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夢力,鐘亞平
WEI Mengli,ZHONG Yaping*
攀巖運動由現(xiàn)代登山運動演變而來,近些年已受到愈趨廣泛的關(guān)注。1974年蘇聯(lián)與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組織率先發(fā)起并舉辦了首屆國際攀巖比賽。隨著人工巖壁與攀巖裝備的不斷改進加之競賽規(guī)則的逐趨完善,競技攀巖運動逐步發(fā)展成熟。2016年8月,國際奧委會將男、女全能攀巖確定為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我國攀巖運動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發(fā)展,速度攀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難度、抱石和全能攀巖方面與國際一流水平仍有明顯差距。以“攀巖”為關(guān)鍵詞對近十年(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國知網(wǎng)體育類核心期刊進行檢索,僅檢索到以速度攀巖為研究對象的8篇研究文獻,難度與抱石攀巖未見相關(guān)報道,且研究內(nèi)容集中在運動技術(shù)與損傷等方面,對于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zhì)和身體機能的研究較少,更缺乏不同單項之間的對比研究。以“speed climbing”“bouldering”“l(fā)ead climbing”“rock climbing”“sport climbing”為關(guān)鍵詞通過Web of Science、Ebsco等對同一時間段的全文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搜索到205篇,與本研究相關(guān)文獻68篇。通過對檢索到的文獻的綜合分析后發(fā)現(xiàn):1)研究對象多集中于男子攀巖運動員;2)已有國外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不同攀巖單項運動員的比較研究,以發(fā)掘不同攀巖單項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特征;3)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攀巖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運動素質(zhì)、運動訓練等方面。
國際上主要以運動員自身的攀爬能力或能完成的攀爬線路的難度等級對攀巖運動員競技水平進行評定。在目前流行的諸多線路難度等級標準中,美國、法國等國家的標準認可度和應用率較高(李致新等,2000)。Laffaye等(2014)根據(jù)法國的難度標準將攀巖運動員的等級標準分為新手(<6a)、熟練(6c~7b)、精英(≥8a)3個類別。美國難度標準在我國使用廣泛,故本文按美國的難度標準對國際精英級的難度與抱石攀巖運動員進行界定,即國際精英級男子運動員攀爬能力≥5.13a(Onsight),國際精英級女子運動員攀爬能力≥5.12c(Onsight)。由于該難度標準并不適用于速度攀巖,因此對國際精英級速度攀巖運動員的界定,本文以具有攀巖世界杯與世錦賽參賽資格作為劃分標準(Krawczyk et al.,2014;Ozimek et al.,2018)。
對攀巖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研究主要集中在體型及身體成分指標上,包括身高、體重、體脂百分比、皮褶厚度、瘦體重等?;谏鲜鲋笜擞嬎愠龅呐缮笜擞校眢w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臂展和猿指數(shù)(ape index)(Ezzy et al.,2018;Laffaye et al.,2015)等。
