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華?郭欣宇
摘 要:基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筆者通過對當前初中英語學生評價的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表現(xiàn)性評價的相關理論,探尋表現(xiàn)性評價應用于初中英語的意義。
關鍵詞:表現(xiàn)性評價;初中英語
1 表現(xiàn)性評價
學生評價簡言之是對學生進行評價,包括對學生思想品德、智力、體智和體能等各個方面的評價,比如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學習活動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與考核等等。[1]
而表現(xiàn)性評價則是一種新型的學生評價模式。表現(xiàn)性評價,其英文為: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我國基礎教育司對表現(xiàn)性評價定義:在模擬或者真實的生活情境當中,學生運用所習得的知識(能力)創(chuàng)造某樣東西或解決某一新問題,以實現(xiàn)考核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了解學生對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維及實踐問題解決等復雜能力發(fā)展狀況。[2]表現(xiàn)性評價一般包含表現(xiàn)性目標、表現(xiàn)性任務和評分規(guī)則三個核心要素。當前關于表現(xiàn)評價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表現(xiàn)性評價的理論研究,二是將表現(xiàn)性評價與各學科、不同層次教育相結合,應用表現(xiàn)性評價于實際的實踐教學中,但這方面多將表現(xiàn)性評價應用于數(shù)學、物理等科目中,較少有人將表現(xiàn)性評價應用于英語教學的評價中,應用于初中英語教學的就更少,因此在理論上探究將表現(xiàn)性評價應用于初中英語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2 初中英語學生評價的現(xiàn)狀
為了真實了解到當前初中英語學生評價的現(xiàn)狀,筆者對湖南省郴州市共三所初級中學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共設計12道題,主要是從評價理念、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這四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對象為在校的初中英語教師和學生,向教師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95份,篩選不合格問卷,教師有效問卷為80份;向學生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50份,篩選不合格問卷,學生有效問卷為400份;
2.1 師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評價理念方面,在對新課程的理念是否己經理解中,87%的教師選擇非常理解、9%的教師選擇理解,但也有4%的教師選擇部分理解,說明教師對于新課程中學生評價的新要求新變化已經非常理解了;88%的學生選擇不理解,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新課程,12%的學生選擇理解,但也表示聽說過。說明與教師的情況完全相反,學生大部分都沒有新課程的觀念。
在是否平時有進行關于評價理論的學習中,79%的教師選擇有時,18%的教師選擇經常,僅有3%的教師選擇沒有,但96%的學生選擇沒有,只有4%的學生選擇有時。由此可以看出多數(shù)教師是緊跟國家以及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的提升自己,而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評價意識。
2)評價主體方面,在學校實際評價的主體中,超過70%的學生和教師選擇教師,表明實際教學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而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但也有15%的選擇學生,說明已經部分的學生有自我評價的意識;在期待的評價主體中,30%的學生選擇學生,但也有67%的學生選擇師生共評,而70%的教師選擇師生共評,說明大部分學生和教師都期待學生參與評價,改變教師一元的評價模式;在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被充分發(fā)揮中,超過60%的學生和教師都選擇有但不多,說明在教學中教師占有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待加強。
3)評價內容方面,在評價的具體內容中,超過90%的學生、80%的教師都選擇知識與技能,而過程與方法只有7%的學生和12%的教師選擇,這說明當前學校學生評價的內容依舊以知識與技能為主,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期待的評價內容中,78%的學生和60%的教師都選擇全面評價,說明學生和教師都比較期待全面評價,同時有12%的學生和17%教師選擇過程和方法的評價,只有10%的學生和23%的教師選擇知識與技能,說明比起知識與技能學生和教師都更期待評價過程與方法,總的表明,學生和教師都比較喜歡全面評價,也注意到知識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養(yǎng)成的重要性。
4)評價方法方面,在期待的評價方式中,70%的學生和83%的教師選擇綜合評價,說明隨著素質教學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教師都意識到了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在學校平時的作業(yè)和測驗評價方式中,80%的學生和63%的教師選擇百分制,只有12%的學生和27%的教師選擇等級加評語,可以看出在學校主要以百分制為主要評價方式,但也有少部分教師在百分制以外會增設等級與評語,以此更好以評價促發(fā)展。
5)評價標準方面,在是否了解評價標準中,超過80%的學生選擇不了解,這表示學生并不了解平時教師以怎么的評價標準來評價自己;在是否會告知評價標準,68%的教師選擇不會。這表明學生普遍不知道教師是以怎樣的標準評價自己,并且教師并沒有向學生解釋評價標準的習慣。
6)評價滿意度方面,47%的學生和60%的教師選擇基本滿意,58%的學生和33%的教師選擇不滿意。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于現(xiàn)有評價模式的滿意度較低,學生期待改變現(xiàn)有評價模式,而教師對于當前的學生評價是還是比較滿意。
2.2 當前初中英語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的學生評價:評價理念理解存在偏差;評價主體單一,且主要以教師為主;評價內容上還是以掌握知識為主;評價方法還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采用定量評價;評價標準以教師為主,學生不了解評價標準;評價滿意上,師生整體不滿意;總的來說,當下的評價模式依然三為主特征明顯,即以學生學業(yè)成就評價為主,以結果評價為主,以教育者的評價為主,與新課改的理念存在一定的距離。
3 表現(xiàn)性評價應用于初中英語的積極意義
3.1 有助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不同于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如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評價主體一直是教師而非學生,表現(xiàn)性評價通過學生與教師共同制定評價規(guī)則,并且評價過程由師生共同完成,從而實現(xiàn)了評價主體的多樣化。
3.2 有助于評價內容的多樣化
不同于傳統(tǒng)紙筆測驗或者口頭應答,表現(xiàn)性評價通過讓學生完成預先設計好的表現(xiàn)性任務來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可以評價各種學習結果,還能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且表現(xiàn)性評價在評價常規(guī)測驗不能評價的能力時更有效果,比如復雜技能、思維習慣等的評價。
3.3 有助于評價信息及時且持續(xù)反饋
不同于傳統(tǒng)評價模式中評價一般是在教學和學習之外,表現(xiàn)性評價與教學、學習相融合,在學習過程、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評價的過程,這樣一方面教師能夠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改變做出及時的反饋,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和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教師實時的評價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表現(xiàn)于目標之間的差距,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自我反思效果。
3.4 有助于評價標準多樣化
教師在制定表現(xiàn)性任務后,實施表現(xiàn)性任務前會制定出一個詳細的、公正的評價標準,這個評價標準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討論而制定。在實施表現(xiàn)性評價活動時老師會提前告知學生評價標準,這樣學生在評價活動前就會事先知道優(yōu)秀是怎樣,在活動中就會為了達到優(yōu)秀等級而按要求努力去做。
參考文獻
[1]王斌華.學生評價:夯實雙基與培養(yǎng)能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教育司.新課程與學生評價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曹錦華(1996-),女,漢,湖南郴州人,研究生,東北石油大學,從事英語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