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華
1936年,由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導演并主演的喜劇電影《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在美國上映,這部影片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卓別林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該影片此后成為了卓別林人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失業(yè)、機械性重復勞動、流離失所,種種情節(jié)無一不在反映資本主義工業(yè)時代所帶給人類的“異化”這個主題,而偉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作品,其意義能跨越時代帶給人們指導。在過去的時代,它擁有諷刺資本奴役工人的尖銳社會意義,而在當今和未來,這種跨越時代的諷刺力量,依舊可以穿越時空,在新的社會背景和認知角度下給予我們新的指導意義。
一、個人追求幸福和個人企業(yè)之間的沖突:勞動的異化
首先,在了解思維異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摩登時代》本身所展現(xiàn)的“勞動異化”主題,這個主題與我們后文的思維異化主題相連,是一種轉化延伸的關系,有許多隱喻觀點上的相同,在理解原初意義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說認識論視野下的延伸意義。
在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這本書中,作者闡述了自己對于單向度的社會以及單向度的人的概念與定義,他用“單向度”來解釋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技術及經(jīng)濟機制對一切人類經(jīng)驗的不知不覺地協(xié)調(diào)作用,馬爾庫塞認為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社會是“雙向度”的,在“雙向度”的社會里,人們可以合理地、批判地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人們的生活是分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這兩部分的,而這兩者又有差別,在現(xiàn)代發(fā)達資本主義文明中,社會和人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和“單向度的人”,正如《摩登時代》開場白指出:“這是一個關于工業(yè)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了個人企業(yè)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痹诠I(yè)化的時代里,人們的內(nèi)心自由被侵占,私人空間被技術現(xiàn)實所侵占和削弱。
在影片中,隨著機械化流水線的使用,眾多工人淪為流水線上某一環(huán)的操作者,不斷地重復同一種動作,進行機械化的工作,而隨著傳送帶速度的加快,工人們也必須加快手上的動作,短暫的休息時間也被工廠的老板用大屏幕所監(jiān)控,沒有任何的個人隱私空間。此外,為了縮短時間,增加競爭力,資本家開始實驗一種自動喂飯機,因為工廠老板不肯親自實驗,于是老板和實驗員們找了就在吃飯的主人公查理來實驗這臺機器。影片中的主人公查理被固定在自動喂飯機的座位上,一動不能動,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動喂飯機逐漸失靈,以致導致了非常折磨人的過程,喜劇的情節(jié)之下是諷刺的可悲意味。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查理仿佛成了這個巨大且荒誕的機器的一部分,正如影片前面工人們成為流水線的一部分,以及主人公查理掉入流水線之下的巨大齒輪所帶來的隱喻一樣,在工業(yè)時代,人開始淪為機器的一部分,沒有私人空間,沒有自由,更沒有去追求自由的能力。在這場個人追求幸福和個人企業(yè)的沖突里,人成了企業(yè)追求效益的囚徒,人性在這一過程中被抹殺了。也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在他的產(chǎn)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為同他相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作為敵對的和異己的東西同他相對立。”[1]
另外,馬克思在其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體系中詳細說明了“剩余價值”的概念,“剩余價值”是由工人生產(chǎn)的,被資本家所無償占有的那部分價值,剩余價值產(chǎn)生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所以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和生產(chǎn)效率,從而使工人的剩余勞動量大量增加??上攵?,在這一過程中,工人無法在勞動過程中感到幸福,工人在這一過程中會受到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勞動的過程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強制的勞動。電影中主人公在流水線式的工廠上形成了習慣性的擰螺絲動作,以及習慣性的打卡制度,以致最后精神崩潰都能看出這種對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
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被異化了,勞動本質(zhì)上是人的內(nèi)在需要,但在異化的勞動狀態(tài)中,人的勞動成為了一個外在的對人進行壓迫的力量,工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越多,工人勞動的價值被資本奴役得也就越深,而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被異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手段和工具之間的關系。我們看到在影片的最后,當主人公在女主角的幫助下來到咖啡店工作后,因為忘記了歌詞,所以只好進行即興演出,而這場即興演出居然非常成功,主人公最終因此獲得了滿堂喝彩。我們看到,在多次失業(yè)之后,主人公終于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且自己能樂在其中的工作,這正如馬克思的定義,認為人類的勞動應該是工人自主、自由、自覺的活動,主人公在這一勞動的過程中是享受的、幸福的,且自覺的。
表現(xiàn)勞動異化的電影同時代并不多見,卓別林本人后來也因為一系列偏左政治觀點的影片而被驅(qū)逐出美國,可以說《摩登時代》是反映這一主題的先鋒之作。此后表達勞動異化的電影還可以見由戲劇《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改編而成的一系列電影作品,電影中的主人公威利一直努力工作,但他的勞動卻并不能為他帶來幸福,他只能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到痛苦和煎熬,他一直到死前,其工作都是為了償還房租和水電費。
同樣是表現(xiàn)勞動的異化,這兩部偉大作品在手法上并不相同,前者用諷刺和夸張的喜劇表現(xiàn)手法,用巨大的機械齒輪以及各種具有隱喻性的事物來達到效果,后者的《推銷員之死》則利用對比的手法,將威利的父親和威利的生活進行對比,威利的父親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個推銷員,他們早年一家人乘坐在馬車上,四處周游同時兜售微威利的父親的小發(fā)明,但這個過程中威利的父親是開心的,一家人也其樂融融,這與此后威利痛苦的推銷工作和與家人之間的冷漠尖銳關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造就了異化之前的勞動和異化之后的勞動的對比,而這一過程中伴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異化。
