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日生
我與法國當代哲學家阿蘭·巴迪歐[1],(Alain Badiou,1937-) 的“不期而遇”是在2008年。當時我正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士一年級,在陳奇佳老師的課上,他要求每位同學講一位思想家的文藝思想,我當時選擇了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名字——阿蘭,巴迪歐,從此就有了我與他的文藝思想代表作《非美學手冊》[2]之間一段奇妙的“相遇相知”之旅。
一、相遇
2008年,阿蘭·巴迪歐的著作在國內(nèi)尚無一本中譯本[3],我是從國家圖書館找到《非美學手冊》的英譯本的。全書僅有160多頁,我竊喜,以為自己會很快把它翻譯出來,然后就可以在陳老師的課上侃侃而談了。然而,接下來閱讀和翻譯的難度是我始料未及的。該書的“譯者前言”中,英譯者曾表達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挑戰(zhàn)——許多術語是巴迪歐的獨創(chuàng),尤其是第九章、第十章,巴迪歐引用貝克特、馬拉美的作品時,做了完全“巴迪歐式”的強行翻譯,極大增加了翻譯難度。而當我開始嘗試翻譯該書第一章《藝術與哲學》時,同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翻譯難度。藝術與哲學關系問題,自柏拉圖至今,持續(xù)千年而爭論不休。巴迪歐從真理角度,將藝術與哲學的關系概括為三種圖式:教諭式、古典式、浪漫式,并提出了“全新”的第四種關系圖式——“非美學圖式”。論述過程中涉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海德格爾、馬克思、布萊希特、弗洛伊德、拉康等哲學家、思想家,同時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德國解釋學、20世紀的達達主義先鋒派,并對藝術、真理、主體等術語做了巴迪歐式的理解和闡釋……總共不到15頁篇幅的第一章,已經(jīng)讓我感受到了巴迪歐宏闊的學術視野,極富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和他語言的極端精練和晦澀難懂。
我開始為它歡喜為它愁——喜的是,他的思想研究國內(nèi)尚未開始,是一個極具價值的研究課題;愁的是他的原著大多是法語,雖然陸續(xù)有英譯本出版,但要想準確理解他的思想,需要能讀懂法語原著。在課題價值力量的驅使下,我利用暑假報了法語學習班,從零開始學法語。雖然學習成果乏善可陳,但至少讓自己的翻譯多了一個可靠的參照。在英譯本翻譯不通的地方,就對照著法語原文,借助法語詞典,一個術語、一句話地反復對照翻譯。歷時數(shù)月,在家人的支持幫助下,總算翻譯完了全書。也正是在對此書艱難的翻譯過程中,我開始越來越癡迷于巴迪歐的思想,或者說,正是這本書開啟了我的巴迪歐文藝思想學術探索之旅。2009年我申請的教育部青年項目及其后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基金項目均是圍繞巴迪歐文藝思想展開的。
二、初識“非美學”
“非美學”(法文“inesthetique”,英文“inaesthetics”)是巴迪歐在《非美學手冊》一書中自創(chuàng)的概念。該書的扉頁上,他這樣解釋“非美學”:
“我把‘非美學理解為哲學與藝術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既堅持藝術本身作為一種真理的生產(chǎn)者,又避免將藝術變?yōu)檎軐W的對象。與美學思辨相反,非美學描述了由一些藝術作品的獨立存在所產(chǎn)生的嚴格的內(nèi)在哲學效果。”[2]
從這段題詞可以看出,巴迪歐所說的“非美學”一詞用來指哲學與藝術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圖式——藝術不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或客體,而是用來“描述由一些獨立存在的藝術作品所產(chǎn)生的嚴格的內(nèi)在哲學效果(intraphilosophical effects)”。隨著對《非美學手冊》全書翻譯、閱讀的逐漸深入,我漸漸意識到,“非美學”絕不單單是一個基本的概念,而是包含著更為豐富的美學、哲學內(nèi)涵。
首先,“非美學”是藝術與哲學的“第四種關系”,并同時實現(xiàn)了藝術與真理關系的“內(nèi)在性” (imma-nence)和“獨特性”(singularity)。
