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萍
資源的高效利用,是幼兒園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幼兒園只有充分開發(fā)、合理利用、互惠共贏才能夠保持良好的發(fā)展勢頭,真正將靜態(tài)的物化資源用活、用好?!俺砷L社區(qū)”是滿足幼兒探索、創(chuàng)造、合作、認知的多元化活動,其構建需要優(yōu)質的社區(qū)資源。而社區(qū)資源的教育價值是無限的,挖掘有效的社區(qū)資源,進行開發(fā)與利用,是課題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措施。以幼兒園為中心,周邊的社區(qū)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文化資源等幾大類,我園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眾所周知,大自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豐富物產,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有效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活動,能拓展活動空間、打開探秘之門,幫助幼兒融入自然,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獲得真實的體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出:能感知和發(fā)現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體驗季節(jié)對動植物和人的影響。為實現此目標,我園將成長社區(qū)活動與四季特色活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相結合,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一)擁抱春天
春天,賦予人們的是勃勃生機。在這個萬物勃發(fā)、生命開始的季節(jié)里,充分利用春天的田野、公園等自然資源,帶幼兒走進其中,感受春天帶來的諸多美好。比如,開展“春天的田野”微主題活動,感知田野的秘密。農民伯伯在種什么?農作物是怎樣生長的?哪些農作物適合在春天里生長?帶著這些疑問,幼兒進行了一場田野探秘活動。開展“春天的和園”項目活動,探索幼兒園“和園”的秘密。草地上冒出星星點點的小花,嫩綠的小草也探出了腦袋,池塘里小蝌蚪游來游去,泥土里小蟲子也鉆了出來,帶上放大鏡、記錄卡,探尋它們的身影,記錄發(fā)現的奧秘。開展一場以“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的親子運動會,在自然山水中,親子共同游戲,體驗運動樂趣的同時增進親子感情。開展以“春天的公園”為主題的踏青活動,幼兒在公園里聞花香、賞春景、聽鳥鳴、畫綠蔭,擁抱美好的春天。
(二)探秘夏天
夏天,幼兒園“和園”的小池塘里,鋪滿了一叢叢碧綠的銅錢草,它的根是什么樣的?它為什么不長在泥土里呢?樹上知了聲聲叫,為什么知了會叫?它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咦,知了還會“脫衣服”,留在樹上的是它的殼。百花園里飄來的陣陣花香,吸引了蜜蜂和蝴蝶,它們是怎么采蜜的?帶著一個個問題,幼兒開啟了發(fā)現之旅。當然,幼兒最愛的還是西瓜蟲,只見他們帶上捕蟲盒、捕蟲夾、放大鏡、小鑷子,仔仔細細地在泥土里、草葉中翻找,“尋找西瓜蟲”這門微課程就是從幼兒的一次次探究活動中衍生出來的,和園成了幼兒自由探索的樂園。充分利用夏天帶來的資源,讓幼兒在探秘中獲得成長。
(三)領略秋天
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從幼兒的眼中看秋天,會是怎么樣的體驗。教師們把學習的機會留給幼兒,帶他們在幼兒園里找秋天,在一次次談話中捕捉幼兒的興趣點,找到課程生發(fā)點。小班幼兒對秋天的水果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于是開展了“親子采摘”活動,讓幼兒在感知秋天水果特征的同時,親身體驗采摘的樂趣。中班幼兒對農作物非常感興趣,于是開展了“親子廚房”活動,親子一起制作美味的花生醬、可口的薯餅、香甜的南瓜羮。大班幼兒對種子的探究興致深厚,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分類布置展廳,開展了“種子博物館”活動,有效激發(fā)了幼兒探索秋天奧秘的興趣與積極性。
(四)解讀冬天
冬天,寒冷的季節(jié),也有著獨特的教育契機與價值。幼兒走進“和園”,看著飛舞的落葉,提出了問題:為什么有的樹葉會落下來,有的樹葉還是綠綠的呢?關于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探究活動由此生發(fā)。幼兒還將樹葉帶回到活動室做實驗,研究樹葉吸水、葉脈的秘密等,通過上網、查找相關書籍,逐漸了解了常綠樹與落葉樹的秘密。看著“和園”里的小樹苗光禿禿地裸露在寒風中,怎樣保護小樹苗,讓它們順利過冬呢?幼兒集思廣益,有的給小樹苗綁上保鮮膜,有的在家長的幫助下找來石灰水,給小樹穿上白白的“衣服”,還有的找來麻繩纏在小樹身上,最后幼兒把這些方法記錄下來,觀察比較哪種方法最適宜。解讀冬天,帶給了幼兒滿滿的收獲。
