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磁共振又稱自旋磁共振,是利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的一種診斷方式。隨著我國人口爆發(fā)式增長并逐漸呈老齡化態(tài)勢,腫瘤患者群體也與日俱增,腫瘤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癥狀,并且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需要借助相關醫(yī)學檢查才能有效判斷。傳統(tǒng)醫(yī)學檢查手段確診率低、診斷質量不佳,不僅會貽誤腫瘤最佳治療時期,還會導致患者對醫(yī)院診斷水平產生懷疑,易引起醫(yī)療糾紛造成醫(yī)患關系緊張的態(tài)勢[1]。利用磁共振作為一種先進的檢查手段,不僅可以提高診斷效率,更能避免錯診、漏診的情況發(fā)生,但檢查期間,仍需加強護理干預。本文于本院2018年9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腫瘤患者中,隨機選取80 例作為樣本,觀察了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
隨機分組,觀察組(n=40)性別:男/女=24/16,年齡(54.2±11.3)歲。對照組(n=40)性別:男/女=23/17,年齡(53.0±10.6)歲。兩組數(shù)據(jù)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分析接受磁共振檢查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1)磁共振檢查前的準備:在患者進行檢查前,護理人員要確認患者是否與名單上的人員相符,確認檢查部位是否正確,明確本次磁共振檢查目的并對患者的患病史進行問詢。核對完成后,患者需移交身上所有金屬物品由護理人員暫時保管,嚴禁安裝心臟起搏器、穿戴假肢等體內含有金屬物體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2)磁共振檢查中的護理:大部分患者缺乏相關醫(yī)療專業(yè)知識,對磁共振原理尚不了解,因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進行詳細解釋。危重病人檢查過程中護理人員要準備好搶救所需的醫(yī)療器械,并對整個檢查過程進行監(jiān)督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產生意外需要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對患者進行搶救。護理人員在檢查過程中需要充分關注患者狀況,覺得檢查過程中存在較大噪聲的患者應給予耳塞,感到寒冷的患者給予患者保暖措施,在兒童患者服藥過程中要進行監(jiān)督,防止藥物誤入氣管。
采用SPSS21.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 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主動配合、相對配合、不配合概率分別為77.5%、20%、2.5%,觀察組患者總配合率為79.5%,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檢查過程配合性對比[n(%)]
觀察組滿意度檢查前評分為(92.1±5.4)分、檢查中評分為(91.8±2.9)分、檢查后評分為(90.7±4.6)分。對照組滿意度檢查前評分為(70.0±3.6)分、檢查中評分為(73.2±5.5)分、檢查后評分為(60.5±7.3)分,觀察組數(shù)據(jù)與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
由于腫瘤具有較強的危害性,良性腫瘤一旦轉為惡性就會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惡性腫瘤患病初期無明顯癥狀,如果患者不能及時采用醫(yī)療手段進行控制,癌細胞就會擴散到全身并無法進行治愈。磁共振作為臨床醫(yī)療中一種有效的診斷手段,可以幫助患者及早判斷腫瘤情況,方便主治醫(yī)師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患者在核磁共振檢查過程中,通常會因對病情的恐懼產生較大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情緒進行及時的干預,并向患者講解磁共振檢查的意義與必要性。開展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需求對護理方式進行調整,一旦出現(xiàn)不適立即與醫(yī)護人員進行聯(lián)系。由于腫瘤患者的病情極為特殊,通常會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建立一種家庭的溫馨感,使患者積極配合檢查工作的進行。上述護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依從性。
磁共振檢查與傳統(tǒng)影像學檢查存在較大差距,完成整個檢查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但檢查耗時較長成像取片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并且還要等待主治醫(yī)師給出最終的確診結果[2]。由于磁共振檢查時間較為漫長,處于昏迷中或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并不適用。磁共振檢查過程具有極高的要求,患者出現(xiàn)輕微的活動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檢查結果,因此在患者檢查過程中實行護理干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本院所實施的護理干預,顯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主動配合、相對配合、不配合概率分別為77.5%、20%、2.5%,觀察組患者總配合率為79.5%,觀察組檢查前評分為(92.1±5.4)分、檢查中評分為(91.8±2.9)分、檢查后評分為(90.7±4.6)分。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腫瘤患者實行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積極配合磁共振檢查,對檢查效率的提高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