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凱
摘 要:隨著課堂教學進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來臨,當前的初中課堂教學都非常重視學生各項素養(yǎng)的教學?;诖?,初中一線歷史與社會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教學實踐證明,思維導圖有著獨到的作用?;诖?,從思維導圖的制作、使用及反饋評價三項策略著眼,就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基于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進行了策略研究,并對實踐研究的效果進行初步分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思維導圖;綜合思維;策略研究
一、綜合思維素養(yǎng)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背景的今天,在當前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瞄準核心素養(yǎng)教學,已經成為當下教師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綜合思維是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但是,筆者根據(jù)課堂教學實踐和觀察,“綜合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綜合思維理論水平弱
什么是綜合思維素養(yǎng)?綜合思維素養(yǎng)對學生的發(fā)展有何意義?當我問很多同行的時候,他們總是支支吾吾,表述不清。試想,教師就像戰(zhàn)場上的指揮員,當指揮員心里“糊涂”的時候,手下的“士兵”往哪里沖鋒,如何沖鋒?
(二)教師綜合教學設計欠缺
眾所周知,任何素養(yǎng),都需要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中形成。而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其重要前提之一是有無理想的課前設計??v觀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助于綜合思維素養(yǎng)形成的設計并不多。更多的現(xiàn)象是,老師為了知識的教學而教學,知識的教學是點狀的,而非結構化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能導致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碎片化。
因此,針對當前綜合思維素養(yǎ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找到了給學生搭建“思維導圖”支架的方法,以此為抓手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研究應遵循的原則
(一)創(chuàng)新性原則
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不同地位。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的束縛。
(二)主體性原則
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為根本出發(fā)點,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動力,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學會終身學習的本領。
(三)開放性原則
教師要在開放理念的主導下,靈活運用教學模式,使學生自由但不放任,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個性,進行因材施教。
三、依托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思維的策略實施
(一)思維導圖的繪制策略
1.集思廣益,確定主題
我們知道,思維導圖都是圍繞重大的歷史問題而設計的,進一步說是為了便于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綜合理解而設計的。因此,繪制思維導圖,第一步的工作是確定歷史主題,即確定圍繞什么歷史史實而設計。
教學實踐證明,歷史主題比比皆是,以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教材內容大到“近代中國向西方的學習”“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小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紅軍長征”等,都可以以此為主題進行思維導圖的。
如何引導學生確定主題?我常用的做法是教師先拋磚引玉。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例,在學習完二戰(zhàn)之后,我問學生:“我們是否可以把兩次世界大戰(zhàn)整合一下,綜合起來看待它們?”學生說試試吧!確定什么主題呢?如何試呢?我把問題拋還給學生。然后請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圍繞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進行主題的確立。在學生小組設計的同時,我告訴學生,最后要評比一下哪個小組的學習主題確定得最好,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經過學生小組的設計、評判,最后“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大戰(zhàn)”被確立為最優(yōu)的思維導圖設計主題。
蘇卡塔教授的“墻洞實驗”告訴了我們:學生的學習不只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述就可以發(fā)生的,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學習是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2.先分后合,注重程序
在思維導圖的主題確立之后,接下來的學習任務是思維導圖的繪制環(huán)節(jié)。我一般的做法是在小組集體繪制之前,先請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構思。就是說,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每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構思“藍圖”。
在每個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構思藍圖基礎上,再開展四人合作交流,每個組員都亮出自己的繪制思路,進行觀點碰撞,最后四人合力完成本組思維導圖的繪制。
最后是每個小組都呈現(xiàn)本組思維導圖的繪制“成果”,再請學生代表對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自評互判,選出最后的優(yōu)勝者。
例如,在教學《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的時候,我請學生先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主題,然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再請學生圍繞此主題繪制思維導圖。教學實踐反映,在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時,學生能夠找到相關的知識點,但是概括性不夠高,我就適時地進行適當引導,之后就有學生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概括為“思想基礎”“階級基礎”“組織基礎”“外部條件”。這樣一來,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思維導圖的風車就可以轉動起來了,見下面的圖1所示:
之所以先請學生自己構思、繪制思維導圖,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后再請學生合作繪制思維導圖,是為了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將綜合思維的訓練不但融入思維導圖的繪制中,也體現(xiàn)在學習方式的組織中。可以說,科學合理的程序能為每個學生參與到思維導圖繪制的學習中提供有力的保障。
3.注重邏輯,思維訓練
繪制思維導圖,就是把教材中的某一知識要素分離出來進行組織和管理,在確立了主題之后,還要梳理該主題范圍內各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并能由此聯(lián)想到其他相關知識,將思維綜合的形成過程可視化、邏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