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莉 宋善俊 夏凌輝
患者,男,37歲,因“發(fā)作性暈厥伴乏力1年”于2018年8月3日就診于我院門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xiàn)暈厥,暈厥前期無頭痛、嘔吐、視物旋轉(zhuǎn)、冷汗、四肢麻木、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暈厥時無抽搐、大小便失禁,時間持續(xù)約4~6分鐘,清醒后無頭痛、偏癱等癥狀,未診治。近1年出現(xiàn)發(fā)作性暈厥4次,與體位無關(guān),常伴有乏力。既往史:飲食正常,有長期胃病史;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病史7年;6年前曾因貧血入院治療,外周血橢圓形紅細胞占21%;否認膽囊炎病史。家族史:父母非近親結(jié)婚,母親于2018年1月因巨幼細胞性貧血入院治療,外周血中可見橢圓形紅細胞占23.4%,其他家族成員無貧血癥狀。門診體格檢查:體溫36.8 ℃,脈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壓124/70 mmHg。中度貧血貌,鞏膜黃染,軀體皮膚多發(fā)血管痣,心肺聽診未見異常,腹軟,未觸及包塊,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門診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血常規(guī):WBC計數(shù)、PLT計數(shù)、網(wǎng)織紅細胞比例(RET%)均正常,RBC計數(shù)2.13×1012/L(3.8~5.1×1012/L,括號內(nèi)為正常值參考范圍,以下相同),血紅蛋白(Hb)73 g/L(115~150 g/L),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05.2 fl(82~100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34.3 pg(27~34 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6 g/L(316~354 g/L)。肝腎功能:總膽紅素31.1 μmol/L(3.0~22.0 μmol/L),直接膽紅素8.2 μmol/L(0~5.0 μmol/L),余指標(biāo)未見明顯異常。血清葉酸正常,維生素B1283 pg/ml(208~963 pg/ml),鐵蛋白9.4 μg/L(21.8~275.0 μg/L);血清鐵、總鐵結(jié)合力正常。骨髓象檢查結(jié)果:(1)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粒系占51.0%,部分可見巨幼樣變,尤以桿狀核及晚幼粒為主;紅系占34.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可見巨幼樣變,畸形核、豪周小體。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可見橢圓形紅細胞,并見嗜多色性紅細胞。巨幼樣改變見圖1A,橢圓形紅細胞見圖1B。(2)橢圓形紅細胞比例增多。外周血涂片檢查示: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大細胞為主,易見橢圓形紅細胞在成熟紅細胞中約占52%,中性粒細胞核分葉增多。橢圓形紅細胞見圖2。鐵染色:外鐵(+),內(nèi)鐵:38%。紅細胞CD55、CD59正常,紅細胞脆性試驗正常。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再生障礙性貧血(AA)相關(guān)檢測未見異常,骨髓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未見異常。由于經(jīng)濟原因,患者未行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相關(guān)基因檢測。結(jié)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門診初步診斷為:(1)巨幼細胞性貧血;(2)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給予肌注維生素B12和口服葉酸治療1個月后,患者訴乏力癥狀改善,復(fù)查血常規(guī)示W(wǎng)BC計數(shù)、PLT計數(shù)、RET%正常,RBC計數(shù)3.21×1012/L,Hb 76 g/L,MCV 82.2 fl,MCH 23.7 pg,MCHC 288 g/L?;颊咧委熀笱迦~酸、維生素B12超過正常值范圍,鐵蛋白、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正常。外周血涂片檢查示:易見橢圓形紅細胞6.3%。予葉酸、維生素B12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WBC計數(shù)、PLT計數(shù)、RET%均正常,RBC計數(shù) 4.41×1012/L,Hb 82 g/L,MCV 69.2 fl,MCH 18.6 pg,MCHC 269 g/L。血清鐵2.6 μmol/L(11.0~27.0 μmol/L),總鐵結(jié)合力78 μmol/L(45~71 μmol/L)。外周血涂片檢查示: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部分中心淡染區(qū)擴大,可見橢圓形、淚滴形紅細胞。停止葉酸、維生素B12治療,予患者鐵劑和維生素C治療2個月后,復(fù)查血常規(guī)示W(wǎng)BC計數(shù)、PLT計數(shù)正常,RBC計數(shù)5.78×1012/L,Hb 133 g/L,MCV 85 fl,MCH 23 pg,MCHC 271 g/L。囑患者繼續(xù)服用鐵劑3個月。隨訪至2019年11月,患者Hb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
