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學建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全面實行,語文作為小學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其教學改革逐漸受到了公眾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文主要針對部編語文教材落實語文要素的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教育同仁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部編版語文教材語文要素落實三個角度分析
語文要素是解讀語文教材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匯,同時也是使用教材、發(fā)揮教材育人價值的重要依據(jù),部編版語文教材是對原來教材的重新整合,通過對教材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秉承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將基本因素分解到各個單元的習題設計或者課文導引中,通過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便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對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zhì)和人文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價值。
一、語文要素梯度性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中,需要以完善而科學的訓練體系作為支撐,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中,其語文要素呈現(xiàn)明顯的梯度性,因此,教師在教材解讀中,需要關注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注重語文要素的關聯(lián)性,秉承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開展教學活動[1]。
1.不同年級的單元推進
通過對部編版教材進行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其非常重視不同冊次、不用年級的語文要素發(fā)展與銜接,以“課文復述目標發(fā)展”為例,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其課文復述主要是利用關鍵詞句和圖片進行故事講述;在二年級下冊中,主要利用表格或者故事發(fā)展順序進行故事復述;在三年級上冊,要求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詳盡復述;在四年級教材中,則要求學生根據(jù)提示進行內(nèi)容復述。通過這一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部編版教材更加重視語文要素落實的梯度性,通過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符合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學習能力。
2.同一年級的單元推進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同一年級的內(nèi)容編排中,其同樣遵循了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二年級口語交際訓練,在教材中安排了四次,四次的話題分別為:第一,注意交際時的語氣;第二,長大后想做什么;第三,圖書借閱公約;第四,推薦一部喜歡的動畫片。四次口語訓練的要求分別為:第一,說話語氣要柔和,不能使用命令性語氣;第二,清楚以及直接地表達自己想法,對感興趣的話題問一問;第三,發(fā)表自己的建議或者意見,學會傾聽其他人的建議;第四,了解他人的想法,讓他人聽清楚自己話。通過這一實例可以發(fā)現(xiàn),部編版教材在同一單元中更加重視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有助于學生按部就班的成長。
二、語文要素整合性
部編版教材在編排中,語文要素不會在每個單元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教師在開展教學中,需要具備整體意識,結合單元主題對語文要素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訓練。
1.關注單元內(nèi)課文聯(lián)系
部編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鮮明的主題,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單元內(nèi)各個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上冊中,其語文要素為:積累以及運用動作詞語,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要圍繞這一語文要素進行練習,進而保證要素的全面落實。在學習完《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后,教師要列舉出表示動作的詞句:摔著、鼓著、披著等,幫助學生掌握動詞的意思;在學習完《我是什么》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說出“飄下來”“打下來”“落下來”的意思,并且體會上述動詞的細微不同;在學習完《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跳著”“炸開”“乘著風”進行組句練習。通過對同一單元內(nèi)的課文進行整體性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和感悟[2]。
2.關注語文園地和課文之間的關系
課文是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載體,語文園地也是對各個知識點的總結和歸納,從語文要素角度分析,語文園地則是拓展性訓練,因此,教師要從整體角度審視語文園地和課文之間的關系。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設置的“語文園地一”中,本單元的課文包括《古詩兩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和《鄧小平爺爺種樹》,其教學目標為鍛煉學生的復述能力和字詞表達能力,“語文園地一”中則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教師將語文園地和課文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有助于其能力和素質(zhì)的均衡
發(fā)展[3]。
三、語文要素過程性
1.重視語文要素落實過程
教師在落實語文要素中,需要突出落實的過程中,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鞏固,進而促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后,課后習題為:畫出“滿意”“傷心”“得意”三個詞語,并且使用上述三個詞匯講述這個故事,教師要按照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語文要素落實:第一,明晰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對習題目標形成正確認知,體會角色心理活動和感情色彩;第二,將習題作為教學依據(jù),對學生開展有效指導,幫助學生高效率的完成習題;第三,優(yōu)化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思維中對課文情感進行品味和理解;第四,組織學生合理拓展,在做習題中落實語文要素[4]。
2.重視語文要素有機融合
學習閱讀、積累語言、朗讀課文和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語文要素,教師在落實語文要素中,要將各個要素進行有機融合,促使學生獲得素質(zhì)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的形式進行語文要素有機融合:第一,說出自己心中春天的模樣?第二,如何才能更好地閱讀課文?第三,將自己心中描述的春天分享給同學。通過任務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鍛煉,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5]。
四、結語
總而言之,部編版教材在編排語文要素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科學探究,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夏永恒.把握教材體系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版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第8課《古詩二首》為例[J].教師,2019,(30):62-63.
[2]連忠友.聚焦課后練習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本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9):46-51.
[3]任海寧,馬巖.把握語文要素,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以語文S版與統(tǒng)編本教材比對研究為例[J].語文建設,2019,(16):10-14.
[4]施劍吟.統(tǒng)編教材視閾下語文要素教學策略探究——以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教材為例[J].新課程導學,2019,(1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