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科 殷明越 周晶 四川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
2020年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以下稱為《意見》)。此《意見》的提出更是明確了新時代下發(fā)展學校體育教育是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目標的必要之舉?!兑庖姟返奶岢鲋皇菫閷W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參考,而實際實施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許多挑戰(zhàn)。因此,文章以雅安市的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師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的現狀,并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和對策。
以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師生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與內容,查閱和檢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中學開展體育教學有關的文獻資料,并加以整理分析。
2.問卷調查法
對雅安市的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為200份,有效率為 100%。
3.統(tǒng)計法
對所獲得的數據錄入計算機,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最后用表格和圖像直觀的反映數據。
4.訪談法
對研究對象中的學校老師采用詢問訪談的方式,向他們了解當前學校開展體育教學的現狀,找出目前學校體育所面對的挑戰(zhàn)與機遇,然后綜合進行分析。
《意見》的頒布,使得原本就實行體教結合的雨城區(qū)第二中學在原來的組織管理體系上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模式,(圖1)是目前他們依據《意見》所描繪的藍圖,旨在實現體育局與教育局的合作前提下,使得附屬的職能部門之間都能夠通力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相互監(jiān)督的作用。第一,在管理理念上,他們之間合作的目標為堅定立德樹人理念,以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為試點,實行健康教育為宗旨的體育教學課程。第二,在管理執(zhí)行上,雅安市業(yè)余體校與雅安市水上運動學校分別指派一位學校領導與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校領導進行統(tǒng)籌協調,體育特長生的訓練由雅安市業(yè)余體校與雅安市水上運動學校的教練負責,文化課的學習就由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教師負責。第三,關于普通學生,受管理模式的影響,他們目前的體育課程質量已有了有效的提升,在互相監(jiān)督的舉措下,體育教師在課堂之上的態(tài)度相較于以前已有所改觀,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也有所提升。
圖1 雨城區(qū)第二中學育人組織管理體系模式藍圖
通過對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師資情況調研中,統(tǒng)計出的體育教師的具體數據由(表1)可得。雨城區(qū)第二中學自身所配備的體育教師數量為13人,其文化程度都為本科,在對學生的咨詢訪談中得知,13位教師都具備教學能力,對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都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對于普通學生,初中每個班的課時是一周3個課時,高中是一周2個課時,同時他們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和下午都有大課間時間,時長各為30分鐘,因此一般學生平均每天鍛煉時長為1個小時。體育教師的教學安排任務,主要分為以下2個部分:一是,雨城區(qū)第二中學作為籃球與足球的特色示范學校,平時課程教學他們的體育課程主要以籃球與足球為主。二是,為確保更多的學生能夠通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在測試前1-2個月時,體育課的主要授課內容會更改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所要求的項目,例如:50米;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等配套的訓練項目進行鍛煉。三是,學校會定期開展春、冬季田徑運動會以及每一季度的趣味運動會,在開展前期,體育教師會將體育課程教學安排更改為學生參加比賽的相關配套的鍛煉項目。對于體育特長生,他們配備的主教練為任職于雅安市業(yè)余體校與雅安市水上運動學校的3名國家一級教練,具體見(表1)。在專項訓練時間方面,周一至周五是下午上完2節(jié)課的文化課后進行訓練,周日是下午3點進行訓練,訓練的內容主要為他們的專項項目,期間會加入一些身體素質的訓練內容。