二、新時代異化的轉變:從勞動異化到思維異化
戰(zhàn)后表現(xiàn)異化主題的電影層出不窮,但表現(xiàn)勞動異化的已經(jīng)非常少見,突出的例子比如《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同樣有部分表達勞動對人的異化的觀點,用主人公的父母變成豬的情節(jié)來達到諷刺效果。而此后的電影表現(xiàn)的異化主題向著科技異化和社會生活的異化兩個方向發(fā)展,這其中比如表現(xiàn)科技異化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銀翼殺手》(Blade Runner),還有《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和《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等,皆在展現(xiàn)科技的發(fā)展給人類本身造成的異化。此外又比如表現(xiàn)社會生活異化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展現(xiàn)了身處社會生活中的青少年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迷茫與孤獨感。
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電影實際上都有表現(xiàn)手法和方向上的差異,《摩登時代》看起來是這些作品中最早期的作品,但其隱喻情節(jié)卻可以跨越時代,隱喻更深廣的社會人生。同卓別林之前的電影故事一樣,這部作品同樣以小人物的視角來展開故事,來展現(xiàn)了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但同上面表現(xiàn)異化作品相對比,《摩登時代》卻是這些作品中唯一一個敢使用如此直白的喜劇手法來諷刺勞動異化的作品。我們說偉大的作品總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而偉大的作品決不應該充滿晦澀難懂的炫技和無病呻吟。《摩登時代》的意義,不僅在當時是有病故高鳴,更能夠在當代和未來給予我們啟發(fā)和指導意義。這就比如現(xiàn)在我們將要提及的思維異化。
思維是一種認識并思考的過程,認識組成了我們的知識體系。了解思維異化,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何為認識論?簡單來講,認識論可以理解為是個體的知識觀,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它包含我們?nèi)绾螛嫾苤R結構以及如何認識知識的本質(zhì),同時也包括我們?nèi)绾潍@得知識以及在獲得知識后如何對知識進行判斷。總體來說,個體構建知識體系的不同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發(fā)展,如果個體知識構建體系被束縛住了,那么個體注定會形成固化的思維以及固化的觀點,其創(chuàng)造力、未來的可能性都會被局限在狹窄的視域內(nèi)。而我們當今的教育方式以及社會分工方式,很容易使得我們變成“標準化個體”或者說“標準化零件”,成為社會機器的一部分,因而泯然眾人,不再具有創(chuàng)造力,不再具有發(fā)現(xiàn)更多“可能性”的能力。
在電影《摩登時代》中,主人公查理被禁錮在工廠的流水線上,他成為了這條不停轉動地流水線的一環(huán),不停地重復機械化、重復化的動作,工廠只要求他做這個動作,因此他就一直做這個動作,于是他變成了擰螺絲動作的囚徒。影片中有大量的隱喻鏡頭,來反映人不再是人,而是成為了機器其中的一個零件。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工業(yè)時代的流水線式分工和當代傳授知識過程中的“標準化”個體何其相似,因為需要操作的東西越來越復雜,因此我們將工作分解為不同的步驟,然后讓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步驟,共同完成這件事,每個步驟上的人只需要掌握完成自己的步驟上的知識即可,但是這種狀態(tài)讓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外,當我們傳授知識的時候,也開始分門別類,不斷地為社會所需要的崗位培養(yǎng)出“標準化的人才”,這樣的培養(yǎng)雖然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看到《摩登時代》的主人公在咖啡廳找到工作,并在機緣巧合之下即興發(fā)揮了一個節(jié)目之后,他才真正意義上的找到了適合他且讓他覺得幸福的工作,在沒有這個機會嘗試之前,主人公并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這樣的天分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固化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
推而廣之到更多的領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固化思維其實無處不在,正如尼克·索薩尼斯在其《非平面》中所說:“這是一種視野的平面化,各種‘可能性會因此銳減,在這里,居民們遵循馬爾庫塞所稱的‘思想和行為上的單向度,他們?nèi)狈M入‘批判性維度的潛能,因而無法突破現(xiàn)狀,在這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在這里,連選擇都是既定的,對‘可能性的好奇心已經(jīng)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千人同聲,是‘就是如此……它們被分割,被整齊打包成一個個獨立的單元,只為最高效地傳播信息……因此大家成為了可互換的……標準化個體?!盵2]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代的部分教育方式其實確實塑造了許多標準化的個體,他們可以被互相替換,卻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出的東西越來越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除此之外,更多的人則被限定的知識視野限定了發(fā)展的道路,沒有辦法前往更高層次的選擇,而在高一層次的,其實更多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正需要的是從不同視角看到問題的人,是能夠走出“平面國”,來到“三維世界”,能夠看到更多“可能性”的人。就像在遠古時代,我們以為我們居住在龜背上,后來,我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再后來,我們又以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然后又后來,我們又發(fā)現(xiàn),所有以上這些觀點其實都有部分的錯誤,但它們卻在突破原有固化觀點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于是我們得以離真相又近了一點兒。而這就是突破思維異化的重要性,它可以讓我們走在前往真相的道路上。
2015年,電影《小王子》(little Prince)上映,影片在《小王子》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地改編,將一對平凡母女的生活代入到了這個故事里,在這個故事里,小女孩按部就班接受程式化的教育,一個老飛行員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們一起去歷險,但是假期結束了,生活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樣子,故事最終,小女孩解救了世俗中逐漸變得普通的小王子。時間和生活將我們從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變成另外一種樣子,就像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那個帽子的畫面一樣,小孩子會說那是蟒蛇吃大象,但失去創(chuàng)造力的成年人卻只會說這不就是一頂帽子嗎?