(一)優(yōu)選家長資源
家長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應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參與“成長社區(qū)”活動,使家園形成合力。比如以家長為主力軍的“成長社區(qū)”活動之“小聰聰成長營”,通過廣泛征集幼兒的喜好,以投票等方式選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內容,向家長招募志愿者,開展家長志愿助教活動。“美廚媽媽”“科學爸爸”“巧手奶奶”“故事爺爺”走進幼兒中間,一起制作美味南瓜餅,和面、揉團、壓餅、煎餅、品嘗……幼兒全程參與,在制作的過程中感受了“成長營”活動的樂趣。家長參與成長社區(qū)活動,能有效拓展活動的寬度與廣度。
(二)豐富職業(yè)資源
各行各業(yè)的人對社會有著不同的貢獻。在成長社區(qū)活動中,充分挖掘周邊的有利資源,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幼兒近距離接觸各行各業(yè),理解職業(yè)的多元化,親身感知與體驗不同職業(yè)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情感。如:邀請交警叔叔進校園,讓幼兒認識交通標記、了解交通規(guī)則、學習交通手勢、開展交通安全小游戲,在互動中體驗活動的樂趣,萌發(fā)了對交警叔叔的深厚情誼。走進長途汽車站,慰問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感受他們工作的艱辛。幼兒在多元化的職業(yè)體驗中感知,在豐富的活動中浸潤童心。
(三)挖掘教師資源
教師多才多藝,是成長社區(qū)活動最有利的人力資源。充分挖掘教師優(yōu)勢資源為成長社區(qū)服務,是切實可行的。可根據教師的特長和優(yōu)勢,成立趣味活動小組,幼兒自由申報活動,在教師的帶動下體驗活動。如:活潑的男教師浩浩愛打非洲鼓,在非洲鼓工作室里和幼兒一起玩轉音樂;愛運動的教師帶領幼兒踢足球,帶著幼兒嗨翻天;愛講故事的教師,引導幼兒閱讀、講述并表演,生動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著小觀眾們。豐富的教師資源使成長社區(qū)活動更加多元,促進幼兒多樣化發(fā)展。
(四)凸顯幼兒資源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是成長社區(qū)活動中不容忽視的潛在資源。幼兒身上都有其與眾不同的長處,只要教師認真觀察、細心品讀,會慢慢發(fā)現幼兒的閃光點。在成長社區(qū)中,每位幼兒都能成為“老師”,用自己的長處為他人服務。如:各班根據幼兒實際情況成立自助學習小組,如魔方體驗小組、街舞小分隊等,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幼兒擔任小“老師”,其他幼兒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小組,實現幼幼互動,資源共享。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讓更多的“小達人”脫穎而出。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成長的地方,幼兒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能成為教育的資源。教師要物盡其用,有效開發(fā)園內物質資源,讓環(huán)境成為幼兒成長的“搖籃”。
(一)重整體驗場
我園在戶外體驗場原有科學探究的作用上,又增加了新的內容,使幼兒的戶外體驗更加多元化。在大樹四周搭建樹屋,便于幼兒爬上樹屋觀察樹葉的秘密,還能滑滑梯、攀爬,鍛煉身體;增添近十米的滑索玩具,給幼兒提供玩懸吊游戲的機會;增設涂鴉墻、盥洗池,讓幼兒盡情發(fā)揮,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改建泥池,實現幼兒種植的愿望。
(二)翻新閱讀館
閱讀能豐富幼兒的閱歷,為幼兒打開一扇探索、了解五彩斑斕世界的大門。我園順應幼兒的需求,將他們不再感興趣的童學館翻新,打造了“蜜園”兒童閱讀館,滿足了幼兒閱讀的愿望。在這里,幼兒可以自由閱讀、制作圖書、表演故事、制作美食、寫信寄信、“出版”圖書。在集休閑、娛樂、閱讀為一體的綜合閱讀館里,幼兒自由體驗閱讀帶來的樂趣,淋漓盡致地品味閱讀活動的快樂。
(三)開辟小菜園
為尊重兒童的意愿,實現“讓每一寸土地都富含教育”的價值理念,我園將一塊幾十平米的空地開辟出來,建成小菜園。幼兒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嘗試種植不同的植物,從土豆、黃瓜到蘿卜、白菜,從自由播種、澆水到測量、采摘,其樂融融的種植活動,在滿足幼兒動手探索需要的同時,也深受幼兒喜愛。
(四)打造小花園