在對高水平運動隊伍與普通學生之間所獲得的體育教學資源均衡的調研過程中,通過對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反饋的數據可見(圖2),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二者之間所獲得的體育資源不太均衡。主要表現為以下2個方面,第一,在于體育教師分配上的不均衡。雅安市業(yè)余體校與雅安市水上運動學校的專職教練只負責于體育特長生,而對于普通學生的體育課程教學選擇回避。第二,在于體育場地的使用上。由于體育特長生訓練的特殊性在訓練階段是主要使用專業(yè)性器材以及學校修建的室內運動場地的人群,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新修建的室內運動場地似乎是默認為體育特長生專用,好像普通學生并無使用權,并且普通學生由于缺乏對于專業(yè)器材使用的指導,他們也幾乎不使用此類器材,這也直接導致普通學的運動鍛煉范圍限制在400米的操場之上。
圖2 高水平運動隊伍與普通學生之間所獲得的體育教學資源均衡
其一,在對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學生進行調研中,他們一致認為家長在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心思放在與高考相關的科目上,一周當中體育鍛煉不宜花過多的時間,因此他們對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多數表現為無所謂。同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扮演者“監(jiān)督者”的角色,與孩子在家庭的角色中表現為上下級的關系,而體育教學需要的是與自己的孩子多溝通、多協作、多交流,陪伴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顯然在這一方面家庭體育教育還有所欠缺。其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以及學生所住社區(qū)的走訪調查,得知社區(qū)都有配套相應的鍛煉設施,其中部分社區(qū)還修建了籃球場與乒乓球臺桌,但是社區(qū)當中并沒有配備相應的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教學。
在對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二中學的學生進行調研中,體育特長生一般是初中一年級就開始學習自己的專項,體育教師對他們測試后根據他們身體素質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材,在專項確定后,就開始為期近6年的訓練生涯。然而,在這所有的體育特長生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堅持到成功走上體育特長生的道路,大部分的人會被淘汰。在被淘汰的這一部分學生在面對升學與就業(yè)時又會出現兩難的局面。其一,由于他們從初一開始就幾乎全身心投入到運動鍛煉中,在文化課成績方面就難以與普通學生抗衡,致使他們參加高考后不能順利升學。其二,他們的運動技術專項可能會有涉及摔跤與舉重方面,形如這種冷門的體育項目相較于籃球、足球、乒乓球等社會普及率與熱門度高的項目,在社會就業(yè)方面崗位的需求較少,往往會面臨找不到工作而失業(yè)的情況。
立德樹人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體育對于學生人格健全的培養(yǎng)不可或缺。在健康教育的實踐部分,只能由體育課能扮演這個角色。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體育課程的開展與理想差異過大。普通學生的體育課時一周僅有2節(jié)課,相比于語數外的主課整整少了3-4倍。即使,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提出“陽光鍛煉一小時”的活動,各地區(qū)學校也按照活動要求開展了大課間活動,但是類似于這種只有30分鐘的大課間進行簡單的跑跑步做兩節(jié)廣播體操而言,對于塑造學生的體育人格健全也只是杯水車薪。即使近年來,國家開始提倡提升體育中考的分數,但是這種方式是自上而下來開展的,這并沒有激活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心,長此以往,學校體育功能就被自然地弱化,導致了中小學體育課的功能被單一功利化、邊緣化[1]。
即將步入“十四五”發(fā)展時期的中國教育,教育公平依然是其不變的“主旋律”。[2]追根溯源教育公平的問題其根本在于教育質量的問題。英國學者格林(D.Green)曾經把人們關于教育質量的各種觀點分為五類[3]:第一,獨有的、優(yōu)秀的;第二,與預定的規(guī)格和標準相一致;第三,適合于目的;第四,實現本學校目標的效果;第五,滿足消費者規(guī)定的和潛在需要的程度??梢姡逃|量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主體的概念。[4]因此,國務院為提升學校體育的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降低“小胖子”“小豆芽”近視眼普遍化的比率,頒布了《意見》,但是在開展的初期過程中通過調研可得學校在突出體校專業(yè)特色和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任務的同時,并沒有有效兼顧推動建立學校青少年體育訓練中心,配備復合型教練員保障團隊,為普通學校學生提供場地設施、體育教學服務、高質量的體育師資力量,在落實教育資源方面并不合理。這也直接導致體育特長生與普通學生之間受到的教育質量不公平的問題。