圖2 患者外周血涂片檢查(橢圓形紅細胞如箭頭所示,外周血涂片中橢圓形紅細胞百分比約52%;瑞氏-姬姆薩染色,×1 000)
圖1 患者骨髓檢查結(jié)果(A:中性晚幼粒細胞與中幼紅細胞巨幼樣改變;B:橢圓形紅細胞;如箭頭所示;瑞氏-姬姆薩染色,×1 000)
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紅細胞膜疾病,由于膜功能發(fā)生改變,導(dǎo)致紅細胞形成橢圓形、卵圓形等異常形狀,增加了紅細胞的脆性,降低紅細胞變形能力進而導(dǎo)致溶血性貧血[1]。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分為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和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于1904年由美國的Dresbach首先報道,此病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為主,目前常涉及到以下幾種基因突變,包括編碼α-血影蛋白基因(SPTA1),β-血影蛋白基因(SPTB)、編碼4.1蛋白EPB41基因和及編碼糖蛋白C/D的GPYC基因,其中α血影蛋白突變約占65%,β血影蛋白突變較為常見約占30%,其他基因突變較為少見[2-4]。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可見于鐵缺乏、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纖維化、巨幼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等疾病,外周血涂片中橢圓形紅細胞比例一般不超過25%[5]。正常人外周血也可有極少量橢圓形紅細胞,但一般不超過15%。
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臨床表現(xiàn)不一,從無癥狀攜帶者狀態(tài)到嚴(yán)重的輸血依賴性溶血性貧血,大多數(shù)患者無癥狀,通常是在檢查不相關(guān)的疾病時偶然發(fā)現(xiàn)。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貧血、黃疸、膽結(jié)石及脾腫大。外周血涂片可發(fā)現(xiàn)大量的橢圓形紅細胞。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嚴(yán)重者需脾切除治療,但常規(guī)治療及脾切除術(shù)后不會改變患者外周血中橢圓形紅細胞形態(tài)及降低橢圓形紅細胞比例。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常有原發(fā)疾病的明顯特點,且在原發(fā)疾病得到治療后,外周血中橢圓形紅細胞的形態(tài)可獲得明顯改善,且其比例明顯降低。
本例患者有貧血、黃疸表現(xiàn),外周血橢圓形紅細胞比例波動于21%~52%,骨髓細胞學(xué)、外周血涂片、血常規(guī)、葉酸和維生素B12等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均提示存在巨幼細胞性貧血,在給予葉酸和維生素B12治療1個月后,患者RBC計數(shù)明顯增加(由2.13×1012/L升至3.21×1012/L),但Hb無明顯改善(由73 g/L升至76 g/L),MCV恢復(fù)正常(由105.2 fl降至82.2 fl),外周血中橢圓形紅細胞比例明顯下降(由52%降至6.3%)。患者使用葉酸、維生素B12治療3個月后,自訴乏力、皮膚黃染癥狀明顯改善,外周血橢圓形紅細胞降至僅為可見,RBC明顯增加(由2.13×1012/L升至4.41×1012/L),Hb稍有改善(由73 g/L升至82 g/L),但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表現(xiàn)(MCV、MCH、MCHC均低于正常范圍低值,血清鐵降低,總鐵結(jié)合力升高)。我們推測,患者的貧血改善不明顯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表現(xiàn)可能是由于葉酸和維生素B12治療后,大量紅細胞增生、血紅蛋白合成、鐵消耗增加導(dǎo)致鐵不足,從而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后停止葉酸、維生素B12治療,予鐵劑和維生素C治療2個月后,患者RBC增加(由4.41×1012/L升至5.78×1012/L),Hb有明顯改善,升至正常范圍(82 g/L升至133 g/L),MCV恢復(fù)正常(由69.2 fl升至85 fl)?;仡櫾摶颊叩闹委熯^程,本病例比較符合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診斷為巨幼細胞性貧血繼發(fā)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目前有不少報道,其中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繼發(fā)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較為多見[6-8],但目前國內(nèi)外文獻尚未找到關(guān)于巨幼細胞性貧血繼發(fā)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的病例報道。
通過該病例及文獻報道,我們對遺傳性和繼發(fā)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回顧本病例的治療過程,仍存在許多疑問:由于實驗室檢查條件限制,患者是否因存在胃腸道維生素 B12吸收障礙而導(dǎo)致長期巨幼細胞性貧血[9]尚不明確;且其母親也有巨幼細胞性貧血和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病史,是否和患者有同樣的原因仍未知。因此,其發(fā)病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