在《非美學手冊》一書中,巴迪歐從真理與藝術、哲學三者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將藝術和哲學的關系概括為三種圖式。教諭圖式認為,藝術與真理無關,只有哲學才能把握真理,因此,藝術被哲學所排斥;浪漫圖式正好相反,把藝術的地位提高到哲學之上,認為藝術本身就產(chǎn)生真理,哲學的真理需要借助藝術才能呈現(xiàn);古典圖式認為,藝術有自身的治愈功能,藝術無法把握真理,也從來不必表現(xiàn)真理或成為真理。進入20世紀之后,這三種傳統(tǒng)的圖式已經(jīng)達到了飽和。20世紀最主要的三大思潮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和德國解釋哲學,分別屬于教諭圖式、古典圖式和浪漫圖式。雖然出現(xiàn)了達達主義、情境主義等先鋒派藝術,但這些先鋒藝術不過是傳統(tǒng)圖式的簡單“合成”,是一種教諭一浪漫圖式。“非美學”則成為藝術與哲學的“第四種關系”,即一種“生成性圖式”。因為,只有這種圖式同時實現(xiàn)了藝術與真理的“內(nèi)在性”和“獨特性”。
這里所謂的“內(nèi)在性”是指藝術的真理絕對內(nèi)在于藝術,即藝術本身生產(chǎn)真理;所謂的“獨特性”是指藝術產(chǎn)生的真理只屬于特定的藝術,而不屬于藝術之外的其他領域。巴迪歐認為,傳統(tǒng)的三種圖式,都沒有實現(xiàn)藝術與真理的“共時性”(stimulaneity)存在。在教諭圖式中,真理具有“獨特性”,但不具有“內(nèi)在性”;浪漫圖式中,藝術本身就產(chǎn)生真理,從而真理內(nèi)在于藝術,但不具有“獨特性”;古典圖式中,藝術與真理無關,因此,既無“內(nèi)在性”也無“獨特性”。而第四種“非美學”關系圖式,則同時實現(xiàn)了藝術與真理關系的“內(nèi)在性”和“獨特性”——藝術本身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藝術真理,藝術的真理只屬于特定的藝術。
其次,“非美學”包含了對藝術、真理、藝術真理、藝術主體、藝術事件等一系列概念的獨特理解。巴迪歐的“真理”是“事件”之后“主體”的“忠誠”,而非直接與知識相關。他反對傳統(tǒng)的“知識是對真理的認識”的觀點,反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代表的傳統(tǒng)“符合論”真理觀,更反對后現(xiàn)代的語言詭辯論真理觀。巴迪歐所說的真理是在純粹偶然性、斷裂性的事件發(fā)生之后,在知識和世界的象征秩序被撕開的孔洞中,主體通過介入事件,并宣布對事件的忠誠時,才得以產(chǎn)生。這里,忠誠性是真理產(chǎn)生的前提之一。真理產(chǎn)生的第二個關鍵之點是“共同性”,即宣布對事件忠誠的“個體”,并非單個的個體,而是集體性的?!爸艺\性”和“共同性”是真理產(chǎn)生的兩個必要前提。巴迪歐的真理是一種實踐,一種信念,一個過程,是主體的行動,是被主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巴迪歐所講的藝術不是泛指一切藝術,更不是黑格爾講的“美的藝術”“自由藝術”,而是特指能夠產(chǎn)生“內(nèi)在哲學效果”的藝術,即體現(xiàn)“事件哲學思想”的被稱作“藝術事件”的藝術,包括貝克特的小說、戲劇,馬拉美、策蘭、蘭波等人的詩歌,瓦格納的音樂,還包括電影、舞蹈,等等。這些藝術事件并非單個的藝術作品,而是由一系列藝術程序編織成的網(wǎng)。藝術真理不是具體的藝術作品,而是某個事件引發(fā)的、由若干作品構成的藝術程序。藝術真理的唯一存在形式是一系列作品產(chǎn)生的無限的類性的多。藝術真理就是藝術事件引發(fā)的“藝術形構”(an artistic con-figuration)。藝術主體是構成藝術程序的不同節(jié)點,某個作品就是藝術程序的主體,換言之,某一藝術作品是某個藝術真理的主體節(jié)點。
巴迪歐在其事件哲學視域中,展開對藝術與哲學“非美學”關系的重新思考:藝術不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可能的四個真理條件之一,這四個真理條件就是科學、政治、藝術和愛;真理是藝術自身的產(chǎn)物,藝術的真理既是內(nèi)在的,又是獨特的;當代藝術要通過有限的物質減法的手段創(chuàng)造無限的主體級數(shù)群(subjective series);藝術是面向所有人的非個人的真理的產(chǎn)物;當代藝術的功能應該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普遍性——藝術真理。
在我剛剛了解了巴迪歐的“非美學”的概念之后,我漸漸意識到,它絕不單單是一個概念,更包含了巴迪歐豐富的哲學思想、文藝思想。因此,如果不理解他“事件哲學”的基本思想,是根本無法徹底讀懂他的《非美學手冊》的。因此,這本書又是我走近巴迪歐哲學思想的一把鑰匙。
三、走近“事件哲學”
