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曉琦
(中日友好醫(yī)院 北京 100029)
近幾年以來,社會經濟正在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這也使得肺癌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所有肺癌類型中,縱隔型肺癌屬于其中比較特殊的一種,主要存在于患者肺部縱隔面周圍,常常發(fā)生在中老年群體,因為該腫瘤疾病較為特殊,相對于其他肺癌發(fā)病率比較低,并且發(fā)病也較為隱匿,所以臨床中經常出現漏診或者誤診的情況,不利于疾病的診斷,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遺留下重大隱患[1]。隨著影像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CT 與磁共振(MRI)技術漸漸應用于臨床診斷之中,并且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诖耍疚倪x取我院110 例縱隔型肺癌患者給予CT 與磁共振成像檢查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以總結有關經驗。
在我院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時間內隨機抽取110 例縱隔型肺癌患者當作此次研究對象,根據不同檢查方式進行分組,行CT 檢查患者分為參照組,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分為研究組,每組55 例,參照組男33 例,女22 例,年齡下限為43 歲,年齡上限為78 歲,平均(57.65±3.64)歲;研究組男34 例,女21 例,年齡下限為41 歲,年齡上限為77 歲,平均(56.17±3.49)歲;兩組患者都存在顯著臨床病癥,且都同意開展本次研究。通過對比計算兩組患者資料,P>0.05,無明顯差異。
參照組患者進行CT 檢查,首先選擇Revolution GE CT 機作為檢查設備給予患者檢查,檢查人員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體位,從患者肺尖到肺底進行平掃,進行平掃后,給予碘普羅胺造影劑(劑量為50mgI/mL)注射,借助高壓注射器由前臂靜脈進行內注,注射速度需要控制在3.0mL/s,給予雙期增強掃描。第一次掃描注射總量20ml,注射時間6s。延遲28s 后進行第二次掃描,第二次掃描注射總量為30ml,持續(xù)注射10s 時間。共進行兩次增強掃描。
研究組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選擇Philips 3.0MRI 機作為檢查儀器,常規(guī)進行患者胸部橫斷位T1WI 和T2WI、冠狀位T1WI 和T2WI(平行于氣管方向)、矢狀位SE 序列T1W1 成像掃描[3]。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肺癌陽性、陰性診斷例數,同時記錄漏診與誤診診斷例數,比較陽性診斷率與診斷準確率。
利用SPSS22.0 給予數據計算,如果是計數資料給予χ2檢驗,最終計算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給予兩種方式檢查后,顯然研究組陽性診斷率要比參照組高,且P<0.05,差異顯著。
組別 n(例) 陽性(例) 陰性(例) 總診斷率研究組 55 55 0 100.00參照組 55 50 5 90.90 χ2 5.2381 P 0.0220
如表2 的數據可見,檢查后研究組的總準確率明顯要高于參照組,且P<0.05,差異顯著。
組別 n 誤診 漏診 總準確率研究組 55 1 0 98.18參照組 55 4 3 87.27 χ2 4.8529 P 0.0275
縱膈型肺癌是臨床肺癌類型中比較特殊的一種,該腫瘤病灶主要是發(fā)生在縱膈膜中,臨床中十分容易出現誤診。在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CT 與MRI 已經被廣泛應用在臨床診斷之中,CT 檢查主要是一種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方式,有著操作簡便快捷與無創(chuàng)的特點,在進行縱隔型肺癌檢查過程中,CT 檢查能夠有效觀察到患者肺門腫塊病變組織位置與大小等具體情況,從而有利于疾病的診斷[4-5]。MRI 檢查主要是應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的一種掃描檢查方式,在檢查能夠借助全方位與多序列的成像方式,從而能夠更加全面詳細的觀察縱隔型肺癌具體情況,該檢查方法也能夠將腫瘤形態(tài)與密度等情況清晰顯示,同時還可以將患者縱膈外緣毛刺和分葉狀等征象清晰顯示而出,從而能夠有效觀察腫瘤和縱膈血管存在的關系,以更加準確的進行疾病的診斷。由研究結果可見,實施檢查后,研究組陽性診斷率明顯要比參照組高,同時在診斷準確率上,研究組顯然也高于參照組,均P<0.05,具有顯著差異。這也說明相對于CT 檢查來說,磁共振成像檢查所具有的臨床診斷價值較高,磁共振成像檢查借助多方位與多序列成像技術,可以直接的觀察患者腫塊累積范圍情況,能夠有效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并且該方法不會給患者造成任何放射性傷害,安全性較高,臨床影像診斷效果較好。
綜上,CT 及磁共振成像應用在縱隔型肺癌檢查的影像診斷效果與臨床價值都較為顯著,但相對來說,磁共振成像的臨床價值更高,能夠更加準確的診斷疾病,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