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巧 肖寧
當前我國正處于提高城鎮(zhèn)化質量的關鍵階段,住房是流動人口在城市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相較于城市戶籍人口,流動人口住房居住狀況普遍較差。建立多渠道保障機制,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住房問題,是促進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安居樂業(yè),使其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增加社會認同的根本。深入了解我國流動人口住房來源現(xiàn)狀,對于優(yōu)化未來城市流動人口的住房體系,改善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別從總體、群體差異以及區(qū)域差異層面,分析流動人口住房來源渠道和住房支出狀況,評估當前流動人口的居住水平,為優(yōu)化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多渠道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住房問題提供參考。本文分析基于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shù)據(jù)(CMDS),總樣本有169989人。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流動人口獲取住房以租住私房為主,占比達到56.07%,其中整租的流動人口比例為45.76%,遠高于合租人群10.31%的占比。其次是自有住房,包括自購商品房、自建房以及自購小產權房,占比為27.61%,其中自購商品房的占比最大,這和我國商品住房市場的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通過不同形式的保障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比例較低,其中通過就業(yè)單位和雇主提供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占比為11.94%。另外,自購保障性住房和租住政府提供公租房在總流動人口的住房選擇中占比非常低,自購保障性住房占1.26%,租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的占比為1.01%。從上述數(shù)據(jù)來看,目前流動人口主要通過住房租賃市場解決住房問題,保障性住房分配過程中的戶籍限制是流動人口很少通過保障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根本(表1)。
表1 流動人口住房選擇類型
進一步分析不同戶籍流動人口住房狀況。鄉(xiāng)城流動人口住房狀況與城城流動人口存在較大差異,鄉(xiāng)城人口選擇租住私房比例最高,達到60.78%,相較而言,城城流動人口選擇租住私房比例僅為34.44%,51.30%的城城流動人口通過自有住房解決住房問題。鄉(xiāng)城流動人口通過住房保障解決住房問題的比例更低,而通過就業(yè)單位提供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比例高于城城流動人口。從上述數(shù)據(jù)來看,鄉(xiāng)城流動人口主要通過住房租賃市場解決住房問題,而城城流動人口更傾向于購買自住房來解決住房問題。通過就業(yè)單位提供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鄉(xiāng)城流動人口占比也超過城城流動人口,但通過保障房解決住房問題的鄉(xiāng)城流動人口占比低于城城流動人口。此外,從住房支出看,除了自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問題外,鄉(xiāng)城流動人口通過其余渠道解決住房問題時住房支出均低于城城流動人口(表 2)。
表2 不同戶籍流動人口住房來源渠道和住房支出
流動人口解決住房問題的方式存在明顯代際差異。根據(jù)楊菊華(2010) 的研究,以1980年為界限,將流動人口分為新生代和老一代。從表3可以看到,首先,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動人口均以選擇租住私房為主,但新生代流動人口租住私房比例略高,住房支出的平均值也高于老一代。第二,老一代更早流入城市,因此自有住房擁有比例比新生代高4.87個百分點。新生代進入城市晚,買房時房價更高,因此其住房支出均值高于老一代,且新生代與老一代自住房的支出差異遠大于兩個群體租住私房的支出差異。第三,通過住房保障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比例非常低,老一代流動人口自購保障房的比例略高于新生代,但租住公租房的比例略低于新生代。第四,由就業(yè)單位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比例均在10%以上,遠高于通過住房保障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且其住房支出是最低的,不僅低于通過買房或租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還低于通過住房保障解決住房問題的人群。
表3 不同代際流動人口住房來源渠道和住房支出
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群體差異層面,還體現(xiàn)在區(qū)域差異中。依據(jù)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七五”計劃,將我國分為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 。從表4可以看到,首先,地區(qū)之間差異顯著,東部地區(qū)的流動人口自有住房擁有比例遠低于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原因應該是東部地區(qū)高房價限制了流動人口的購房需求,住房支出水平也顯示,東部地區(qū)流動人口每月歸還房貸均值1492.41元,遠高于中部地區(qū)的792.69元和西部地區(qū)的716.31元。其次,租住私房仍舊是各地區(qū)流動人口解決住房問題的首要選擇,占比均超過50%,且東部、中部和西部房租平均支出逐步走低,但總體差異沒有自有住房支出差異顯著。第三,不同地區(qū)通過就業(yè)單位提供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占比差異較大,東部地區(qū)占比超過15%,中部地區(qū)為11.4%,西部地區(qū)為8.31%,而在住房支出上,西部地區(qū)高于中部地區(qū),兩者均高于東部地區(qū)。第四,通過政府提供的保障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東部地區(qū)比重最低,西部地區(qū)比重最高,購買保障性住房的東部地區(qū)流動人口住房支出遠超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區(qū)保障住房的平均支付額大于中部地區(qū)。