《非美學手冊》一書,尤其是作為全書總綱的第一章“藝術與哲學”,包含了諸多需要我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巴迪歐為什么把柏拉圖以來的藝術與哲學的關系概括為三種圖式?巴迪歐提出的第四種關系圖式——“非美學”圖式與傳統(tǒng)的三種圖式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在分析這些圖式中,真理和主體教化問題一直是貫穿其中的一根紅線?他又是如何界定和理解哲學的?他的哲學緣何被稱為“事件哲學”?他的“事件哲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哪些?他的哲學思想與“非美學”文藝思想究竟存在哪些內(nèi)在關系?……面對這些困擾我的問題,他的哲學代表作《存在與事件》[4]、《世界的邏輯》[5],以及最近出版的《真理的內(nèi)在性》[6],陸續(xù)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此外,他的《哲學宣言》《第二哲學宣言》《當下的哲學》(與齊澤克合著)、《條件》等著作也需要進一步了解。
巴迪歐的哲學主張可以概括為:建立在數(shù)學集體論本體論基礎上的關于“事件”的哲學,思考“新”如何在世界上發(fā)生的問題。他認為哲學存在于四個真理程序中,哲學本身并不產(chǎn)生真理,真理產(chǎn)生于科學、藝術、政治和愛四個程序中,因此真理是復數(shù)的,哲學為復數(shù)的真理提供概念和思考的空間,處理不同真理的共存性。
巴迪歐的《存在與事件》一書的英譯本序言中,譯者這樣評價巴迪歐的數(shù)學本體論命題:“數(shù)學即本體論這一命題,是一種任命,一種哲學理念;同時,它也是一個決斷(decision),一個原則(principle),一個假說(hypothesis)?!盵7]所謂“決斷”是指巴迪歐為思想開啟了新的領域,從新的數(shù)學本體論角度展開對“存在”問題的思考;所謂“原則”是指建構了一系列新的范疇、命題,如“事件/事件點”“類屬真理程序”“情勢”“情勢狀態(tài)”“減法”“介入”等,同時處理了一系列諸如一與多、同一與差異、顯現(xiàn)與再現(xiàn)等經(jīng)典本體論哲學命題;所謂“假說”是指他的哲學思想完全是獨創(chuàng)性的。通過閱讀《存在與事件》,使我了解到,巴迪歐哲學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就在于:他在數(shù)學集合論本體論基礎上,展開了對存在與事件問題的邏輯思考。他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還表現(xiàn)在他與當下主流哲學的“格格不入”,他對當代三大主流哲學思潮(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分析哲學)持批判態(tài)度,他在《哲學宣言》中提出要“終結‘哲學的終結”,試圖讓哲學再向前一步,向柏拉圖主義、新的理性、向真理邁進一步,并打起“回歸柏拉圖姿態(tài)”的旗號,用類屬的方法讓哲學展開對不同真理的處置,最終獲得大寫的永恒的真理。因此,他在《當下的哲學》中,認為哲學就是介入當下的思想運動,哲學家是一個政治斗士,是一個科學家,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愛者。哲學應該介入當下事件的思考和評論,哲學不僅要思考世界,更要改變世界?!罢軐W是一場戰(zhàn)斗?!盵8]他在《條件》第一章中,從真理的角度來界定哲學:
在真理(truth)范疇之下,哲學是空(void)的召喚,這種空所處的位置與連續(xù)性的倒轉和限制的邊界相一致。為此,哲學構建了哲學的知識虛構和藝術虛構的疊合。它構造了把握真理(truths)的裝置,這就是:宣稱真理(truths)的存在,并讓真理本身被這個“存在”(“there are”)所把握,以此來證實思想的統(tǒng)一。這種把握被一種沒有對象的愛的強力所驅使,并擬定了一個有說服力的強有力的戰(zhàn)略。整個過程由其條件所規(guī)定,這些條件就是處于事件狀態(tài)的藝術、科學、愛和政治。[9]14
他的《世界的邏輯:存在與事件2》是《存在與事件》的續(xù)篇,《第二哲學宣言》是《哲學宣言》的續(xù)篇。通過閱讀《世界的邏輯》和《第二哲學宣言》,讓我看到了巴迪歐哲學思想的“現(xiàn)象學”轉向——《存在與事件》是在抽象的數(shù)學本體論基礎上展開對存在與真理問題的思考,可以看成是類性之多的真理理論;而他的《世界的邏輯》則聚焦于存在的表象,即真理在現(xiàn)世中尤其是身體中的呈現(xiàn)問題,這可以看作是真理的身體理論。巴迪歐最新出版了《真理的內(nèi)在性:存在與事件3》進一步思考了真理視角下的存在與表象問題,是對真理的“主體化”問題的思考?!洞嬖谂c事件》《世界的邏輯》與《真理的內(nèi)在性》構成了巴迪歐的“哲學三部曲”,分別回答了“與存在相關的真理是什么?”“與表象相關的真理是什么?”以及“真理角度看存在和表象會如何?”三個問題。