攀巖運動員攀爬過程中的負荷直接來源于自身體重(包括與體重密切相關(guān)的身高),因此保持適當?shù)捏w重,以減少攀爬時的阻力非常必要。Watt等(1993)對世界杯決賽與半決賽的難度攀巖運動員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決賽女子運動員的身高與體重均顯著低于半決賽女子運動員,決賽男子運動員的體重略輕于半決賽男子運動員。說明在同類型的攀巖比賽中,保持較輕的體重(包括與體重密切相關(guān)的身高)會更有助于運動員取得良好的攀巖競技表現(xiàn)。綜合研究,國際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平均身高在171.2~180.4 cm,平均體重在61.3~72.1 kg;女子平均身高在160.8~165.4 cm,平均體重在48.7~54.5 kg(表1、2)。郭峰等(2018)研究顯示,中國國家男子速度攀巖運動員平均身高為171.2±2.1 cm,體重為65.2±4.8 kg;女子平均身高為162.1±3.4 cm,體重為54.2±4.1 kg,基本均處于該范圍內(nèi)。在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方面,國際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為20.1~22.1,女子為19.3~22.4(表1、2)。Wilson等(2011)對中國香港地區(qū)優(yōu)秀攀巖運動員進行了這一指標的研究,男子運動員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為19.6±0.9,女子為19.4±1.0,這與國外精英級攀巖運動員相差無幾。
優(yōu)秀的攀巖運動員一般都體脂較低(Watts et al.,2003),因為過多體脂所引起的體重增加不光有礙身體的移動,而且會在向上攀爬的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肌肉工作消耗。在低體脂的情況下,攀巖運動員需擁有較高的肌肉含量,來促進相對力量的發(fā)展,增強克服自身體重的能力。同時,攀巖運動員也不需要過大的肌肉圍度,以保證較好的柔韌性。因為過大的肌肉圍度在關(guān)節(jié)活動時,關(guān)節(jié)周邊的肌肉會產(chǎn)生疊加,從而影響關(guān)節(jié)活動度,不利于運動員柔韌性和攀巖技術(shù)的發(fā)揮。Watts等(1993)根據(jù)攀巖運動員相對力量水平和體脂與攀爬能力之間的關(guān)系提出了一個計算公式,即攀爬能力=2.441 9+(SMR×2.953 6)-%fat×0.082 5,通過此公式可以看出低體脂對攀爬能力的重要性。綜合多項研究成果可知,國際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體脂范圍在4.7%~13.5%,女子攀巖運動員體脂范圍在10.7%~20%(表1、2)。Wilson等(2011)對中國香港地區(qū)優(yōu)秀攀巖運動員進行了研究,得出男子運動員體脂為11.0%±3.2%,女子運動員為27.3%±3.4%??梢钥闯觯袊愀鄣貐^(qū)優(yōu)秀女子攀巖運動員的平均體脂含量已明顯超出精英級水平,說明較高的體脂可能是影響我國女子攀巖運動員攀巖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潛在因素。
早期的研究證實,攀巖運動員的臂展和猿指數(shù)與攀爬能力具有密切聯(lián)系。臂展指兩臂側(cè)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時,兩中指指尖點之間的直線距離。Laffaye等(2015)研究指出,精英級男子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為175±0.11 cm,其臂展范圍在181±0.06 cm。Mermier等(2000)研究指出,精英級男子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為177.4±8.8 cm,其臂展范圍在185.4±9.6 cm。以上可知,精英級攀巖運動員的臂展通常大于身高。由于擁有較長的臂展,攀爬的幅度也會更大,有利于解決難度較大、距離較遠的巖點,在比賽中會更有競爭力。猿指數(shù)是人體的臂展長度與身高的比值(Mermier et al.,2000)。已有研究成果證實,較高的猿指數(shù)有利于攀巖表現(xiàn)。Laffaye等(2015)研究指出,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的猿指數(shù)范圍在1.03±0.03。Mermier等(2000)研究表明,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的猿指數(shù)范圍為1.00±0.02,精英級女子攀巖運動員猿指數(shù)范圍在1.00±0.03。Wilson等(2011)對中國香港地區(qū)優(yōu)秀攀巖運動員的猿指數(shù)進行了測試與評價,男子運動員猿指數(shù)是1.05±0.03,女子運動員為1.05±0.06,與國外運動員同一指標數(shù)值比較接近。