2015年的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其實和當年《摩登時代》所要展現(xiàn)的主題并無太大的區(qū)別,因為主人公查理一開始其實和小女孩一樣,也是一個被社會機器吞沒的人,只不過這個機器是否有實體的區(qū)別罷了,而《摩登時代》里,查理在咖啡廳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而故事最終他和女主角兩個人也一起踏上了尋找自由的道路。這其實正可以視為一種對固化的反叛,正是一種對社會機器的反叛,可以視為他們正在一條逃離成為“標準化個體”又或者說“標準化零件”的道路上。
三、如何擺脫思維異化:《摩登時代》跨越時空的指導意義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標題,所以思維異化具體的定義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將思維異化理解為一種思維上的固化,一種平面國內(nèi)的窄視,處在其中的人被身邊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的知識所限制住,無法看到事物的全貌,逐漸持有固化觀點、變成“標準化的個體”或者說是“標準化的零件”。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擺脫思維異化呢?
后工業(yè)時代傳授知識的過程正如工業(yè)時代的流水線式生產(chǎn),我們身處這種流水線式的培養(yǎng)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創(chuàng)造力,但我們是變化的人,我們有能力轉變這種狀態(tài),不管是個人的轉變也好,還是知識傳授體系上的多元化也好,其實我們都擁有轉變的能力。
卡爾維諾曾經(jīng)在其《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說道:“只要人性受到沉重造成的奴役,我想我就應該像珀爾修斯那樣飛入另一種空間里去。我指的不是逃進夢境或者非理性中去。我指的是我必須改變我的方法,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用一種不同的邏輯,用一種面目一新的認知和檢驗方式。”[3]通過這段話,結合《摩登時代》查理的經(jīng)歷,我們能得到的啟示是:當我們陷入思維異化的時候,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發(fā)現(xiàn)新的視角,來開拓新的空間。
在尋找自己的“可能性”時是如此,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也是如此,一個球體,身處平面國里的人怎么看都只能看到圓形,只有跳出平面國之后,才能意識到這是個球體而非圓形。還有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通過測影子的長度和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來測算地球的周長的做法,都是突破原有固化思維的例子。
聯(lián)系、轉變角度,更多地嘗試,都是擺脫思維異化的方法。在電影《美麗新世界》中,新世界千篇一律,人們按部就班,分門別類,而野人讓新世界為之一顫,在變數(shù)來臨之前,新世界扼殺了其他的可能性,這是對創(chuàng)造的扼殺,最終野人死去,新世界回歸原樣,一潭死水。而《摩登時代》的結局則通過樂觀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了主人公在不斷地嘗試中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可能性,直到今天,我們在通往可能性的路上,依舊可以被其指導:既然連一個工人出身,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小人物都能夠?qū)ふ业阶约旱目赡苄?,那么我們又為何不可呢?可怕的是即使痛苦,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可以選擇另一條道路的可能。
那么,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我們該如何擺脫思維異化呢?首先,我們也許可以采用更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其次,通過認知思維學科的研究,我們意識到語言只是心靈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偉大的作品在頭腦里永遠先是一幅畫面,只不過需要通過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罷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知識和作品的傳達方式,比如采用漫畫或者說圖文結合的方式,又比如電影等影像畫面的傳達方式來傳播和構架知識?再次,多元的知識吸取,不要局限在某一種學科內(nèi),試想如果查理永遠龜縮在工廠的工作里,他就永遠不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居然如此有表演天賦,拓展眼界和拓展知識非常重要,勇于嘗試也必不可少。我們的人生正如流動的流水,是可變的,當你意識到自己可以轉變時,那也許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參考文獻:
[1][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2][美]尼克·索薩尼斯.非平面[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9:6-13,27.
[3][意]伊塔洛·卡爾維諾.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