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高強度的工作現狀,使隔代的家庭教育成為現實,父母的陪伴形成缺失。[5]同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fā)展,5G時代的到來加快了各類游戲軟件的開發(fā),電子產品大量涌入家庭。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與《“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通知,社區(qū)公共體育的設施已經在逐漸普及,缺乏體育公共設施服務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是社區(qū)規(guī)劃中的體育用地、健身場所挪作他用,部分人群將其當作“免費”停車場。其原因之一在于社區(qū)的物管不作為,這一現象在安置房小區(qū)中最為突出。
《意見》的頒發(fā)中,明確提出要形成“一條龍”的人才體系,從小學-初中-高中形成相對接的升學單位,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部分地方體育局與政府不干實事,漠視相關政策規(guī)定。因此,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局要形成從上自下的監(jiān)督機制,有了相關的政策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督查機制,形成“國家-省-市-區(qū)(縣)”的監(jiān)督機制。學校例行每一學期向區(qū)(縣)遞交體育專業(yè)人才情況報告,市對區(qū)(縣)進行抽查進行實地考察。每一學年的體育專業(yè)人才情況報告要提交到省,由省對其進行抽查。每三年的體育專業(yè)人才情況報告由國家對各省市進行抽查,以此打擊學校的僥幸心理,讓其辦好相關的體育專業(yè)人才工作。
明確落實深化體教融合的各項改革舉措,使學校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首先體育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運動樂趣,參照《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在體育課堂上教會他們一項運動技能,使他們對這項運動技能感興趣。其次,在課后時間體育教師不能“撒手不管”,在大課間以及下午放學的時間可以集中學生,訓練他們自己所感興趣的學科,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勞逸結合。最后,學校自己要安排豐富多樣的各類型比賽,例如:田徑類、球類、團隊類等,讓學生切身的從比賽中認識自我,正確的引領他們的輸贏的觀念、遵守規(guī)則的觀念、團隊協作的觀念,從而使他們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體育資源在同一所學校分配不均的事實,務必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運動興趣與熱情。教育和體育部門攜手在教學體系、訓練體系、競賽體系等多個方面的融合,有利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優(yōu)質體育資源的共享。社會力量通過創(chuàng)新資源供給的方式進入校園,實現政府、學校、社會多領域資源向青少年體育工作滲透,彌補單一主體資源不足的現實困境,推進體教融合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第一,加大體教融合經費投入力度。政府要將體教融合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年度重要工作安排,增加體教融合的財政資金投入,專款專用。通過加強財政資金引導,要求體育資源的執(zhí)行要在一所學校中得到合理分配。第二,加強體育和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對教育部門而言,在青少年健康成長方面積累的經驗,在為后備人才選材等業(yè)務上予以互通,擴大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隊伍的基數;對體育部門而言,在后備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積累的經驗,為教育部門在訓練保障、賽事組織、場地供給、師資培訓等業(yè)務上予以資源共享。第三,廣泛吸收社會資源進入校園。需要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通過完善制度的方式,優(yōu)化社會體育資源的利用,提高和促進體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建立社區(qū)-學校-家庭的聯合發(fā)展模式,有利于形成系統(tǒng)的體育培養(yǎng)環(huán)境。學校作為體育教學的第一環(huán),扮演著教會孩子們體育技能的角色,家庭與社區(qū)分別對應了第二環(huán)與第三環(huán),他們的職責在于協作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首先,學校開展體育專題講座,主要的受眾對象是家長,讓家長從觀念上改變對體育課程的看法。從長遠來看,體育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身體素質,而且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體會到堅持不懈、團結拼搏、遵守規(guī)則的精神品質。其次,制定家長和學生可以共同參與的體育課程,讓家長能夠切身體會體育所帶來的樂趣,讓孩子在參與運動中感到快樂,又可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促使家庭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親密。最后,社區(qū)體育方面社區(qū)體育必須要引進社會體育指導員,定期與學校的體育教師溝通,雙方進行合作,以此共同推進體育的社會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