表1 世界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Table 1 Body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Elite Mal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表2 世界精英級女子攀巖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Table 2 Body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Elite Femal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速度攀巖運動員的體重略高于抱石與難度攀巖運動員。有關(guān)分析論證認為,速度攀巖是典型的短時間競速項目,運動員的能量代謝以磷酸原供能為主,對于運動員的爆發(fā)力要求較高,所以速度攀巖運動員往往具有更高的肌肉含量以適應比賽需求,體重也會偏高。Ozimek等(2018)認為,速度攀巖運動員體重之所以高于其他單項運動員,與其身體組織的活躍水平較高有關(guān),進而導致骨骼肌質(zhì)量更高,一般可占到正常成年男性體重的43%。在體脂方面,3個單項的攀巖運動員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區(qū)別(表1、2)。Michailov等(2009)通過對世界杯攀巖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難度攀巖運動員比抱石攀巖運動員體脂更低。這是因為難度攀巖比賽時間大多在3~10 min(Michailov et al.,2009),長于抱石攀巖比賽,所以擁有較低的體脂率更有利于減少其移動的負擔,以適應較長比賽時間的要求。
關(guān)于攀巖運動員有氧能力對于比賽成績的影響,是目前學界爭論較大的一個問題。一般將相對最大攝氧量(V.O2max)作為攀巖運動員有氧能力的評價指標。綜合多項研究可知,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相對V.O2max為44.5~58.3ml/kg/min,女子運動員相對V.O2max為39.7~49.2 ml/kg/min(表3),與典型的耐力項目運動員相比,其攝氧水平不高。Billat等(1995)通過對世界杯攀巖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攀爬過程中所達到的攝氧水平僅占其V.O2max的一小部分,由此認為有氧能力在攀巖競賽中只充當輔助角色。Espańa等(2009)設計了電動攀巖墻遞增測試(圖1),并對精英級難度攀巖運動員進行了測試。在測試過程中陸續(xù)調(diào)節(jié)攀爬速度來遞增負荷,直至運動員力竭。結(jié)果顯示,有氧能力與攀巖運動員攀爬能力無顯著相關(guān)性。
表3 國際精英級攀巖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測試結(jié)果Table 3 O2maxUptake Test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表3 國際精英級攀巖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測試結(jié)果Table 3 O2maxUptake Test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文獻 性別 級別 比賽項目(n) 測量方式V.O2max/(L·min-1)峰值輸出功率/W通氣量峰值/(L·min-1)Booth et al.,1999 Watts et al.,2000 Sheel et al.,2003 Espańa et al.,2009 Michailov et al.,2015 Michailov et al.,2015 Espańa et al.,2009 Sheel et al.,2003男男男男男男女女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精英級難度(6)難度(8)未區(qū)分(6)難度(8)未區(qū)分(11)未區(qū)分(11)難度(8)未區(qū)分(3)功率自行車攀爬難度系數(shù)5.12a路徑功率自行車電動攀巖墻遞增測試上肢最大遞增測試(劃船機)功率自行車電動攀巖墻遞增測試功率自行車1.660±3.420 3.107±0.406282.5±39.9 71.85±10.54 100.53±17.58 V.O2max(標準化)/(ml·min-1·kg-1)44.50±5.90 31.90±5.30 48.40±5.60 53.60±3.68 34.10±4.10 58.30±2.60 49.20±3.50 39.70±4.70 135.0±26.7 2.161±0.525212.0±35.0
