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珮琪,夏維力
(西北工業(yè)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科技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貧困地區(qū)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社會成果也獲得了各界認可。科技扶貧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產業(yè)發(fā)展和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Chepchirchir等(2017)[1]研究發(fā)現,增加對技術傳播的投資對于烏干達小農的減貧至關重要。Ainembabazi等(2018)[2]從中非收集的面板數據分析表明,農戶從農業(yè)技術研發(fā)中受益。在國內,1986年以來,有關部門配合貧困地區(qū)各級政府,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開展科技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沈世華等(2018)[3]建立了“林—料—畜”一體化生態(tài)農牧業(yè)技術體系,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qū)農戶對飼料的需求。高樹琴等(2019)[4]調查研究表明,通過加強在種草、制草產業(yè)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科技支持,可以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等。
科技扶貧強調科技在扶貧中的關鍵作用,是一種典型的開發(fā)式扶貧,是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是扶貧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關鍵途徑。然而,扶貧工作中針對性差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深入認識科技扶貧政策的需求與供給匹配效果與改進方向十分重要。要滿足真實脫貧需求,將科技扶貧工作做到實處,必須對科技扶貧需求與供給進行調查研究。
2017年5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縣域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實施科技扶貧行動,精準對接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內在需求及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的科技需求,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供給質量和效率[5]。對于貧困人口來說,政策扶持是其脫貧的重要機遇和資源。但科技扶貧政策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自身難以克服的困境。
首先,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供給之間的匹配度直接影響政策實施效果。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分為“供給導向”和“需求導向”兩種形式?!肮┙o導向”是指政府自上而下實現其既定目標的政策執(zhí)行全過程;“需求導向”是自下而上從政策實施對象需求出發(fā)的政策執(zhí)行全過程。在政策制定及實施中,理想狀態(tài)是保持供給與需求的匹配[6],扶貧科技供需在數量和結構上存在“雙失衡”現象[7]。因此,科技扶貧政策的供需匹配情況及其提高收入的效果亟待深入研究。
其次,貧困戶對科技政策的滿意感知直接影響其收入改善的效果。在科技扶貧進程中,政策的執(zhí)行需要貧困戶的理解與支持。如果公眾對政府治理越滿意,政策執(zhí)行就越順利[8]。因此,貧困戶對科技政策的滿意感知及其對改善農戶收入的效果需要進一步探索。
另外,科技的“門檻效應”會將部分貧困戶(如低保貧困戶、五保貧困戶)排斥在科技扶貧的受眾范圍以外[9],科技扶貧難以有效幫助部分貧困農戶脫貧。因此,針對性地實施科技扶貧政策顯得越來越重要[10]??萍挤鲐氄呷绾慰朔萍嫉摹伴T檻效應”,因戶施策,擴大政策輻射的貧困戶范圍,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對象方面,目前理論界對扶貧的探索僅限于一般意義和國家層面上的全域扶貧,缺乏針對地級市科技扶貧的研究。由于陜西省商洛市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的秦巴山片區(qū),是貧困地區(qū)中的典型地區(qū),故本文以商洛市作為典型貧困地區(qū)的代表,分析科技扶貧需求,具有較強代表性和針對性,對于其他地級市的科技扶貧工作也有較強的實踐指導作用。
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相關研究多從政策層面、概念、模式、機制等定性角度對科技扶貧進行研究,缺乏針對地市級基層地區(qū)的實證研究,缺乏大規(guī)模的實地調查數據和量化分析。本研究以商洛市為對象,以調研數據為依據,對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匹配效果進行實證分析。
結合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本文通過對典型地區(qū)特定問題的研究,填補地市級科技扶貧供需匹配研究的空白。針對陜西省商洛市八個縣區(qū)科技扶貧現狀進行實地調查訪談并發(fā)放問卷,結合直接效應模型和調節(jié)效應模型分析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供給的匹配效果,并依據分析結果為科技扶貧研究領域及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首先,研究將貧困戶分為兩類:一般貧困戶、低保貧困戶及五保貧困戶(后文統(tǒng)稱為低保及五保貧困戶)??萍挤鲐氄叩男枨笈c供給精準匹配能夠有效緩解貧困,政策匹配度越高,減貧效果越明顯。因此提出假設1。
