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艷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沈陽 110034
目前關于中國臺灣高山族服飾研究的文章從分析的角度上來講,有些專門寫單一特色服飾,比如泰雅人珍視的貝珠衣;有些從高山族服飾元素入手探討現(xiàn)代服飾設計應用的;還有表述中國臺灣高山族的信仰和習俗的。本文從卑南族群男女服飾的色彩和紋樣分析入手,從氏族社會、大陸漢民族的影響、民族崇拜、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時代更迭四個方面來闡釋卑南族群服飾的文化內(nèi)涵和影響因素。
高山族的傳統(tǒng)服飾具有藝術美學的意涵,從紋樣可以探究信仰、風俗、美感和價值觀,有鮮明的社會標志。卑南族群分布在臺東平原及平原西緣中央山脈山麓地帶,以及臺東縱谷南端河川平原上。[1]卑南族群的傳統(tǒng)服裝及配飾的紋樣和色彩既具有南部族群的共同特征,又有著獨特的內(nèi)涵及藝術表現(xiàn)。
卑南男子的常服是粗布的短上衣、黑色的腰裙,纏頭巾,成年男子穿黑色對襟的長袖短上衣,黑色的短褲前襠和褲腳處均繡有花邊,肩挎刺繡精美的檳榔袋,垂掛穗飾,同時系花色的腰帶。盛裝多刺繡各種華美紋飾。[2]
1.男子后敞褲
后敞褲又可譯為護腿褲片,后敞褲具有很獨特的結(jié)構,也是高山族褲裝與我們現(xiàn)在褲裝的一個很大區(qū)別。通常男子的褲裝是只有褲前片,里面穿短褲或者是短裙的。褲子的穿著方式是腰部有帶子系結(jié),褲腿部分在膝蓋上下和褲口處分別用帶子系結(jié),形成對前面的覆蓋。選取幾款卑南族群男子后敞褲來分析其圖案與色彩的藝術表現(xiàn)。(圖1~圖4)(1)文中圖1、圖2、圖3、圖11、圖13、圖14分別出自書籍《不褪的光澤:臺灣原住民服飾圖錄》,“臺灣地區(qū)‘自然科學博物館’”2009年12月出版(這里的“原住民”應為“少數(shù)民族”)。
從上述幾款褲裝可見,男子后敞褲的基本形制是一致的,也略有不同,褲腰處有的為窄腰,有的為寬腰,均為腰部系帶,帶子末端為流蘇。色彩上底布為深藍或墨黑色,幾款褲裝整體均采用了紅、黃、綠、黑、白五色搭配。紋樣上以菱形及花葉形紋為多。以鮮艷的紅、黃、綠(卑南族三原色)夾雜黑、白色,凸顯出似蛇鱗狀的多層菱形紋,有連續(xù)的縱向分布的多層菱形紋,并搭配細致的十字繡花形紋和蛇形紋。圖4后敞褲膝蓋處的十字紋是一種高貴的圖紋。
卑南族的男子后敞褲樣式代表了高山族群的共同服裝形制,由此可見臺灣地區(qū)氣候溫暖,服裝更傾向于裝飾性。然而同為南部族群的魯凱族紋樣上則具有本族特色,例如可以體現(xiàn)魯凱族精湛的緞面繡工藝,縫綴大量鋁片裝飾的男子后敞褲為其中的代表樣式,另一南部族群排灣族的后敞褲則采用本族群傳統(tǒng)的貼布繡工藝來裝飾。
2.長袖短衣
圖5為對襟長袖短上衣,為成年男子所穿,在款式上為方衣系統(tǒng)的織制形式,這件主要陳列的是后背處的繁復圖案,但是透過展示玻璃我們可以觀察到前襟為對襟式,在下擺、袖口和門襟的邊緣處都有紅黃色的裝飾邊,后片沿后中心線分割,袖子沿袖窿線分開,為平面設計,袖中線和袖底線都在縫合部位裝飾了紅綠黃三色帶。色彩上為紅、黃、綠三色占主要部分,其中搭配了少許的黑、橘色和藍色。紋樣上采用了蝴蝶紋,取材自大自然,運用珠繡的工藝,表達了高山族的圖案裝飾特點。
對比南部三個族群,魯凱族的長袖短衣則由于受到明清時期大陸服裝琵琶襟的影響,形成了類似的形制。紋樣上有菱形紋、渦紋、折線紋、八角花葉紋、花形紋、四葉花紋,在上衣繡片邊緣訂上鋁片也是魯凱族服飾上常見的裝飾手法。排灣族則常以珠繡和貼布繡的工藝在上衣上裝飾代表獵首習俗的人像紋和人頭紋。
3.男帽
圖6所示帽子從功能上來說,由于沒有帽頂和帽沿,僅僅是以獸皮繞頭來做基礎而成的,并不具有遮陽和避雨等功能,純粹為裝飾性和夸耀的用途。帽子上邊緣為黑色獸毛,上面最為突出的地方是獸牙的裝飾,這些獸牙用麻繩和鎖鏈的方式被固定在獸皮基座上,很具有原始藝術魅力。從族群的習俗上來講,高山族男子以打獵的能力來顯示其勇猛,所以獸牙和獸皮常常是由穿戴的人自己獵獲,裝飾在頭飾、帽飾、獸皮衣和攜物袋等上面,來表現(xiàn)自己的勇猛和戰(zhàn)果。
