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白曉娜
高樓大廈、地鐵汽車、紙醉金迷的娛樂場所……北京的發(fā)展一直沒有停止,但很多人似乎都忘了北京曾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北平。那不是古老繁華的夢,而是真實存在的過去,不可磨滅的記憶。林語堂曾經說過,“北平好像是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城的品格。一個城市與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狹隘,好奇多疑;有的寬懷大量,豪爽達觀。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并不稍為之動搖”。
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宮殿、北京的花園、北京的門樓、北京的食物……一切都在訴說著漫長的歷史、遙遠的故事。
“胡同”,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雖然沒有大的景致,但卻有著幽靜特別的小景色。一塊磚、一片瓦都是歷史,一個院落和一束花,都可以了解北京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鄰里關系。
初來北京,初見胡同,可能覺得所有胡同都是差不多的樣子,墻瓦都是灰色,無趣極了。其實不然,如果你多費些時間去轉轉,你會發(fā)現每條胡同里斑駁的京味兒大不相同。有的胡同,老街坊坐在里面說著它的故事、說著它的經歷,說著它的趣聞;有的胡同,斜斜窄窄的巷子里是四合院,都有人家,傍晚還有煙火氣滲透出來;有的胡同,房檐下嵌著的檔板,顯現著已斑駁的漆畫;有的胡同,院子的葡萄架上墜著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有的胡同,從外面瞧,十分樸素,走到里面卻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門前有花,房上有藤。
北京的胡同是城市的脈絡,是交通的衢道,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北京歷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舞臺。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梁實秋先生寫了《雅舍談吃》來描繪一個“吃貨”對中國各地美食的向往與熱愛。其中有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販》,從他的文字中便可以感受到北京小吃的“妙”。
北京烤鴨:
說起北京的美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起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如今分為兩大流派,用料講究,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著稱。
鹵煮火燒:
其實不得不提的是前門的青云閣,一進門就有一股濃濃的香味,據說是祖?zhèn)髅胤?,經精心調制而成。而最初的鹵煮出自于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三河縣有位姓趙的人和如今“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陳兆恩一起賣蘇造肉,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普通人吃不起,所以他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據說這前門的青云閣,譚嗣同、蔡鍔曾經都常常光顧。
豆汁:
梁實秋先生說,“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這豆汁黃綠色,聞起來有股霉味,喝起來又是酸味,要配上辣咸菜,喝上一口熱熱的稠稠的,搭配小菜是愈吃愈辣,愈辣愈爽,好不痛快”。豆汁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以綠豆為原料,將淀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后的剩余殘渣進行發(fā)酵產生的,具有養(yǎng)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據說豆汁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qū)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戈登·克雷曾說: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yōu)秀的藝術形式。京劇,中華民族孕育而出的國粹,有她獨一無二的美。
京劇曾稱平劇,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它的前身是徽劇。在融合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之后,形成了最終的京劇。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fā)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妾妃何聊生?!睉蚺_上,唱盡悲歡離合,臉譜扮相,演盡癡男怨女。一開口,一個動作,優(yōu)雅的唱腔,輝煌的燈光,京劇的魅力躍然紙上。京劇的美,美在她的形,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皆是風情;京劇的美,美在她的聲,國粹生香,余音繞梁,婉轉動聽的曲調連綿不絕。
京劇,中國的國粹。她將傳達著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精神與憧憬,永遠的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的藝術文化舞臺上,顯現出她那獨有的耀眼光輝。
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多樣,魚蟲鳥獸、萬千風景、花草樹木都可成為剪紙的花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漢唐時代,杜甫曾有詩云“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那時民間婦女就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到了宋代,造紙業(yè)逐漸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南宋著作《志雅堂詩雜鈔》曾記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至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彩燈的裝飾和團扇的花樣似乎都有剪紙的影子在上面,剪紙既可以作為家具飾物,也可以作為禮品裝飾。