H1:對于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
對于一般貧困戶,陳志等指出,被幫扶貧困戶的層級越高,在施行可持續(xù)的幫扶政策時越能提升貧困農戶對扶貧效果的認可程度[11]。農戶滿意度的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國外顧客滿意度理論,顧客滿意度指數(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CSI)最初用來分析顧客滿意度與顧客期望之間的差異函數[12]。因此提出假設2。
H2:對于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
在假設2的基礎上,提出假設3。
H3:對于一般貧困戶,參加科技扶貧的時間會正向調節(jié)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與其收入之間的關系。
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由于科技的“門檻效應”,科技扶貧政策難以幫助部分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汪三貴等指出,要使精準扶貧有效發(fā)揮減貧效應,必須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的基礎上,輔之以精準的脫貧政策[10]。因此提出假設4。
H4: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提高對收入的改善存在局限性。
進一步地,若假設4成立,那么采取什么措施來緩解政策匹配度的提高對收入改善存在的局限性?因此提出假設5。
H5: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社會救助會正向調節(jié)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與其收入之間的關系。
研究選擇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之一的秦巴山片區(qū)的陜西省商洛市作為研究樣本,開展訪談與問卷調查工作。選擇商洛作為調研地點出于兩點考慮:①商洛所轄六縣一區(qū)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是秦巴山區(qū)的貧困典型代表;②商洛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與本課題組建立了長期合作,因此能夠較方便地開展調研工作。調研過程采用深度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在對多名貧困戶及扶貧第一書記進行訪談后,對當地貧困狀況、科技扶貧工作現狀、農戶對相關政策了解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貧困家庭的基本信息以及科技扶貧政策需求及執(zhí)行情況等方面,選取了8個貧困縣區(qū)46個貧困鎮(zhèn)225個貧困家庭,進行了一對一問卷調查及訪談,最終收回有效問卷916份。根據變量設置,完全有效問卷(包含所有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601份,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充實、可靠的數據支持。調研各縣區(qū)貧困戶數量分布見表1所列。依據表1的結果,調研樣本中8個縣區(qū)的一般貧困戶數量均多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其中商州區(qū)一般貧困戶的比例最高。
表1 各縣區(qū)貧困戶數量分布 單位: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關鍵在于科學衡量科技扶貧政策的匹配度和滿意度。首先,通過識別貧困地區(qū)農戶家庭的科技扶貧需求與其所享受的科技扶貧政策的一致性,來衡量扶貧政策的匹配度,以兩者一致的數量代表匹配度。另外,使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衡量政策滿意度,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無意見、滿意、非常滿意五級。將貧困戶參加科技扶貧培訓次數和貧困戶是否接受過政府、企業(y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養(yǎng)殖大戶等社會救助作為調節(jié)變量。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參考相關文獻,選取農戶家庭特征、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當地特征作為控制變量[13]。具體見表2所列。
表2 變量說明
續(xù)表2
一般貧困戶與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經濟社會 特征差異見表3和表4所列。
表3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表4 一般貧困戶與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經濟社會特征比較
依據表3和表4的結果,601個調研樣本中共有492個一般貧困戶,109個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對調研樣本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及均值顯著性差異檢驗,發(fā)現兩種類型貧困農戶的社會經濟特征存在顯著差異。首先,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戶主年齡明顯高于一般貧困戶的戶主年齡;其次,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家庭人口數量顯著少于一般貧困戶。并且其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及當地特征均明顯劣于一般貧困戶,這反映出當前我國貧困地區(qū)低保及五保貧困戶人口自身發(fā)展能力及基礎資源存在不足。最后,相比于一般貧困戶,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了更多的政府、企業(yè)、專合組織、養(yǎng)殖大戶等部門的社會救助,符合政策導向和實際情況。