圖7帽型為方帽,是長老級以上男子佩戴的,帽子中央粘著有毛發(fā)的細竹竿,以彩色毛線纏繞,兩端上方貼縫鳥羽及紅、黃色緞帶,帽身圖案有十字紋、菱形紋、橫條紋,臼形紋。中央多層十字紋為族人信仰,有尊貴之意。
另有祭司與巫師所戴之帽(圖8、圖9),多墜有金屬鏈、裝飾毛羽等。對比南部三個族群,魯凱族也有獸牙珠繡帽,排灣族同樣有點綴獸牙和珠繡的習慣,不同的是珠繡圖案多以蛇紋、人頭紋和人像紋為主。
4.無袖長衣
無袖長衣是男性中老年時期的代表服飾,圖10這件是長老級以上男子穿著的服飾,無袖長衣在1960年以前是部落領袖才可穿著,由家中擅長織布的人來制作,后來發(fā)展了刺繡工藝,無袖長衣的穿著才算開始普及,成為了中老年的代表服飾。后來改良的無袖長衣長度變短,有的僅到腰部。這件無袖長衣在款式上屬方衣系統(tǒng)。所謂方衣,外觀類似無袖的背心。[1]從上面肩部可以看出有分割,用傳統(tǒng)的腰機將前后片織好后縫合而成,采用前襟處系帶的形式。色彩上以紅色為底色,與綠、紫紅、粉紅、深藍、黑、白色搭配,以暖色調(diào)為主,整體鮮艷亮麗。紋樣上,大量使用了菱形紋,這些菱形紋又分層次套疊分布,衣服下部為各種形式的菱形變化圖形,如采用山形斜紋、影子斜紋的復雜紋樣,可見其做工的精湛與技藝的高超。
南部排灣族群的披肩有毛皮的無袖成衣,更多則為棉織無袖短衣。魯凱族也有獸皮成衣和棉織無袖長衣,紋樣上采用彩虹紋。
5.披肩
圖11和圖12所示的兩件披肩從款式上看比較類似,都是由一塊方形的布制成的,上邊沿左右各有一根系帶,下擺處都是寬寬的紅色裝飾邊,兩側(cè)為黑白色或綠白色交織的方格紋,中心區(qū)域一款是由兩片布在中心垂直縫合而成,另一款是三塊布縱向縫合。色彩上都是以紅、黃、綠三色為主,搭配黑、白兩色。紋樣上,以多重菱形紋來凸顯蛇鱗紋樣,菱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對角線是其中心軸線,左右兩部分分別以它為對稱軸,造就了菱形均衡又不失動感的形式美感。[3]除菱形紋外,披肩上兼有蝴蝶紋、三角紋、方格紋、長方形紋、直條形紋和點狀紋。穿戴時將綁帶系于右肩,將披肩斜披于左腋下。據(jù)陳國鈞調(diào)查,卑南族群男女適用的繡花、系著紅綠穗子的披肩,“幾乎與清朝的宮裝一般”[4]??梢娖涔に囀呛芨叱?。
南部族群中排灣族比較重視喪葬禮儀,喪服披肩比較常見,也有固定類型的紋樣。
同時,在高山族中披肩、腰帶、頭巾、套袖、佩袋是普遍流行的服飾配件,不分男女[5]。披肩可謂是一物多用,由于臺灣地區(qū)的氣候溫暖,披肩可以用來擋風御寒,可前披、后披、斜系,夜間當被子,也可以做女子的長裙和男子遮羞的短裙。
卑南族群女子服飾隨著年齡有一個從簡到繁再到簡的演變。少女時期只有腰裙、頭巾和上衣,成年和婚期就會佩戴很多的首飾如珠串、耳環(huán)、手環(huán)、指環(huán)等,衣服也會繡制精美,穿胸布、護腳布、腰帶、頭帶等,到了婚后育兒期為方便又會簡化樸素,穿褲裙,不用有色布料。
卑南族群婦女的頭飾比較精巧而秀美,在編織成彩虹般的額帶上飾有銀鏈和一排銀鈴,垂懸在額前。上穿黑色窄長袖的短上衣,衣長僅能遮胸乳,胸前系著圍腰,上面是挑花圖案,繡工精致。[6]
1.胸兜
圖13和圖14所示的這兩款胸兜的款式來源于中式的肚兜形式,下部為扇形,遮蔽腹部。然而從紋樣來看,反映了臺灣少數(shù)民族的特色,在白色或黑色底布上采用十字繡的工藝,運用花朵形、花葉形、菱形、蝴蝶形等紋樣,取材自大自然中的動植物,上面的繞頸綁帶和兩側(cè)通過腋下在后面系在一起的綁帶使用了幾股開司米毛線編出來并在末端留有流蘇,這種方式在臺灣少數(shù)民族服飾中經(jīng)??梢砸姷健M瑵h族早年婦女將肚兜作為內(nèi)衣的穿法不同的是,高山族女性常將胸兜穿于外衣內(nèi)并露出胸兜的精美紋樣,大概出于高山族以飾為美的穿著理念。
2.護手套
圖15是一只女子護手套,與常見手套比較,沒有單獨手指的部分,在黑色底布上面以十字繡工藝繡出花朵、花葉、變化菱形紋和三角紋等紋樣。采用了紅色調(diào)及其臨近色來構成,整體的色調(diào)比較統(tǒng)一和諧。卑南族群學習刺繡比較晚,婦女們把原來的織紋改成刺繡的圖案紋樣,技法上來講,刺繡比織布更簡單易學,又因十字繡很容易上手,在各部落中有很多婦女都會采用,所繡的花樣均以傳統(tǒng)的紋樣為主。