時代不斷變遷,如今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逢喜事,人們都會“剪福字”“剪喜字”表示祝賀。大紅的剪紙、雙喜、福字兒,在過年、婚慶等祈福迎祥的場合中分外耀眼。剪紙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不管歷經多少跌宕起伏的歲月,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
故宮,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朱墻黃瓦,莊重森嚴;景致裝飾,栩栩如生;宮殿園林,錯落有致。這里的每一細節(jié)、每一布置都無疑體現了古代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紫禁城從原來皇帝居住的神秘禁地,變成了現在的景點,而近幾年清宮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一股“紫禁城熱”。依據其布局與功能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
漫步在故宮,你會近距離體會古代建筑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和名家思想,無論是整體布局、雕刻設計,還是色彩搭配都極富意義。古代工匠巧妙地通過對比手法,既使景觀和諧統(tǒng)一,又襯托出了皇家尊嚴。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橋,象征著“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德,而乾隆在齋宮的御筆“敬天”更是將“敬天畏人”的傳統(tǒng)道德展露無余。近距離接觸錯落的宮殿,故宮建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jié)都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隨著歲月的流逝,傳統(tǒng)文化和名家思想卻愈久彌香。
夕陽西下,雖然已經逐漸模糊,但絲毫不掩飾這座宮殿的莊嚴秀麗。漫步在古代園林之間,可以看到錯落不齊的園林景致,可以看到余暉下金色的琉璃瓦,可以看到碧綠的蔥郁樹木,可以感受到古代君王的肅穆莊嚴,可以感受到古時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法國有位傳教士曾這樣描述頤和園:“以人工疊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聯貫而成無數小山谷,谷之低處清水注之——谷中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花園,有瀑布——山丘之上遍栽林木,而以花樹為多,真人世間之天堂。”
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將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qū)。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將清漪園、圓明園在內的“三山五園”燒成一片焦土。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重修園林,并將其改名為頤和園,取“頤養(yǎng)沖和”之意。
進了大門,繞過大殿,就是長廊,長廊兩邊有各種各樣的花木;從聳立在半山腰上的八角寶塔形的佛香閣可以觀看到頤和園的大半景色;正前面的昆明湖,不時有畫舫劃過;頤和園內還有一座石橋,叫十七孔橋,有十七個橋洞橋,欄桿上有很多石柱,柱子上雕刻的獅子各不相同……縱觀整個頤和園,真可謂是無比壯觀。
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圣母院發(fā)生火災,整座建筑損毀嚴重。著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圣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巴黎圣母院的毀壞被燒被稱為當代文明的一大憾事,這件事情的發(fā)酵不由得讓大家又想起了當年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它的毀滅是中國歷史上的遺憾,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遺憾。
康熙年間,初步擴建,到乾隆時期達到真正的鼎盛時期。乾隆帝繼位后,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1860年10月18日,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濃重的煙霧飄滿整個京城上空,久久不散。樓臺軒榭、玉樹瓊枝頃刻間化作一片焦土,歷經幾代的繁華園林杰作被付之一炬,盡是殘缺和破敗的景象。這場大火燒的不僅僅是萬園之園,還有一個民族的自尊、人類的文明。而如今,園內已是綠水逶迤、芳草如茵……
恭王府雖然沒有紫禁城那般金碧輝煌,在天子皇城腳下就襯托得沒有這么出眾,但細細游覽卻別有洞天?!霸卵篮永@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恭王府,是清朝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府邸,有銀安殿、嘉樂堂、后花園三大景觀,坐落于北京市一條靜謐悠長、綠柳蔭蔭的街巷西城區(qū)柳蔭街之中,對于很注重風水的古人來說,此地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極好的。和珅、嘉慶胞弟永璘、恭親王奕欣都曾經是它的主人。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雖然恭王府這個名字是它最后一任主人的封號,但是提起恭王府,人們最先想到的還是和珅。他是乾隆年間的一個重要人物,初入仕途,并非豪門望族,亦不是皇親國戚,卻能在波濤云涌的朝堂上快速高升,與恭王府一樣,可謂是清朝的一個傳奇。
雖然恭王府是私宅,但是其建筑整體布局、做工技巧、界限劃分、視覺空間,既結合了皇室園林的高貴典雅,又有民間園林的清新雅致。府邸建筑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采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東路的大戲樓,其風格古典雅致,一切布置皆是古色古香,雖然戲臺周圍蔥蔥郁郁,但是太師椅,八仙桌,整體色調都有一種肅穆之感,可以在其中品嘗茶點,欣賞戲曲戲。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致,主體建筑為葆光室和錫晉齋。很多年前,這里是一片歌舞升平,而如今,曾經的主人都已經消失在漫天的黃土之中。臣子也好,王爺也罷,都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留下的只有這空蕩蕩的屋子和絡繹不絕的游客。
北京是一個“矛盾”城市,它有古老的四合院,亦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它有簡陋的胡同,亦有繁華的街道;它有燈紅酒綠的夜晚景象,亦有莊重森嚴的古代建筑……你能相信嗎?這些大不相同的東西,竟然存在于同一個城市。雖然它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但在這兒,似乎又可以看到其他許多城市的影子。
2020年6月中旬,當所有人慢慢放松警惕的時候,北京疫情再次小范圍爆發(fā)。月余,疫情趨穩(wěn)向好。待疫情徹底結束,待萬物如初,定要來一睹帝都之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