兩種類型的貧困農戶關于科技扶貧政策的匹配度及滿意度也存在一些差異。首先,兩類貧困戶的政策匹配度均值在7分滿分中分別為1.077和1.018,說明目前科技扶貧政策的供需匹配度不高;其次,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政策滿意度的均值低于一般貧困戶。表5顯示,有13.76%的低保及五保貧困戶非常不滿意或不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有15.04%的一般貧困戶非常不滿意或不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有16.51%的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對科技扶貧政策無意見,有12.20%的一般貧困戶對科技扶貧政策無意見;有69.72%的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滿意或非常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有72.76%的一般貧困戶滿意或非常滿意科技扶貧政策。說明整體上貧困戶對科技扶貧政策的滿意度較高,但仍存在部分貧困戶不滿意目前的科技扶貧政策,相關政策仍有改進的空間。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對政策無意見的比例高于一般貧困戶,說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對相關政策的認識不深,政策普及度不足。
表5 一般貧困戶與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政策滿意度比較 單位:%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陜西省商洛市的農戶微觀調查數據為基礎,運用計量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本文模型設定形式如下:
基準模型:
在以上3個模型中,lnallincome為被解釋變量;α為常數項;cons為控制變量(包含了農戶家庭特征、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及當地特征);ε為隨機誤差項,假設其服從零均值獨立同方差的正態(tài)分布ε~N(0,σ)。H1、H2及H4使用模型(1)進行驗證,回歸結果見表6所列。H3使用模型(2)進行驗證,H5使用模型(3)進行驗證,回歸結果見表7所列。
表6 基礎模型回歸結果
表7 調節(jié)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續(xù)表7
H1使用基準模型,以8個貧困縣區(qū)的被調研農戶為研究樣本,回歸結果見表6所列。首先,Model1檢驗控制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影響的顯著性,結果顯示,戶主年齡對家庭收入有顯著負向作用。家庭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及當地特征對家庭收入有顯著正向作用。進一步地,Model2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加入解釋變量,結果顯示,對于整體貧困戶,科技政策的匹配度對收入起到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即科技政策供給與農戶政策需求的匹配度越高,農戶的家庭收入越高,科技政策對于促進收入起到了很好的影響。
Model3在Model2的基礎上,對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收入效應進行了驗證(即H1)。Model3的結果顯示,“匹配度(match)”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對于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這說明當扶貧政策供給得當且真正滿足貧困地區(qū)農戶的脫貧需求時,能夠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一般貧困戶的貧困狀態(tài),同時也佐證了科技扶貧政策是適應新時期一般貧困戶(貧困戶中的大部分類型)貧困特征的有效政策,即H1得到驗證。
另外,從Model3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物質資本(家電擁有數量、家庭住宅面積)及人力資本(勞動力比例、個人掌握特殊技術)均對收入有正向影響。而家庭撫養(yǎng)負擔及戶主年齡對收入有負向作用。
Model3對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的收入效應進行了驗證(即H2)。Model3的結果顯示,“滿意度(satisfaction)”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對于一般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這說明當一般貧困戶對于扶貧政策的滿意度提高時,能夠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的貧困狀態(tài),即H2得到驗證。