戶外涂鴉活動的教育價值已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此我園打造了一座戶外涂鴉小花園。幼兒可利用小花園里的花草樹木充分想象、自由創(chuàng)作。他們給樹做圍裙,用落葉做彩繪,在墻上涂鴉,在籬笆上噴繪,在石板路上添畫,在花叢中寫生,幼兒仿佛置身藝術的海洋,盡情暢游。
(五)創(chuàng)設沙水區(qū)
玩沙玩水玩泥巴是幼兒的天性,沙水區(qū)便成了他們的樂園。教師提供了各類玩沙工具,讓幼兒探究玩法、自主游戲。幼兒用水泵壓水、管道引水、鏟子挖沙成渠,玩著“大禹治水”“灌溉良田”等游戲,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都在萌芽。
挖掘楊舍老街、梁豐生態(tài)園、保利大劇院、文化館(主要是科技館、美術館)等地方性文化載體或地方文化表現形態(tài),讓幼兒感受文化氛圍、品味人文內涵。
(一)生成以年文化為載體的“年貨大街”
過年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是文化的傳承,年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年”對于幼兒又有著怎樣的意義。我園以挖掘“年”的文化氣息,展現“年”的豐富多彩為主題的年貨大街活動,在營造熱熱鬧鬧的“新年氣氛”的同時,帶領幼兒踏上了解密之旅。幼兒在巧手畫門神、掛福袋,巧嘴猜燈謎、品糖葫蘆的過程中,充分體味中國年的喜慶氛圍,收獲了滿滿的年味,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在以“年”為主題的文化滋養(yǎng)中,幼兒浸潤成長,解讀人文記憶。
(二)衍生以梁豐文化為載體的“生態(tài)園”
杜威曾指出:“興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經驗中各種事物的動力。承認興趣在教育意義的發(fā)展中的能動地位,其價值在于使我們能考慮每一個兒童特殊的能力、需求與愛好。”梁豐生態(tài)園就是這樣一個深深吸引幼兒的場所,沙地海盜船、暨陽橋、樹林迷宮等都為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梁豐生態(tài)園為主題的探索活動吸引了幼兒的目光,在沙水游戲中幼兒用PV管連接引水流入生態(tài)湖,在長廊建構活動中用各種材料建構暨陽橋。將文化植入幼兒活動,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再現文化內涵。
(三)引入以老街文化為載體的“楊舍老街”
楊舍老街這一民俗文化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文化為幼兒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最大限度地豐富了幼兒園的課題研究活動。以楊舍老街為載體的活動在大班長廊中開展得如火如荼:美滋美味的面館里,做面條、煮面條、包餛飩、炸春卷,幼兒玩得不亦樂乎;扎染館里,扎染、晾曬、用面料拼貼、裝飾衣服,幼兒體驗著扎染的樂趣;美食坊里,夏天做涼菜,冬天做蒸菜,根據季節(jié)的變換進行時蔬加工。老街文化與幼兒的活動相得益彰。
(四)體味以城市文化氣息為載體的“文化館”
教育要以幼兒的學習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為依據,尊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使文化與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建構起有機的內在聯系,著眼于為幼兒的整體發(fā)展服務。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我們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才能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參觀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讓幼兒獲得感知和體驗層面的經驗。在成長社區(qū)活動中,幼兒建構科技館,探索科學小實驗,在讀書角里講述家鄉(xiāng)的故事,將文化表征呈現在一日活動中。
資源就像一張巨大的網,需要我們認真編織、有效利用,為“成長社區(qū)”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注:此文系蘇州市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以幼兒個性發(fā)展為核心的“成長社區(qū)”園本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十三·五”Sjh【515】。
此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幼兒發(fā)展的成長社區(qū)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921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