澠池之會上,澠池之會是在秦國對趙國占有絕對優(yōu)勢(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的前提下開展的,但這次會盟讓藺相如大放異彩,其他人都淪為背景。他憑一己之力挽狂瀾于既倒,解國家于倒懸,給趙國賺足了面子,讓不可一世的秦王顏面掃地。秦王為什么沒有發(fā)作?除了趙國有充分的準備(內(nèi)立太子,外盛設(shè)兵)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秦軍主力正攻打楚國,無暇顧及澠池之地,這應(yīng)是秦王沒有發(fā)作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以此說秦王是一個膽怯或懦弱的人,恰恰相反,這正是他大智大勇的表現(xiàn)。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盵5]秦王并沒因個人的榮辱破壞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為了國家他可以不顧惜自己的顏面為趙王擊缶,此等正是一位英明君主的體現(xiàn)。
可以說,秦國的發(fā)展壯大與秦王敏銳的政治嗅覺、不凡的胸襟氣度和隱忍的高貴品格不無關(guān)系。
總之,在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我們不能忽略這三位人物,正是他們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才使廉頗和藺相如這兩位歷史人物形象更加光鮮艷麗、鮮活立體。
注釋:
[1](漢)劉向:《戰(zhàn)國策》,范祥雍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45頁。
[2]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6頁。
[3]程媛:《滿紙耿介語·一把辛酸淚---破譯<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4期,第35頁。
[4]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8頁。
[5](清)吳楚才、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中華書局,2014年,第516頁。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