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廣均
(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南通 2263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骨骼系統(tǒng)疾病,屬于全身性、代謝性疾病。老年人群體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活動動能受限,是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疾病的高發(fā)人群,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2]。據(jù)調查顯示,該病致殘率、病死率較高,疾病并發(fā)癥也多。臨床多采用臥床休息法、矯形器制動法或支具固定等傳統(tǒng)保守治療方式,但療效并不理想,患者極易產(chǎn)生脊柱彎曲、骨量丟失等并發(fā)癥[3]。此外,極易導致患者椎旁肌退變,影響患者恢復。因此,及檢測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極為重要[4]。而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是近年來一種較為新穎的治療方式,該手術方式具有治療效果優(yōu)、住院時間短、不易致患者椎旁肌退變等優(yōu)勢,逐漸得到推廣應用[5]。本院特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67 例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為對象,開展了探討該癥患者椎旁肌MRI 測量指標及臨床意義的專項研究,總結如下。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作為時間區(qū)間,選取其中就本院進行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的67 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有對象入院后均就病情、治療措施予以充分了解,在基于其自主自愿的原則上,分組成立對照及觀察兩組,分別為33 例及34 例。對照組中男8 例,女25 例,年齡為46 ~89 歲,平均年齡為(61.25±5.30)歲;觀察組中男8 例,女26 例,年齡為46 ~89 歲,平均年齡為(60.89±5.31)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疾病診斷指標;②患者無合并出血性疾病和嚴重內科疾??;③無腫瘤等病理性骨折。兩組對象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研究內容也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且兩組對象就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結果未呈現(xiàn)明顯差異性(P>0.05),均衡可比。
應用西門子3.0T MRI 成像儀對兩組對象行腰椎MRI平面檢查。掃描時應保持MRI 掃描軸與腰椎椎體終板平行。患者需呈仰臥位且甚至兩腿,腰椎處于自然放松狀態(tài)。單個椎間隙掃描3 張,共15 張影像。T2 序列:回波時間為94ms、重復時間為3500ms、掃描矩陣為256×512。測量內容包括:雙側椎旁肌橫截面積、椎體橫截面積、腰椎肌肉程度、脂肪變性比例等。
給予對照組對象保守治療,具體為:患者需呈仰臥位,將浴巾等薄墊墊在骨折部位處,給予鎮(zhèn)痛劑、抗骨質疏松藥等對癥支持。待患者痛感減輕后,加強腰背肌肉功能恢復鍛煉。給予觀察組對象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具體包括:患者需呈仰臥位,確保椎體過伸位,用C 型臂X 線機檢查患者脊柱,明確骨折處。應用2ml 的2%利多卡因聯(lián)合5ml生理鹽水對穿刺部位行局部麻醉。在C 型臂X 線機視野支持下將穿刺針經(jīng)皮膚穿刺至傷椎處,后取出針芯,鏈接工作套管。根據(jù)患者患肢病情選擇單側或雙側骨水泥通道,禁忌在建立通道時傷害脊神經(jīng)。為腰椎骨折患者注入4 ~6ml 骨水泥,全程需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安全體征。
采用超聲波骨密度測定儀AOS-100SA 測定兩組對象的骨密度T 值。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主觀疼痛感、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價兩組對象的治療效果,同時統(tǒng)計兩組對象臥床時間。采用MRI 測量患者雙側椎旁肌橫截面積、椎體橫截面積、腰椎肌肉程度、脂肪變性比例等數(shù)據(jù)。
研究中所有需分析均經(jīng)SPSS21.0 軟件處理。組間計量經(jīng)t檢驗,最終以(±s)表示;組間計數(shù)經(jīng)χ2檢驗,最終以(%)表示。且以P<0.05 表示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
治療后,兩組椎體橫截面積比較未呈現(xiàn)明顯差異性(P>0.05);觀察組雙側椎旁肌橫截面積、腰椎肌肉程度及脂肪變性比例相較于對照組均呈現(xiàn)明顯優(yōu)越性,各項對比結果數(shù)據(jù)均具顯著差異性(P<0.05),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兩組MRI 測量指標對比表
觀察組各項治療效果相關指標相較于對照組均呈現(xiàn)明顯優(yōu)越性,各項對比結果數(shù)據(jù)均具顯著差異性(P<0.05),數(shù)據(jù)見表2。
組別 例數(shù) 骨密度T 值 VAS 評分 ODI 評分對照組 33 -3.6±0.7 7.2±0.8 37.3±2.6觀察組 34 -2.1±0.4 2.2±0.5 28.2±1.1 t 21.739 58.139 47.895 P<0.05 <0.05 <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家具,骨質疏松癥已成為危害我國老年人群的多發(fā)病。據(jù)調查顯示,椎體、腕部、髖部等部位是骨質疏松患者常見骨折發(fā)生部位[6]。而椎體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不僅要承擔著巨大的痛感,還會影響其消化道功能和肺呼吸功能。因此,及時診斷病情并為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極為重要。
與傳統(tǒng)保守治療方式相比,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具有創(chuàng)少小、恢復快、手術時間短、治療效果優(yōu)等特點。同時皮椎體成形術還能增加患者骨骼穩(wěn)定性、減少因長時間臥床導致的并發(fā)癥,踐行椎體血管瘤等問題造成的腰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7]。有研究表明,椎旁肌肉在人體脊柱運動及穩(wěn)定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而椎旁肌退變也極易導致慢性腰背疼痛疾病,加大老年人群椎體骨折發(fā)生率。加強腰背肌肉鍛煉,避免椎旁肌退變不僅可有效降低腰椎體骨折發(fā)病率。近年來,有研究證實應用不同手術方式對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椎旁肌退變[8]。
劉斌[9]等學者研究結果顯示,MRI 測量可準確顯示患者椎旁肌動態(tài)變化,觀察組雙側椎旁肌橫截面積、腰椎肌肉程度及脂肪變性比例(3720.31±623.80;293.29±70.05;7.25±3.83)顯著區(qū)別于對照組(3002.89±758.02;238.72±62.20;10.85±4.55)。而據(jù)劉德堅[10]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運用手術治療的手術組,其各項療效指標(-2.3±0.8;2.0±0.4;27.6±2.6)均優(yōu)于保守治療的保守組(-3.9±1.1;3.1±0.3;39.4±3.8)。而就本次結果顯示,實施手術治療的觀察組就MRI 測量指標方面(3611.29±212.35;284.23±11.56;8.52±0.7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3125.88±191.23;245.63±10.14;10.56±1.02)(t值:13.328;19.465;15.001)。充分應證了MRI 測量能精確掌握患者的椎旁肌動態(tài)變化情況,而手術治療則可有效減輕患者椎旁肌退變,延緩椎體骨質疏松進展。避免因局部代謝降低和應力刺激減少而加重的骨質疏松癥狀,降低二次骨折發(fā)病率。同時,該組各項治療效果相關指標(-2.1±0.4;2.2±0.5;28.2±1.1)相較于對照組(-3.6±0.7;7.2±0.8;37.3±2.6)均呈現(xiàn)明顯優(yōu)越性(t值:21.739;58.139;47.895),則進一步肯定了手術治療的理想效果。本研究結果也與劉斌、劉德堅等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應證了其可靠性。
綜上所述,就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實施MRI 測量能掌握精確患者的椎旁肌動態(tài)變化情況,更利于監(jiān)測病情。同時,相較于傳統(tǒng)治療,手術治療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椎旁肌功能退化、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痛感,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