圖1 電動攀巖墻遞增測試(Espańa et al.,2009)Figure 1.Incremental Test of Electric Rock Climbing Wall
有研究認為,鑒于有氧能力不僅取決于心血管系統(tǒng),還與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有關(guān),甚至后者對攀巖運動員的成績影響更大,所以不能單獨以常規(guī)的V.O2max指標來反映攀巖運動員的有氧能力。Pires等(2011)利用上肢手搖測功儀對攀巖運動員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水平較高的攀巖者比水平較低者持續(xù)工作的時間更長,但V.O2max并沒有較大變化。Michailov等(2015)認為,有氧能力的測試應更貼近攀巖項目的負荷特點和運動員上肢的疲勞特點,這樣測試的結(jié)果對攀巖運動員有氧能力的評估將更有意義。因此,Michailov等(2015)采用了一種新的評價方法,即上肢最大遞增測試(圖2),將運動負荷集中在上肢,對上肢肌群的氧化代謝能力將會有更精確的反映。Michailov等(2015)還將測試結(jié)果與運動員的攀巖成績做了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受試者的相對V.O2max和相對峰值功率輸出與攀巖成績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得出有氧能力是影響精英級攀巖運動員攀巖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圖2 上肢最大遞增測試(Michailov et al.,2015)Figure 2.Maximal Incremental Test of Upper Limbs
綜合比較和分析上述研究結(jié)果表明,攀巖運動員上肢肌群的氧化代謝能力對攀爬能力確實具有一定影響,但不同單項其影響程度存在差異。與速度攀巖相比,難度、抱石攀巖對上肢骨骼肌的氧化代謝能力要求更高。這是因為難度與抱石攀巖比賽時間相對更長,尤其是難度攀巖,比賽時間持續(xù)3~10 min(Michail et al.,2009),其運動員的肌肉等長收縮的狀態(tài)比速度攀巖運動員明顯更多(尤其是攀爬過程中遇到難度較大的巖點時),而等長收縮會阻礙局部血液的流動(Luisa et al.,2006;Sch?fflet al.,2006),乳酸的堆積速度與其動態(tài)的肌肉收縮相比會更快,肌肉疲勞程度更深,所以擁有較好的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可以更快的加速乳酸分解,減緩肌肉疲勞,有利于肌力的恢復,提高運動表現(xiàn)。這一點與Fryer等(2016)關(guān)于前臂屈肌氧化代謝能力對難度攀巖運動員的攀爬能力等級具有直接影響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
3.2.1 無氧能力的生理學檢測
有研究認為,攀巖的供能特點是以無氧為主、有氧為輔的混合供能,具體的供能比例由攀爬角度和巖壁路徑難度決定。從競技攀巖領域看,不同單項對無氧工作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速度攀巖賽道難度低、用時短,對運動員速度素質(zhì)要求高,比賽強度大,主要以磷酸原供能為主,糖酵解為輔。抱石與難度攀巖為無氧與有氧混合供能。Mermier等(1997)已證實,當攀巖巖壁<90°時,以有氧供能為主;>90°時,逐步由有氧為主轉(zhuǎn)變?yōu)闊o氧為主。
目前針對所有攀巖單項運動員的無氧能力研究所采用的生理學評價指標主要以血乳酸值為主(表4)。針對不同攀巖單項運動員的賽后最大血乳酸已有相關(guān)的測試與研究結(jié)果。劉傳勤等(2011)在亞洲室內(nèi)運動會賽后對速度攀巖國家隊運動員的血乳酸進行了測量與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國際級速度攀巖運動員鐘齊鑫的賽后最大血乳酸值為8.3 mmol/L,與傳統(tǒng)的短距離速度項目運動員相比明顯較低。速度攀巖主要以ATP-CP供能,屬于非乳酸供能,賽后的最大乳酸值并不能準確反映速度攀巖運動員的無氧能力,采用血氨指標會更好,暫未發(fā)現(xiàn)國外對于速度攀巖運動員血氨方面的檢測。難度與抱石攀巖不是全力的連續(xù)運動,比賽節(jié)奏有張有弛,有氧供能也有參與,所以運動員賽后的最大乳酸值也較低。血乳酸水平的高低與參與的肌肉群數(shù)量具有一定關(guān)系,從攀巖運動員在比賽中肌肉參與的特點看,有大量的小肌肉群參與。有研究曾對自行車、跑步、攀巖3個項目運動員的最大血乳酸值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攀巖要低于前兩者,究其原因在于動用了更多小肌群(Sch?ffl,2006;Sheel et al.,2003;Watts,2004)。Watts等(2004)在對難度攀巖運動員的研究中也指出,運動員賽后最大血乳酸值較低與其上半身肌群較為活躍,下半身肌群活躍度較低有一定的聯(lián)系。以上說明,攀巖運動員的賽后最大血乳酸值并不是評價攀巖運動員無氧能力的敏感指標。