巴迪歐的事件哲學是從數(shù)學集合論的本體論出發(fā),將事件理解為存在本身,即我們存在的世界是各種事件構成的,存在不是各種既定的事實或現(xiàn)存事物,而是時時生成的事件。事件不僅具有突發(fā)性、偶然性,所有事件都是一種自我生成,因此,事件具有獨特性、不可歸類、不可判定等特性。巴迪歐的事件哲學使哲學本身“事件化”,哲學成為思想生成的空間?!罢軐W被各種類型的真理/類性程序的前提所決定。這些類型包括科學(更準確地說是數(shù)元)、藝術(更準確地說是詩)、政治(更準確地說是內(nèi)在性的政治或解放政治)和愛(更準確地說是兩性立場的對立創(chuàng)造真理的程序)?!盵9]23哲學為四個條件中產(chǎn)生的諸多異質性真理提供一個思考的概念空間,哲學是對這些真理“共存性”的描述,而這一描述的操作是一種策略,也是一套裝置,其結果就產(chǎn)生了一個大寫的真理。大寫真理就設定了存在的“多”(存在諸多異質性真理)與思想的“一”(大寫真理與思想的統(tǒng)一性)。各種真理就爆發(fā)在四個真理程序之中的各種事件之中;主體是在事件爆發(fā)之后,以宣布對事件的忠誠而形成了主體;而所謂真理是與主體對事件的忠誠有關,真理是思想與存在的結點,是行動本身,是存在的一種,是顯現(xiàn)與生成。這樣在事件發(fā)生之后,就形成了巴迪歐思想“存在一主體一真理”的三位一體結構。四個真理程序的思想共同實現(xiàn)了事件、真理、主體的自由循環(huán),事件哲學由此展開。
從巴迪歐的哲學觀念反觀他的《非美學手冊》一書,就可以認識到,他提出“非美學”的概念,目的將藝術從哲學中“解縫合”,實現(xiàn)藝術與哲學的“非美學”式關系構想,他對特定藝術門類、藝術作品做的“非美學”式的解讀分析,實際上是在重申和強化自己的事件哲學思想。
通過巴迪歐的《非美學手冊》及其相關著作的閱讀,我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發(fā)表了《詩與哲學之爭的“非美學”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10期全文轉載)和《阿蘭·巴丟“內(nèi)美學”思想初探》(《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并于2014年出版了專著《阿蘭·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這些成果是自己對巴迪歐文藝思想的初步認識和探索,更深入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展開。2014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后,我開始在比較視野中,展開對巴迪歐文藝思想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比較視野中的“非美學”思想
隨著對《非美學手冊》研讀的深入,對巴迪歐相關著作了解也逐漸增多,同時,為了完成巴迪歐“非美學”思想研究的國家課題,我運用比較的視域,展開了對其“非美學”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具體包括他的“事件哲學”與德勒茲、??碌热说漠愅?“非美學”與其“事件哲學”的深刻內(nèi)在關聯(lián);“非美學”與反美學、反哲學的關系;“非美學”視野中的藝術批評與傳統(tǒng)藝術批評的比較;“非美學”思想的當代發(fā)展及意義等方面的內(nèi)容。
“比較視域”下巴迪歐“非美學”思想專題研究中的“比較視域”有雙重所指:一是指通過與巴迪歐思想密切相關的哲學家思想的比較,對某些具體問題展開研究。比如,巴迪歐的“事件”思想與德勒茲、??隆⒌吕镞_、利科、馬里翁等人的事件概念有何異同?柏拉圖、黑格爾、海德格爾、德勒茲等人與巴迪歐哲學有怎樣的聯(lián)系?被巴迪歐稱為導師的薩特、阿爾都塞和拉康的哪些思想對巴迪歐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巴迪歐與德勒茲既是伙伴,又是冤家,巴迪歐寫過《德勒茲:存在的喧囂》的專著,德勒茲把二人的關系概括為“斷裂性綜合”,那么,二人究竟有怎樣的“非關系的關系”?二是指巴迪歐思想的前后期比較。他的“非美學”以及“事件哲學”思想,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語境中提出來的,到了2006年之后,這些思想有了很大發(fā)展與變化。其哲學“三部曲”《存在與事件》《世界的邏輯:存在與事件2》 《真理的內(nèi)在性:存在與事件3》正反映了其思想發(fā)展深化的歷程。因此,如果離開對巴迪歐前后期思想的比較,就無法表現(xiàn)其“非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也不會對他的“非美學”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比較視域”既是深入研究“非美學”思想研究的出發(fā)點,又是研究的方法論。在宏觀與微觀、縱向與橫向的比較視野中,針對某些具體問題進行對比研究,以突出巴迪歐思想的豐富性、獨異性和原創(chuàng)性,并進而認識到巴迪歐思想的某些局限性和不足。
