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旭東
唐寅是畫史上有名的“明四家”之一,他天資縱逸,繪畫面貌豐富多樣,山水、人物、花鳥均擅,而山水有學“元四家”和受沈周影響的文人風格,也有學南宋院體又受周臣影響的近院體風格。收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垂虹別意圖》(圖1)以往被認為是唐寅真跡,此圖題跋者眾多,皆當時的吳門文人,但細察此圖畫法,與唐寅山水的風格筆法有別,因此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垂虹別意圖》簡介
此卷為紙本墨筆,縱30.5、橫953.1厘米。引首有祝允明題“垂虹別意”四大字,圖作長橋橫于河面,樹木掩映,童子搖櫓,舟中坐文士三人。圖后唐寅題:“柳脆霜前綠,橋垂水上虹。深杯還惜別,明日路西東。歡笑辜園月,平安附便風。歸家說經(jīng)歷,挑燈短檠紅。蘇門唐寅?!辈⑩j有“家閶門”“唐居士”“唐伯虎”三印。
拖尾第一段題跋為“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戴冠所書的“垂虹別意詩序”,署年“正德戊辰中秋”,即1508年。卷后諸家作詩依次款署:“長洲朱存理”/“祝允明”“山塘吳龍”/“長洲文壁”“陳湖陳鍵”/“前進士弘農(nóng)楊循吉”/“練仝璧”/“魯泰”“太原祝續(xù)”“漕湖俞金”“吳釋德璇”“邢參”/“長洲朱存理”“葑涇顧桐”/“云崖顧?!?“應(yīng)祥”“海觀陸南”一共17家。用“/”隔開表示紙張的接縫,兩處“/”中的跋屬同一張紙。
從戴冠的詩序可了解到本卷創(chuàng)作的緣由,序中言休寧人戴昭“因挈來游于吳,訪可為師者師之。初從唐子畏治詩文,又恐不知一言以蔽之之義,乃去從薛世奇治易,世奇仕去,繼從雷啟東以卒業(yè)。昭為人言動謙密,親賢好士,故沈石田(即沈周)、楊君謙(即楊循吉)、祝希哲(即祝允明)輩,皆吳中名士,昭悉得與交,交輒忘年忘情,及昭學漸就緒,去家且久,不能無庭闈之思,將告歸,眾作詩送之。”可見這是吳門文人為了送別戴昭返鄉(xiāng)而紛紛作詩贈行。
序中又言:“君謙詩云:‘垂虹拂帆過,因題卷曰‘垂虹別意,蓋垂虹者,吳地石杠之名也,送昭必于此地為別,使送者可及夕而返,故也?!薄熬t”即楊循吉(1456—1544),吳門文人,官至禮部主事。此卷后確實有楊循吉“垂虹拂帆過”一句,可知送別的地點即垂虹橋。垂虹橋原為木橋,元代建為石橋,詩中稱為“石杠”。文徵明曾有詩:“多情最是垂虹月,千里悠悠照別離。”唐寅亦有詩云:“垂虹不是壩陵橋,送客能來路亦遙?!闭f的皆是此橋,可知這里應(yīng)是當時的水路送別之處。
《垂虹別意圖》中唐寅書畫的鑒定
圖2的畫法與唐寅紙本文人畫風格迥異。唐寅繪于紙本上,風格上溯“元四家”的代表作有《貞壽堂圖》《毅庵圖》(圖3)、《悟陽子養(yǎng)性圖》(圖4)等,多用水墨,山石勾勒后,用墨皴染,皴筆細密,若游絲般遒韌。且樹木夾葉等又非常工致,前后層次明顯,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石塊的凹凸明暗,“作家”與“士氣”兼具,正是唐寅繪畫的特點。然而這件《垂虹別意圖》用筆頗粗,右側(cè)山坡用披麻皴,石塊以側(cè)鋒勾斫,也用斧劈皴和刮鐵皴,點苔為濃墨橫點,樹木勾線中側(cè)鋒并用,枝梢雜亂無力,而船與山石、人物的比例失調(diào),行筆輕羸軟弱。對比唐寅以上代表作,就知道此圖并不符合其筆法特點,畫法更近沈周的粗筆畫,但藝術(shù)水平較差,并非真跡。