Model5在Model3的基礎上,加入了科技扶貧時間與政策滿意度的交互項。對一般貧困戶,參加科技扶貧時間對政策滿意度提高收入的調節(jié)效應進行了驗證(即H3)。Model5的結果顯示,“科技扶貧時間(time)與政策滿意度(satisfaction)交互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圖1進一步說明了一般貧困戶參加科技扶貧時間對滿意度與收入的調節(jié)作用。當一般貧困戶不太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時,強制讓其參與科技扶貧項目的時間越長,對其收入將產生負面影響;當一般貧困戶主觀上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時,其參與科技扶貧項目才能有效提高收入,政策實施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H3得到部分驗證。
Model4對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收入效應進行了驗證(即H4)。Model4的結果顯示,“匹配度(match)”的估計系數為負,不顯著,即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而言,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增加對提高收入存在局限性。這說明了現在的扶貧政策供給與扶貧需求不能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貧困狀態(tài),科技扶貧政策未能適應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特點,即H4得到驗證。另外,控制變量中,家庭撫養(yǎng)負擔顯著為負,說明家庭撫養(yǎng)負擔對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收入影響很大,此時科技扶貧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圖1 貧困戶參加科技培訓的調節(jié)作用(一般貧困戶)
Model6在Model4的基礎上,加入了社會救助與政策滿意度的交互項。對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社會救助對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提高收入的調節(jié)作用進行了驗證(即H5)。Model6的結果顯示,“社會救助(help)與政策匹配度(match)交互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社會救助可減弱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對收入的負向作用。圖2進一步說明了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社會救助可有效減弱政策匹配對收入的負向效果,即H5得到驗證。當科技扶貧政策由于“門檻效應”對提高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沒有明顯作用時,可通過更直接的幫扶策略,如對其進行政府、企業(y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養(yǎng)殖大戶等社會救助,以減弱這種負向效應。
圖2 社會救助的調節(jié)作用(低保及五保貧困戶)
為了檢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別從兩個不同方面對回歸結果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①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將被解釋變量由家庭總收入替換為家庭人均收入,其他變量不變,對相同樣本數據進行回歸;②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不對land和house兩個變量縮尾處理,使用原始數據進行回歸。
為確保被解釋變量的不同衡量指標不會影響實證結果,在此將被解釋變量由家庭總收入替換為家庭人均收入。改變被解釋變量的衡量指標后的回歸結果見表8所列。
表8 模型回歸結果穩(wěn)健性檢驗(perincome)
續(xù)表8
見表8所列,將被解釋變量由家庭總收入替換為家庭人均收入后,得到了與Model1-Model6在方向與顯著性上高度一致的檢驗結果。相關模型的主效應及調節(jié)效應仍然顯著。說明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對家庭總收入及家庭人均收入的作用效果是一致的。
為確保右偏變量land和house的縮尾處理不會影響實證結果,在此不對land和house兩個變量縮尾處理,使用原始數據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9所列。
表9 模型回歸結果穩(wěn)健性檢驗(未縮尾)
續(xù)表9
由表9可知,不對land和house兩個變量縮尾處理,也均得到了與Model1-Model6在方向與顯著性上高度一致的檢驗結果。相關模型的主效應及調節(jié)效應仍然顯著。說明右偏的變量land和house對回歸結果的影響很小。
穩(wěn)健性檢驗分析表明,回歸結果與上述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說明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穩(wěn)健性。
本文重點探討了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供給的匹配程度對于改進貧困戶收入的效果,利用陜西省商洛市8個貧困縣區(qū)46個貧困鎮(zhèn)225個貧困村的916戶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微觀調查樣本數據,采用直接效應模型和間接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一般貧困戶和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供給基本情況
(1)當前我國貧困地區(qū)低保及五保貧困戶人口自身發(fā)展能力及基礎資源存在不足,相比于一般貧困戶,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了更多的政府、企業(y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養(yǎng)殖大戶等社會救助,符合政策導向及實際情況。