通過對巴迪歐與柏拉圖、德勒茲、海德格爾、黑格爾、拉康、朗西埃、維特根斯坦、尼采等思想家在某個專題方面的思想比較,深入挖掘巴迪歐“非美學”思想與其“事件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對比“非美學”思想與“反美學”“反哲學”的關系,對比巴迪歐從“非美學”視角解讀貝克特、馬拉美、電影、戲劇、舞蹈與德勒茲、海德格爾等人的不同解讀方式,突顯巴迪歐“非美學”思想的特異性和局限性,最后探討不斷“前進”中的巴迪歐思想,他的哲學“介入”當下,并在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發(fā)展,在彌補早期理論局限的基礎上,尋找理論的突破與更大的創(chuàng)新。因此,通過比較視域中的巴迪歐“非美學”思想研究,試圖推進巴迪歐“非美學”思想、文藝思想及其“事件哲學”思想的研究,這就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所在。目前,已經(jīng)完成本課題的結項書稿《比較視野中的阿蘭,巴迪歐“非美學”思想研究》,全書25萬字。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中展開對巴迪歐思想的進一步探索,這是我正在進行的閱讀和研究工作。
回顧12年來自己的研究之路,可以肯定地說,正是《非美學手冊》帶我走上了巴迪歐思想研究之學術道路,在此衷心感謝巴迪歐及其《非美學手冊》,也感謝曾經(jīng)幫助我的各位恩師、朋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阿蘭·巴丟‘非美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4BZW017)、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阿蘭·巴丟‘非美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項目編號:HB14WX015)和博士基金項目(S2011BO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l] 目前關于Alain Badiou的漢譯名最主要的有三種:巴丟、巴迪歐和巴迪烏,還有少數(shù)人譯為巴迪尤、巴蒂烏、巴狄烏、巴迪厄等。筆者之前曾使用“巴丟”這一譯名。
[2] Alain Badiou. Petit Manuel d'Inesthetique. Paris: Seuil,1998. (英譯本Handbook of Inaesthetics. trans. by Alb ertoToscano,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vPress. 2005.)
[3]國內(nèi)對巴迪歐最早的介紹、翻譯文章參見2006年《生產(chǎn)》輯刊第三輯(汪民安主編,生產(chǎn)[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1日出版).
[4]Alain Badiou. L' etre et levenement. Paris:Seuil, 1988.(英譯本:Being and Event. trans. by Oliver Feltham,New York: Continuum. 2005.)
[5]Alain Badiou. Logiques desmondes: L' etre et levenement 2. Paris:Seuil, 2006.(英譯本:Logics of Worlds:Being and Event, volume 2. trans. bv Alber-to Toscano, New York: Continuum, 2009.)
[6]Alain Badiou. L' Immanence desverites: L' etre et levenement 3. Ouver-tures: Fayard, 2018.
[7] Alain Badiou. Being and Event.trans. bv Oliver Feltham,New York: Con-tinuum, 2005,p.xxii.
[8]阿蘭·巴迪歐、齊澤克,當下的哲學[M].藍江,吳冠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0.
[9] Alain Badiou. Conditions. trans.Steven Corcoran, New York: Continuum,2008.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