表4 國際精英級攀巖運動員乳酸值結(jié)果Table 4 Lactat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比賽過程中血乳酸積累水平與前臂肌肉耐力和比賽成績有密切聯(lián)系。Watts(2004)發(fā)現(xiàn),在攀巖運動的攀爬過程中,血乳酸值的升高對運動員手部抓握耐力與力量的降低有直接影響。這是因為當乳酸產(chǎn)生堆積時,對肌肉內(nèi)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影響,肌肉的疲勞程度會加深。有國外學者于2000年公布了在世錦賽后1 min測定收集的46名難度攀巖運動員(28名男性、18名女性)的血乳酸值,其均值在6.7±1.1 mmol/L,相對應的攀巖高度在13.2±4.9 m(Watts,2004)。分析發(fā)現(xiàn),血乳酸水平與運動員攀爬過程所達到的高度具有顯著相關(guān)性。進一步說明,在無氧條件下攀巖運動員前臂肌群的工作耐力尤為重要,特別對于抱石與難度攀巖比賽時間較長的單項。Sch?ffl等(2006)也指出,無氧工作下前臂屈肌的力量耐力是限制運動員運動表現(xiàn)的主要因素。
3.2.2 無氧能力的動力學檢測
目前針對運動員無氧工作能力的動力學檢測主要采用Wingate無氧功測試,但是卻未檢索到對精英級攀巖運動員運用Wingate無氧功測試結(jié)果的文獻報道。已有研究多以間接方法進行測量,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速度攀巖運動員。難度與抱石攀巖運動員因為在比賽中可以保持一定時間的靜態(tài)進行短暫的恢復,無氧工作并不連續(xù),所以對其無氧動力學測量意義不大,研究也較少。Ozimek等(2018)通過錄像并利用瑪加利亞-卡拉門實驗公式間接檢測了2016年世界杯中國站男子速度攀巖運動員無氧能力的動力學參數(shù)(表5)。通過回歸模型分析指出,PT-min-RT/W與PavgT-RT/W顯示了與Tmin/s較為緩和的相關(guān)性,其相對表達式與Tmin/s的相關(guān)性更高。說明相對無氧能力是影響速度攀巖運動員比賽成績的關(guān)鍵因素。Ozimek等(2018)也明確指出,良好的相對無氧能力應為速度攀巖運動員日常訓練優(yōu)先發(fā)展的目標。
表5 2016年世界杯中國站速度攀巖選手比賽的時間參數(shù)與無氧功率輸出的統(tǒng)計值(Ozimek et al.,2018)Table 5 Time Parameters and Anaerobic Power Output Statistics of Speed Rock Climbing Athletes at China World Cup 2016
攀巖運動員上肢力量水平與運動員的攀爬表現(xiàn)具有密切聯(lián)系,高水平的攀巖運動員比較低水平的運動員展現(xiàn)出了更出色的上肢力量(Grant et al.,1996;Hasler et al.,2001;Magiera et al.,2013)。這種力量上的優(yōu)勢更多體現(xiàn)為相對力量上的差距,因為攀巖運動員比賽中的負荷往往來自于自身體重,因此運動員在擁有良好上肢力量的同時,必須保持較輕的體重,而這對相對力量水平要求較高。關(guān)于力量測試的研究成果顯示,專業(yè)攀巖運動員與業(yè)余攀巖者相比,上肢的絕對力量相差不大,但相對力量較高。Krawczyk等(2014)在對不同攀巖單項運動員的力量比較中指出,高水平的攀巖運動員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擁有良好的相對力量。綜合多項研究可知,國際精英級攀巖運動員相對握力比值,男子運動員為0.78~1.50,女子運動員為0.50~1.20(表6)。
表6 國際精英級攀巖運動員握力數(shù)據(jù)Table 6 Hand Grip Strength Data of International Elite Rock Climbing Athletes