表4 不同區(qū)域流動人口住房來源渠道和住房支出
根據(jù)《關于調整城市規(guī)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中城市規(guī)模五類七檔的劃分標準,選擇將流動人口流入城市劃分為超大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類。超大特大城市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優(yōu)秀的教育醫(yī)療資源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人口和產業(yè)集聚帶來的工作機會和薪酬回報對流動人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特大超大城市人口數(shù)量多,土地資源稀缺性更為顯著,雖收入水平較高,但房價和房租水平亦更高。如表5所示,首先,流動人口在中小城市通過購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比例超過其他類型城市,而租賃私房的人群比例最高的是大城市的流動人口。第二,超大特大城市中,自購住房的流動人口每月住房支出平均達到1790.48元,租住私房房租價格也達到了1366.75元,均高于其他城市流動人口。第三,通過就業(yè)單位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在不同類型城市的占比均在10%以上,從住房支出上看,中小城市的流動人口通過就業(yè)單位解決住房時的支出高于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最低。第四,超大特大城市流動人口通過公租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比例高于其他類型城市,而中小城市自購保障性住房的流動人口比例高于其他類型城市。
表5 不同城市流動人口住房來源渠道和住房支出
流動人口居有其所是我國進一步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促進人口市民化的關鍵,本文基于CMDS 2017數(shù)據(jù),從總體特征、群體差異以及區(qū)域差異層面分析了當前流動人口住房來源狀況。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流動人口解決住房問題以租住私房為主,通過住房保障渠道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比例很低。從群體差異來看,鄉(xiāng)城流動人口和新生代流動人口更為依賴住房租賃,通過就業(yè)單位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要遠多于通過購買保障房或租賃公租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且鄉(xiāng)城流動人口住房支出要低于城城流動人口,而新生代流動人口住房支出高于老一代。從區(qū)域差異看,東部地區(qū)自有住房比例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租住私房和通過就業(yè)單位提供住房解決住房問題的流動人口比例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超大特大城市通過公租房解決住房問題的人群比例最高。
基于上述研究,為進一步完善住房供應渠道建設,有效解決流動人口住房問題,需要建立流動人口住房多渠道保障機制,即不僅需要大力發(fā)展住房租賃市場,使這一流動人口解決住房需求最重要的渠道得以完善,還應適當完善城市住房保障的準入門檻,將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通過調整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圍,關注流動人口尤其是鄉(xiāng)城流動人口的住房保障問題。此外,無論是住房租賃市場供給規(guī)模和結構的優(yōu)化,還是住房保障政策的完善,均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qū)、不同規(guī)模城市應根據(jù)人口流動的不同特征,結合不同住房市場發(fā)展狀況,完善現(xiàn)有的住房市場供給渠道。
注釋
1.東部地區(qū)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河北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遼寧省。
2.中部地區(qū)包括山西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
3.西部地區(qū)包括陜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重慶市。
4.超大特大城市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重慶市、天津市、南京市、廣州市。
5.大城市包括太原市、沈陽市、大連市、長春市、哈爾濱市、杭州市、濟南市、鄭州市、武漢市、長沙市、成都市、昆明市、西安市、石家莊市、唐山市、邯鄲市、保定市、大同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鞍山市、吉林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淮安市、鹽城市、寧波市、溫州市、合肥市、蕪湖市、淮南市、福州市、廈門市、南昌市、青島市、淄博市、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臨沂市、洛陽市、南陽市、襄陽市、株洲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南寧市、柳州市、??谑?、自貢市、貴陽市、蘭州市、西寧市、銀川市、烏魯木齊市。
6.中小城市數(shù)量較多,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