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
本文以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棲隱寺為研究對象,對其佛教音樂文化活動進行考察。棲隱寺是武漢女性佛教徒的集聚地,同時也是武漢佛學女眾院。它伴隨著該地區(qū)歷史的發(fā)展變遷,真實地反映出了現(xiàn)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社會生活,具有十分獨特的文化意蘊。
湖北武漢漢正街,30年前曾是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小商品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繁榮的商貿,催生了漢正街濃郁的商業(yè)文化底蘊,而就是在這個門庭若市的地方,卻隱藏著一座寺廟。棲隱寺位于武漢漢正街的中心。踏進寺院門檻,誦經、佛香,人就與世俗世界抽離開來了。我曾參加棲隱寺舉行的觀世音菩薩祝圣儀式,隨著維羅低沉的一聲長吟,大殿中近百人開始跟著吟唱,儀式時長達到6個多小時。這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這么多女性長時間的唱誦佛教音樂,尤其大部分都是年齡較大的老人身體負荷這種長時間的演唱是非常驚人的。佛教音樂真能夠激發(fā)她們,促成某種超越日常的宗教力量嗎?
漢口棲隱寺,原名妻隱寺,唐代創(chuàng)建,民間辦八敬學院。棲隱寺曾是中國二十一叢林之一,距今約1400年。據武漢市志記載,棲隱寺曾經面積宏大,從銅人像到蘭子上街都是它的寺產?,F(xiàn)在的寺門是原佛教正信會會址,地址為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qū)滿春街勤勞一街39號,寺廟面積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大。
1920年,太虛法師在武漢講法,武漢的居士們發(fā)起漢口佛教會,也就是漢口佛教正信會的前身。棲隱寺作為女眾叢林,在佛教活動中與正信會相互支援,實為一體。作為民間佛教信仰者聚會的地方,佛學正信會在解放前曾一度興旺。1922年,武昌佛學院成立,1924年,佛學女眾院開始招生,同年,泰戈爾曾來到此講學。在《武漢市志·佛教》中,棲隱寺的備考欄上僅標有“1924年,漢口棲隱寺重修?!贝藭r重建,可能是為了女尼學習佛法而進行修繕。作為武漢佛教活動的中心,棲隱寺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內曾經是影響全國,傳名世界的道場。武漢解放以后,1950年棲隱寺曾為武漢市第二棉織生產車間。后來,棲隱寺受到破壞,改為皮革加工廠和拖把廠。到了1983年,棲隱寺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與正信會合并,成為漢口唯一的比丘尼寺院。現(xiàn)棲隱寺占地面積不到3000平方,寺院常住師父有18位,現(xiàn)任主持為大成師父。
朝暮課誦是棲隱寺女尼每日早晚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活動中最普遍的法事儀軌。以下為棲隱寺早課的田野記錄:
凌晨4點,擊板報時完后的本義師父走到殿堂右后側的梵鐘旁,手扶鐘槌,緩引起鐘。三鳴后,她雙手合掌,閉目,起腔低吟。本義師父首先對低音做了一些自由地修飾,進板后,念唱經文,一句撞鐘一下,旋律起伏不大。吟唱時長近三十分鐘,無片刻停頓。期間,棲隱寺其他師父各司其職,點燈、上香、供水,整個過程靜謐而有序。5點,本義師父輕叩三下,鼓三通,進引磬及鈴鼓,而后她快速站到其他師父中間。這時,全寺的女僧都已集中在大雄寶殿。大成住持位于殿堂左側,其余人全部位于右側。三拜佛像后,維羅師父起腔,早殿正式開始。