雖然良好的上肢相對力量水平是優(yōu)秀攀巖運動員的共性,但不同單項的攀巖運動員,在力量素質(zhì)上也存在著差異。Fanchini等(2013)研究指出,抱石攀巖運動員的最大收縮力量與爆發(fā)力比難度攀巖運動員更好。Macdonald等(2011)也指出,抱石攀巖運動員比難度攀巖運動員在攀巖時展現(xiàn)出了更好的握力與指力。由于抱石攀巖比賽賽道短、難度大,高難度的巖點對運動員的抓握力量要求較高,所以需要保持較高的最大力量水平。難度攀巖與抱石、速度攀巖相比,對力量耐力要求更高。由于其賽道長度明顯更長、耗時較多,肌肉長時間處在靜態(tài)與動態(tài)交替的運動過程,會使運動員上肢肌群疲勞較快而無法完賽,所以需要發(fā)展肌肉力量耐力(Fanchini et al.,2013;Philippe et al.,2011),即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的能力。同時,難度攀巖運動員肌肉力量耐力水平的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肌肉力量的恢復速度上。Watts等(2000)對優(yōu)秀的難度攀巖運動員在攀爬測試前與測試結(jié)束1 min后分別進行了握力測試,測試前握力為51.7±7.5 kg,測試結(jié)束1 min后的握力為48.4±8.4 kg,二者差距不大,由此說明難度攀巖運動員肌肉力量恢復速度較快?;谂蕩r運動員肌肉力量耐力的訓練,有相關(guān)學者提出可以進行以持續(xù)時間為30~40 s、極短間歇的抓握練習,且組數(shù)要多。通過高強度的練習提升運動員比賽中前臂肌群的抗疲勞能力(Medernach et al.,2016)。
不同的攀巖比賽單項,對速度素質(zhì)的要求明顯不同。依決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分類,僅有速度攀巖屬于體能主導類速度性項群,所以關(guān)于速度素質(zhì)特征研究較主要圍繞速度攀巖展開。速度攀巖賽道一般采用15 m國際標準道,難度較小,需要運動員具有較好的移動速度,頂尖的男子運動員比賽用時在6 s左右,頂尖的女子運動員比賽用時在8 s左右(表7)。另一方面,“起攀”階段需要有較好的反應速度。例如,在Ozimek等(2018)對世界杯男子速度攀巖運動員時間參數(shù)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男子速度攀巖運動員起攀反應時均值在0.41 s,占該階段平均最好成績用時的6.77%。有相關(guān)資料顯示,優(yōu)秀男子短跑運動員起跑反應時對運動成績的影響占2%(朱旭紅,2005),比率遠低于速度攀巖。說明在速度攀巖領域其反應時對比賽成績的影響比短跑還大,需要在訓練中予以高度關(guān)注。為此,應該重點把握兩方面的練習:1)提高大腦皮質(zhì)神經(jīng)過程的靈活性,提升反應速度,這方面可以借鑒短跑項目的同類練習,但有較大難度;2)發(fā)展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能力(Krawczyk et al.,2014)。由于速度攀巖項目與短跑的供能特點相似,所以可以適當考慮跨項選材。至于難度與抱石攀巖,由于其賽道難度大,且對移動速度要求不高,所以主要還以訓練運動員擁有較好的動作速度,以快速、干凈利落的技術(shù)動作完成攀爬過程中各種高難度的巖點。后期應提升動作速度,并將動作速度寓于某一技術(shù)動作中,進行重復練習,以不斷完善并提升動作技術(shù)水平。
表7 2018年世界杯各站與世錦賽速度攀巖運動員成績情況Table 7 Results of Speed Rock Climbing Athletesat the 2018 World Cup Sub-stationsand World Championships
攀巖對運動員身體柔韌性的高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下肢髖關(guān)節(jié)外展與屈曲的活動幅度上。例如,高位的腳跟掛點與腳尖勾點需要運動員良好的髖關(guān)節(jié)屈曲度,否則技術(shù)動作質(zhì)量就會大幅下降。常用的“腿橋”與“高踏”都對下肢柔韌要求很高,所以增強與攀巖技術(shù)相關(guān)的柔韌性有益于攀巖成績的提高(Luisa et al.,2006)。目前國外常用的評價下肢柔韌性的指標有坐位體前屈、格蘭特抬足(grant foot-raise)和腿展(leg span)。