(2)整體上貧困戶對科技扶貧政策的滿意度較高,但仍存在部分貧困戶不滿意的現象,科技扶貧的相關政策仍有改進的空間。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政策滿意度的均值低于一般貧困戶,對相關政策的認識不深,政策普及度不足。
(3)目前科技扶貧政策的供需匹配度較低,科技扶貧政策與貧困戶的實際需求不能精準對接。當前,發(fā)展基礎教育政策普及較好,有針對性,大部分貧困戶已經擺脫教育致貧的狀態(tài),在教育方面的需求較低。農村貧困戶的主要需求是種植、養(yǎng)殖技術方面的政策幫助,除此而外,對其他六類政策類型的供給較為平均,但這六類政策需求量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需要充分調研,針對不同類型貧困戶提供相應的科技扶貧政策,提高政策匹配率。一般貧困戶對農產品加工技術進行指導的政策匹配度明顯高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尤其是在技術性較強的以下三個方面:對土壤、水資源提供改善、保護的技術;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提供與互聯網結合的農業(yè)銷售渠道信息。但低保及五保貧困戶仍在基礎種植、養(yǎng)殖以及基礎教育、創(chuàng)業(yè)選擇等方面存在較多需求,政策供給應重視向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提供這幾類支持。
2.一般貧困戶和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科技扶貧需求與政策供給匹配效果
(1)對于一般貧困戶。首先,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這說明當扶貧政策供給得當,真正滿足貧困地區(qū)農戶的脫貧需求時,能夠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一般貧困戶的貧困狀態(tài),同時也佐證了科技扶貧政策是適應新時期一般貧困戶(貧困戶中的大部分類型)貧困特征的有效政策。物質資本(家電擁有數量、家庭住宅面積)和人力資本(勞動力比例、個人掌握特殊技術)均對收入有正向影響,而家庭撫養(yǎng)負擔及戶主年齡對收入有負向作用。其次,科技扶貧政策滿意度的提高能夠有效提高收入。這說明當一般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滿意度提高時,能夠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的貧困狀態(tài)。最后,當一般貧困戶不太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時,其參與科技扶貧項目的時間越長,對其收入將產生負面影響;當一般貧困戶主觀上滿意科技扶貧政策時,其參與科技扶貧項目才能有效提高收入,政策實施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對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首先,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的提高對增加收入存在局限性。這說明現在的扶貧政策供給與扶貧需求,不能有效減緩貧困地區(qū)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貧困狀態(tài),科技扶貧政策未能適應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特點。其次,家庭撫養(yǎng)負擔對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收入影響很大,此時科技扶貧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最后,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接受社會救助,可減弱其科技扶貧政策匹配度對收入的負向作用。當科技扶貧政策由于“門檻效應”對提高低保及五保貧困戶沒有明顯作用時,可通過更直接的幫扶策略,如對其進行政府、企業(yè)、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組織、養(yǎng)殖大戶等社會救助,以減弱這種負向效應。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面對多元化的科技扶貧需求,政府在進行技術輸送和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時,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科技扶貧需求實際,進行分類指導,重點施策,避免粗放式開展科技扶貧工作。
(2)針對一般貧困戶的特點,重點工作是提高政策匹配程度及貧困戶的滿意度。結合相關扶貧產業(yè)生產實際以及貧困群眾幫扶主體需求,為當地提供精準化的科技扶貧救助來源。對于傳統(tǒng)農業(yè)以及技術水平程度相對較低的產業(yè),應重視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種養(yǎng)殖大戶、家庭農場的人才培養(yǎng),定期組織產業(yè)帶頭人進行外出技術培訓、觀摩學習和線上學習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其知識儲備和業(yè)務水平。
(3)針對低保及五保貧困戶的特點,當科技扶貧政策由于“門檻效應”對提其收入沒有明顯作用時,可使用更直接的幫扶策略。加大政府救助力量,通過聯合科協(xié)、農業(yè)局、林業(yè)局等相關政府部門的技術人才組成科技扶貧工作組,在各縣、鄉(xiāng)鎮(zhèn)、村建立科技服務站或科普小組,定期組織技術講座和科普活動,深入田間一線進行實地技術指導,真正滿足貧困戶具體科技扶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