那此處的唐寅題跋是真跡嗎?唐寅書法早年主學歐陽詢和李邕,結(jié)體瘦硬,用筆峻峭方折,后主學顏真卿和趙孟頫,寬博質(zhì)樸、平中寓險,晚年熔鑄諸家,健朗雍容、沉著痛快。戴冠書署年款為1508年,唐寅時年39歲,其與此時相近的書法代表作有1509年跋文徵明《劍浦春云圖》,二者對比(圖5),均結(jié)體寬綽,欹側(cè)跌宕,用筆瘦勁峭拔,未脫學歐特征,而有的筆劃又稍顯豐腴質(zhì)樸,已開始學顏,兩件書法完全一致?!洞购鐒e意圖》的書法,連筆自然,牽絲靈動,更見率意的行草意味,是唐寅真跡。至于引首所題的“垂虹別意”四大字,款署為祝允明,但水平不高,如“別”字,結(jié)體分散、行筆嫩弱,“意”字的“心”字底兩點更顯滯澀笨拙,“祝允明”三字落款也較呆板,行筆遲疑,帶有臨摹的意味。祝枝山擅小楷和草書,極少見擘窠大字題引首的,綜上可判斷祝允明書法是偽跡。
《垂虹別意圖》的著錄
關(guān)于此作的著錄,明汪珂玉《珊瑚網(wǎng)》中《法書題跋卷十四》列“諸明賢垂虹別意詩并序”,開頭即錄有戴冠的“垂虹別意詩序”,隨后諸文人依次題詩款署有:“沈周”“謝表次韻”“祝允明”“山塘吳龍”“長洲文壁”“陳湖陳鍵”“蘇門唐寅”“前進士弘農(nóng)楊循吉”“云崖顧?!薄皡桥d仇復”“古吳練同惪”“八十七翁雪厓陳儀”“東吳厚齋朱侗”“吳門陸?zhàn)ⅰ薄吧錇^徐子立”“黃紋”“皋橋浦 ? ”“長洲俞符”“練仝璧”“魯泰”“太原祝續(xù)”“漕湖俞金”“吳釋德璇”“邢參”“長洲戴冠”“廬山陳儀”“長洲周同人”“長洲朱存理”“吳郡俞金”“應(yīng)祥”“海觀陸南”“長洲朱存理”“葑涇顧桐”“城南欽遵”“昌谿王俸”,最后還有汪昱于“正德甲戌(1514)”所書的“跋垂虹別意卷后”。除戴冠、唐寅外,共有35家詩跋,而其中所錄詩均與《垂虹別意圖》后一致,但本圖拖尾缺失了沈周、謝表、仇復、練同惪、陳儀、朱侗、陸?zhàn)ⅰ⑿熳恿?、黃紋、浦 ? 、俞符、戴冠、廬山陳儀、周同人、俞金、欽遵、王俸和汪昱共18家詩跋。清人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中《書卷之三十》也著錄此卷,記為“明人垂虹別意卷”,與汪珂玉所記一致。
但到了清代內(nèi)府所編的《石渠寶笈續(xù)編》中,此卷就被錄為《唐寅垂虹別意圖》,所記信息與今《垂虹別意圖》卷一致。其實,《石渠寶笈續(xù)編》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其中言:“謹按《書畫匯考》載《垂虹別意詩卷》,而無圖,詩較此卷少應(yīng)祥一首,而多沈周……十四詩,蓋其人愛交游,侈投贈,別為一本也?!?/p>
戴冠書《垂虹別意詩序》言:“眾作詩送之”,與唐寅繪《貞壽堂圖》前李應(yīng)禎書“貞壽堂詩序”及唐寅繪《悟陽子養(yǎng)性圖》后文徵明書“悟陽子詩序”一樣,都是為詩作序,而非為圖作跋,原本只有詩文書法而沒有圖,圖都是后人拼配的,只不過《貞壽堂圖》和《悟陽子養(yǎng)性圖》都是當時人所配的真跡,而此《垂虹別意圖》則是后配的偽作。
結(jié)論
綜上可知,《垂虹別意圖》是將《珊瑚網(wǎng)》和《式古堂書畫匯考》中共同著錄的“諸明賢垂虹別意詩并序”剪裁拆散再拼配而成。引首所加的祝允明書“垂虹別意”四字,書法拙劣,落款更為怯弱,又配上一偽圖,將唐寅原本為戴昭所寫的題詩提至前拼接于畫后,使人誤認為此圖即唐寅作。張彥遠曾記:“書即約字以言價,畫則無涯以定名?!币话銇碚f畫價高于書價,此卷原為書法,為了抬高其價值,所以射利之徒便配入偽畫,正如詹景鳳所言:“大抵吳人多以真跋裝偽本”,此即一例。
原來的《垂虹別意圖》題詩眾多,而現(xiàn)存圖卷已少了沈周等18家詩跋,均已被拆去,或又以之拼配出一幅《垂虹別意圖》,以雙倍牟利。另外,汪珂玉的《珊瑚網(wǎng)》中還記載了一幅《唐子畏垂虹別意》,有題詩:“垂虹不是灞陵橋,送客能來路亦遙。西望太湖山閣日,東連滄海地通潮。酒波汩汩翻荷葉,別思茫茫在柳條。更欲傳杯遲判袂,月明倚柱喚吹簫。”無款署,但此詩原是前記《諸明賢垂虹別意詩并序》中沈周的題詩,唐寅不可能用以題畫,雖不見此作,但判斷很可能也是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