柔韌性評價指標主要評價運動員的下背部、髖關(guān)節(jié)、膝關(guān)節(jié)和踝關(guān)節(jié)部位的柔韌能力。坐位體前屈:測試者為坐姿,腳掌抵住固定板,在背部保持平直的情況下,使骨盆前旋,手向前所能延伸的最遠距離,其主要反映髖關(guān)節(jié)與背部的柔韌性;格蘭特抬足:測試者面向墻面正直站立,腳尖沿著距墻23 cm的標記線,通過盡量屈髖、屈膝和伸踝,腳尖所能達到的最高點(Ezzy et al.,2018;Draper et al.,2009),其主要反映了下肢關(guān)節(jié)的整體的屈伸活動度(圖3)。腿展主要是根據(jù)攀巖中“腿橋”動作而設立的,其主要測量受試者兩腳之間最長的跨距以反映髖關(guān)節(jié)外展的活動度。據(jù)研究,國際精英級男子攀巖運動員體前屈為37.9±7.8 cm,格蘭特抬足高度為99.9±11.7 cm。優(yōu)秀男運動員腿展范圍為139±4 cm,優(yōu)秀女運動員腿展范圍為134±3 cm(Grant et al.,1996;Hasler et al.,2001),尚未見對中國優(yōu)秀攀巖運動員下肢柔韌素質(zhì)的測評資料。
圖3 格蘭特抬足示例(Ezzy et al.,2018)Figure3.Demonstration of Grant Foot Raise Test
不同的攀巖單項與不同性別的運動員在柔韌素質(zhì)方面會體現(xiàn)出一定差異。抱石與難度攀巖因為賽道難度大,會較多使用對下肢柔韌性要求較高的攀巖技術(shù),所以對下肢柔韌性的要求比速度攀巖更高。例如,在抱石攀巖比賽中,其比賽線路短,可利用的巖點少、跨距大,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往往會采用“腳跟掛點”或“腳尖勾點”技術(shù)去接觸距離較遠的巖點。從性別差異看,女子攀巖運動員的柔韌性比男子運動員更好,在比賽中充分表現(xiàn)出良好髖關(guān)節(jié)柔韌性的優(yōu)勢,而男子運動員的優(yōu)勢則更多地表現(xiàn)在抓握力量等方面,由此導致女子與男子運動員在運動技術(shù)的適用上具有較大差別。定線員在比賽攀爬路線的設定上,會充分考慮到性別差異,設定符合不同性別特點的賽道。從實戰(zhàn)角度看,在日常訓練中應充分考慮到性別特點,設計相應的訓練線路。Medernach等(2016)也指出,根據(jù)不同性別制訂特異性的訓練計劃,有利于攀巖成績的提升。
精英級攀巖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特征表現(xiàn)為身高適中、體重較輕、體脂百分比較低。速度攀巖運動員體重高于抱石與難度攀巖運動員,難度攀巖運動員的體脂比抱石運動員低,總體上3個單項的運動員各項指標的差異很小,不同單項之間在身體形態(tài)上存在跨項或轉(zhuǎn)項的條件。
不同單項攀巖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特征具有差異。速度攀巖對運動員的相對無氧能力要求較高,其相對無氧能力水平對比賽成績具有關(guān)鍵性的影響。抱石與難度攀巖運動員需要更好的前臂肌群的氧化代謝能力與無氧狀態(tài)下的工作能力。
良好的相對力量是3個攀巖單項精英級運動員的共性。國際精英級抱石攀巖運動員的最大收縮力量與爆發(fā)力比難度攀巖運動員好,具有更大的握力和指力,難度攀巖運動員在力量耐力上會更好,速度攀巖運動員對速度素質(zhì)要求更高,抱石與難度攀巖運動員對柔韌素質(zhì)的要求較高。
不同的攀巖單項,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zhì)的要求不同,需妥善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注重協(xié)同效應,以促進攀巖運動員在全能項目上競技能力的提升。鑒于目前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延期一年舉行,國家攀巖隊可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統(tǒng)籌謀劃、打破傳統(tǒng)備戰(zhàn)模式,通過全封閉管理方式,在復雜多變的困難環(huán)境下進一步補足體能短板,精準訓練。1)要以運動員專項體能為突破口,打牢體能基礎,重點提升運動員在速度單項上的相對無氧能力與難度、抱石單項上的肌肉耐力水平,以全面提升運動員在全能項目上比賽表現(xiàn)能力;2)要注重發(fā)揮長板優(yōu)勢,加大個性化訓練力度,提高速度素質(zhì)訓練的針對性,繼續(xù)鞏固我國在速度攀巖上的優(yōu)勢;3)要從實戰(zhàn)出發(fā),通過組織隊內(nèi)各種模擬賽,解決在高速對抗中體能下降導致技能穩(wěn)定性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要采用各種先進技術(shù)與手段,幫助運動員快速消除疲勞,促進體能恢復,有效預防和降低運動傷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