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
【摘要】信息化時代變遷日新月異,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學會與時俱進,學會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和新教學理念處理一些教學中的“老問題”,實現(xiàn)落實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本文結合分析我校歷史教學實際,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采用多種形式“走進”學生、引導學生以促成學生問題意識滋生。
【關鍵詞】現(xiàn)狀;走進學生;問題意識
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提出學生應具備學會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作為一門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基礎課程,也必然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責任。學生自覺、主動去探究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即問題意識對培養(yǎng)學生具備歷史思維品質和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石。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導向作用,而問題意識尤其對學生形成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yǎng)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歷史教學便成了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問題意識的主陣地。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筆者借鑒其他先進經(jīng)驗、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在歷史教學中圍繞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我校學生歷史學科問題意識現(xiàn)狀分析
我校作為一所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發(fā)展的學校,農村學生和積分入學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家長教育意識薄弱,學生閱讀范圍窄,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大部分來自于教科書和老師的講授。學生上歷史課興趣盎然,因為他們覺得能在課堂上聽到歷史故事、看到歷史視頻和圖片;學生對于要求應知應會的歷史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基本要素能說出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能做到的最基本能力……可是,老師上課提問很少有人回答,下課后能主動提問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一旦涉及歷史思維能力要求較強的練習題時就“傻眼”了。沒有“問題”就是大問題,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原因,才能對癥下藥。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呢?對此,筆者用問卷星對教學年級的242名學生進行了關于對回答問題態(tài)度進行了小調查,其中有230名學生參與了調查。調查結果統(tǒng)計如下:
結合此調查結果并與部分學生交流看出,大部分學生對歷史課堂和歷史內容是比較喜歡的,但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全盤接受,停留于被動“聽”,缺乏深入理解知識的習慣和能力;部分學生“誤解”了歷史學習,認為學習歷史就是會記住那些歷史知識就行,懶于花時間去想去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學生甚至因為疲于奔命于作業(yè)或覺得歷史學科不如語數(shù)英重要,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歷史問題。但是,問題意識對歷史學科和學生具有重要價值。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才能主動學習,才能真正參與課堂。否則,長此以往會導致歷史課堂會失去生機,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和積極性,不利于歷史學科目標的達成,不利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不利于學生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更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
二、“走進”學生,促學生問題意識滋生
1.傾聽學生“聲音”
走進學生是有效改變學生的前提,傾聽學生便是走進學生的有效途徑。反思自己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有讓學生參與課堂思考、探究問題和回答問題,但常常為了趕教學進度,依然是以“填鴨式”為主,減少了學生的思考的時間和環(huán)節(jié),甚至有時會急切打斷學生回答問題的進程,導致學生回答問題動能降低,依賴老師講知識、講答案,固化了思維。要改變學生就要先改變自己,要讓學生會“聽”,老師就應做表率。所以,老師要學會傾聽并善于傾聽。通過傾聽能使師生間溝通順暢,有助于打開師生間相互信任之門,實現(xiàn)有效師生互動;老師也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與困惑,從而逐漸帶領學生走進問題意識的大門。筆者決定從傾聽開始實現(xiàn)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歷史課堂上,筆者會做學生的忠實聽眾:學生能提出或敢于回答問題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因此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多么簡單、問題答案不論對或錯、回答問題的對象不論是優(yōu)等生或后進生、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不論通暢或遲滯,筆者都會耐心傾聽;在傾聽過程中認真解讀學生的表情、發(fā)現(xiàn)學生內心矛盾或疑惑,用語言或微笑適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時引導或指正學生表達不清晰、回答錯誤的地方。在傾聽過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老師對學生的認可、信任、尊重與期待,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生也會更喜歡歷史課、敢于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
2.構筑歷史知識“土壤”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W生沒問題的重要原因是欠缺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儲備。貧瘠的土壤難以讓萬物生長,學生若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就很難獨立思考并產(chǎn)生問題意識?,F(xiàn)代社會,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來源很多:歷史教材、歷史書籍和網(wǎng)絡等新媒體。有學者認為,未來學生必須具備三項技能:“第一是閱讀,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別真?zhèn)巍薄R虼?,筆者根據(jù)我級學生歷史知識薄弱的實際,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東風,在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將教材所寫知識交給學生的基礎上通過以下途徑充實學生歷史知識“倉庫”:
(1)調查了解學生最喜歡的歷史書籍進行篩選,與學生共讀一本歷史書籍,建立閱讀QQ群進行打卡交流;
(2)學生在每節(jié)課前按學號輪流講一個歷史故事并談感悟;
(3)及時關注并選取一些網(wǎng)絡上的時事熱點(如,地攤經(jīng)濟、中美關系等),將主題“拋”給學生并與學生一起在歷史知識的長河中尋根求源和相關內容的“前世今生”;
(4)在復習專題知識時先由學生在熟悉整理知識點基礎上獨立繪制思維導圖并由相關學生講出關鍵知識點及知識點間關系,老師再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清晰知識間關系,形成歷史知識線索和網(wǎng)絡;
(5)為了幫助基礎薄弱同學鞏固知識,筆者通過微課或單獨輔導方式給予這部分學生特別關照,甚至發(fā)動歷史學科“先富者”與他們“結對子”幫扶他們進步。
3.示范引領與自主設計相結合
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師生間有效互動是促成高效課堂的最重要保障?!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對于被動學習的學生,我們需要適當?shù)亟o予任務助力;對于那些對問題“摸不到門”的學生需要在模仿(老師引領)基礎上才能入門。因此,筆者將以下措施常態(tài)化助推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習慣:
(1)在課前提前布置歷史問題清單給學生,讓學生有針對性去教材相關文中尋找問題,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學科問題的結構;學生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基礎上再根據(jù)課文內容自主設計至少一個問題于清單上向老師提問。筆者評選出“最佳問題”,給予“問題原創(chuàng)者”課堂上對其他同學提問的機會并獲取積分,累計到一定積分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這樣的話,筆者既能通過這種書面交流方式收集學生的疑惑之處便于上課“有的放矢”,又能給那些那些羞于向老師提問的同學提供有效表達的途徑;通過激勵,學生既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又增強了提出問題的興趣與信心。
(2)俗話說:“獨人行得快,眾人行得遠?!薄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歷史教學應“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因此,筆者課堂上在講述清楚基本史實基礎上提供本節(jié)課相關史料,學生四人小組設計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和答案,然后形成文字后小組代表成果展示,其他小組點評與老師點評相結合。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取長補短形成“歷史問題命運共同體”,逐漸學會了充分獲取、概括史料的方法,也增強了多角度理解史料、運用知識的能力。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的過程對學生問題意識培植方面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同伴討論中獲得一些挖掘問題、理解問題思路的啟發(fā)。
總之, 經(jīng)過這樣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大部分學生敢于動筆寫問題、敢于向老師、同學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歷史課堂也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問題的價值、收獲了成就感、豐富了歷史知識,學會了有意識思考問題、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但筆者還要注意在以后實踐中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概括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運用歷史知識解讀史料訓練、教給學生更多尋找問題的方法和完善推動學生間持續(xù)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激勵措施等。
參考文獻:
[1]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
[2]王娟.中學歷史教學中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3]趙童彤.中學歷史概念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4]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研究報告[Z].2016.
[5]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