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
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常由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多以偏癱形式出現(xiàn),尤其是下肢偏癱,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chǎn)生直接影響,因此,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是治療該病的關鍵[1]。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康復設備在肢體功能恢復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效果良好。鏡像療法最初應用于減輕患者截肢后的肢體疼痛,如今也被運用于肢體康復治療中[2-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鏡像療法聯(lián)合下肢康復機器人對患者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盲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6.34±5.28)歲;病程3~9個月,平均病程(5.53±1.49)個月。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57.24±6.12)歲;病程4~10個月,平均病程(5.98±1.85)個月。組間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且經(jīng)CT或影像學確診;均為首次發(fā)病;有偏癱癥狀且無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且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肺部疾病不適合早期康復治療患者;合并嚴重心理或認知障礙患者;合并視覺功能、感覺功能或失語障礙患者;合并腦器質性疾病或精神障礙導致的嚴重疼痛患者;合并惡性進行性高血壓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為了誘導患者隨意運動以及加強患者肢體運動控制訓練,可進行主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坐位站位平衡訓練、翻身肢位擺放訓練、步行訓練以及上下樓梯訓練等。偏癱側肢體進行負重訓練,使患者肩關節(jié)受到擠壓;對肌腱或肌腹部位進行輕拍或敲打,通過關節(jié)反射等使得患者肢體各部位進行隨意運動,并逐漸加強;為了降低患者肌張力可通過抑制手法減少肢體痙攣。訓練60 min/次,1次/d,6 d/周,共進行4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鏡像療法以及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鏡像療法:訓練前向患者詳細闡述鏡像療法的基本原理,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治療時患者端坐于凳子上,沿中矢面放置一個垂直于患者下肢的鏡子,把鏡面朝向健康的一側,背面朝向受影響的一側,方便患者觀察到鏡子中健側的運動成像,受影響的一側因被遮擋住而無法看見。固定住患者的患肢,針對健肢進行訓練,動作包括膝關節(jié)屈伸、髖關節(jié)屈伸、足跟觸地踝關節(jié)背屈、踝關節(jié)外翻、髖關節(jié)內(nèi)收外展等,囑咐患者緩慢執(zhí)行動作訓練,同時仔細觀察健肢的運動成像并在腦中想象成患肢的運動。每個動作做5組,10次/組,每組動作間隔時間為10 s,總訓練時長為30 min/次,1次/d,6 d/周,共進行4周。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方法為:為了控制住患者的踝關節(jié)和膝蓋,將模式設定為指定模式,然后開始重復運動。在步行訓練中可輔助擺動患者偏癱下肢運動,從而避免膝蓋的過度伸展,保證腳的背屈。訓練開始時,為了確?;颊吖桥栊D、臀部伸展和軀干挺直,患者需要治療師站在身后及時給予指導。隨著患者訓練效果逐漸改善,最終達到患者可以獨自行走的目的,開始時間設定為10 min,然后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合理增加到20 min,1次/d,6 d/周,共進行4周。
1.4 評價指標 下肢肌力比較: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5]評估患者下肢肌力,按照從低到高分為6個等級,等級越高,代表患者肌力越強。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6]評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量表共14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為56分,分值與患者的平衡能力呈正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T等級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MMT等級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下肢MMT等級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T等級比較(±s) 單位:級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T等級比較(±s) 單位:級
?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平衡功能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平衡功能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比較(±s) 單位:分
?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腦卒中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中最常見的功能障礙是偏癱,又被稱作半身不遂,常見的是患者舌肌下部、面肌或上下肢等出現(xiàn)障礙,如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會使患者出現(xiàn)肌肉痙攣、肢體運動模式及感覺異常、關節(jié)攣縮僵硬、肌張力升高、異常反射興奮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8]。故應尋找有效方式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與下肢肌力。
鏡像療法是指通過視覺反饋、虛擬現(xiàn)實以及視錯覺等方式使患者想象并帶動肢體運動的治療方式。它可使患者神經(jīng)傳導通路和小腦半球被激活,并通過視覺反饋影響運動區(qū)與中樞的皮質電活動,因中樞具有可塑性,所以患者的運動缺陷可通過功能重組來彌補,由于鏡像神經(jīng)元的作用機制,皮質脊髓束的興奮性和易化效應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下肢康復機器人利用患者在減重狀態(tài)下,通過外部結構的帶動,讓患者逐漸接近正常步態(tài),增強患者關節(jié)的協(xié)調性和穩(wěn)定性,使患者下肢肌群的力量增強。研究證實,下肢康復機器人可為患者提供背伸、跖屈的運動模式,通過上下擺動踝關節(jié)模式訓練,對患者踝關節(jié)周圍肌群和關節(jié)活動度實現(xiàn)有效訓練。除此之外,下肢康復機器人還可為患者提供對稱式訓練,幫助患者提高下肢步態(tài)同步性,加快肢體恢復速度[9-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下肢肌力等級、平衡功能均較對照組高,表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通過鏡像療法聯(lián)合下肢康復機器人改善肌力水平以及平衡功能。其原因在于,在鏡像療法的幫助下結合下肢康復機器人的主動、被動訓練,二者互相補充,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可通過鏡像療法聯(lián)合下肢康復機器人改善肌力水平以及平衡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