花環(huán)在卑南族群的服飾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族群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時,人們穿上代表性的盛裝后,頭上必須佩戴花環(huán)。高山族有不同的方式來彰顯個人的榮耀,與前面提到的男子為表現(xiàn)英勇頭戴其獵獲的獸皮和獸牙相類似,女子以織布技藝來贏得榮譽,對于卑南族群的老人來說,在年祭時,誰收到族人獻上的花環(huán)最多,誰就是最受族人愛戴的長者。另外,還有一種方帽,成年人及老年人則會戴上插有老鷹羽毛的方帽。
衣飾同時具有社會功能,體現(xiàn)族群的傳統(tǒng)風俗[7]。卑南是母系氏族,有著嚴格的年齡階層制度。男子衣飾為不同階層的主要區(qū)分標志。后敞褲是卑南族群男子的成年禮服,卑南族群有會所制度,男子12~18歲是少年階段,18歲以后開始進入男子會所進行三年的訓練,成為可以結(jié)婚的青年。少年穿淺藍色的長袖短上衣,外面加單片式的短圍裙,加系紅腰帶。成年之后到中壯年以上年紀才可以穿后敞褲。雖然后來隨著刺繡技藝在服飾中的普及,刺繡禮服更為常見,然而在族人的觀念中,織制禮服的價值還是比刺繡禮服的價值高,原因在于過程復雜而且取材不方便。
女子的胸兜為中式的裁剪和款式,是大陸漢族人移居臺灣地區(qū)后,由于文化與技藝的傳播而形成的。過去卑南族群少女身上多穿黑色長袖短上衣,內(nèi)著胸兜,胸兜下半段施有刺繡花紋的部位會露在外面。服飾的刺繡紋樣保留著高山族的特色,菱形紋和三角紋(變化菱形紋)源于對蛇的崇拜,花葉紋、花朵紋、蝴蝶紋是人們早期采集時代取自大自然的設計元素的藝術表達。
菱形紋和三角紋(變化菱形紋)是源于對蛇的崇拜,多彩菱形紋是卑南族群服飾上特有的紋樣,其族群識別性較強,在男子無袖長背心、后敞褲、披肩及女子外裙上都常采用,族人認為這個圖案具有蛇身紋(并非一定是百步蛇)及鳥紋(鳥的翅膀)之意涵。
卑南族群的貴族穿豹皮披肩,以豹牙、鹿角作帽飾,下著彩布或者挑織的套褲,平民用黑布纏頭。卑南族群著豎式長裙,婦女著膝褲以遮下腿。
從100多年前日本學者的影像記錄到50年后甚或是現(xiàn)代服裝發(fā)展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革新,加上族群的交流融合,高山族可以在市場上直接買到織好的棉布,再做加工紋樣處理。后來隨著化學纖維的普及,服裝材質(zhì)也多樣化了,由于植物染料染色的步驟繁瑣,取得不易,純天然材質(zhì)和手工技藝也隨之弱化了。然而單紋飾的變化并不大,一些包含傳統(tǒng)意涵的紋飾,并沒有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消失,反而更加凸顯出特征,而且現(xiàn)在高山族的老一輩人有些還保留著為家人織布做衣服的傳統(tǒng)。
作為母系氏族的卑南族群,有著傳統(tǒng)的年齡階層制度,對于男子服飾按照年齡進行區(qū)分,同時由于會所制度,男子成年前要進入會所學習本領并接受訓練,所以在成長的不同時期會著不同的服飾。同時服飾也是彰顯英武和顯示榮耀與受尊重的一種表達形式。服飾的發(fā)展受到民族交融的影響,呈現(xiàn)出某種共性,就南部三個族群來講服飾的類型和紋樣存在著某些共性和差異,反映了族群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性。但是多年來,不管材質(zhì)和服裝形制怎樣變化,作為社會文化意涵最有效方式的各族群服飾紋樣依然變化不明顯,這也表達了高山族的民族內(nèi)聚力和對自身族群的認同。如何在新時代,以適應現(xiàn)代需求的方式來傳承高山族傳統(tǒng)的服飾文化,使其既保留文化內(nèi)涵,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發(fā)揚這一中華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需要研究和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