“南-無-”,她們端莊從容,垂眼調息吟唱。女聲、器樂與空氣一起振動,整個法事儀軌讓人產生恭敬心。她們有立有行,有跪有拜,在大殿繞佛時,腳步節(jié)拍的準確統(tǒng)一,好似佛樂已經滲透身心,一切都是最佳的狀態(tài)。此時她們既是虔誠的女尼,又是技藝精湛的樂者。她們唱《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每一句偈語都飽含著對眾生的關懷。這段音樂時長接近九十分鐘,速度變化少,旋律起伏小,有種超然遠離的態(tài)度,讓人為之動容。中間變換經文時,一般由維那起腔,敲引鼓、磬、木魚后,眾人合。最后唱《韋陀贊》,維羅敲三下磬,接三下大鐘,早殿結束。開門面世。
曲調特征:棲隱寺的佛教梵唄是五聲調式,以商、徵調式居多。樂曲旋律平穩(wěn),結構多為對稱結構,速度緩慢,四拍子為主,維那領唱多用散板。同時,文字上相同句式結構的誦偈,往往采取相通的曲調配唱吟誦。
伴奏樂器:棲隱寺使用的伴奏樂器為梵唄法事中稱為“法器”的節(jié)奏型樂器,如鼓、鐘、大罄、引罄等,旋律性樂器未使用。在棲隱寺的念誦集中,誦文旁邊有著不同法器的記號。念誦集有法器點板的符號說明,用不同的符號來說明演奏時樂器組合以及演奏的方式。一般比丘尼在初學法器演奏時,需要完全熟練唱誦曲調,再在法器上演奏。
唱誦特點:棲隱寺梵唄屬于江南的南派梵唄。唱誦時一字多腔,一唱三吟。演唱起腔由維那師父擔任,齊唱或輪唱時,由維那唱上句,其余僧眾唱下句。棲隱寺女尼大多來自湖北,其唱誦也深受湖北當地方言的影響。目前棲隱寺佛教音樂沒有樂譜傳流,新出家的比丘尼由其師父親自口授梵唄。
綜上所述,棲隱寺梵唄在武漢市比丘尼寺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訪問棲隱寺比丘尼時,她們觀念中認為梵唄主要是日常修行的一部分,但如果剝離開儀式,如作為歌曲的《心經》她們也認為是世俗音樂的一類。棲隱寺中的梵唄演唱,維那起腔后,多用散板,有時完全由個人情感體悟,在譜面上也無法表達,這個“無法言喻”的微妙韻律,就是“韻”。韻是中國古典美學中非常關鍵的詞,宋時更是以韻專稱女貌,“韻”字最早來源于音樂。在古代審美文化中,“韻”始終都保留著陰柔幽靜的美學范疇,并廣泛同于中國佛道音樂中。
特定的空間:我們通常認為,寺廟都會逃避城市,選擇建在佛門清凈的地方。然而雖一墻之隔,從熱鬧的漢正街走進寺門的時候,總會讓我們感受到恍如隔世的反差。尤其當女性空靈的梵音從塵囂中一破而出時,現(xiàn)代宗教的社會意義在這份強烈的反差中值得體味。棲隱寺如今被喧囂層層包裹,是否對世俗也有著凈化的意味。
特定的人群:我國女眾相對較少,根據我的田野考察,棲隱寺以女信眾構成多樣,年長者居多,一些無依無靠的婆婆們總是說棲隱寺“是個很好的去處”,城市化的今天,棲隱寺是特定女性的精神國度。
特定的狀況:“漢正街”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一個顯示度非常高的詞,但是隱藏之中的寺廟卻鮮為人知,也許不是這個寺廟本身沒有名氣,一千四百年的歷史若影若現(xiàn),毀毀建建、建建毀毀,其實也反應了佛教與人們生活相互交織的苦難歷程,也是佛教在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棲隱寺至今特別能集中地應佛教以及它的信奉者們存在的真實狀況。佛法無邊,救贖無限,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佛法對人們很現(xiàn)實的幫助,但是我們每天也會感嘆彼岸之遙遠。
基金項目:本文系《音樂、女性與宗教情感》湖北文理學院學科開放基金(項目編號:XK2019071)
[1]漢口佛教正信會舊址為漢口農會辦事處。
[2]袁靜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期。
[3]田青:《禪與樂》,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版。
[4]蒲亨強:《論“韻”》,《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