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金、張建國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聲樂藝術亦然。無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舞臺演出過程中,都強調時間在其中的作用。聲樂與舞臺息息相關,常言道,“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便將舞臺表演藝術的本質道出。因此,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強調其時間性,表演者在專業(yè)上花了多少功夫,“內行看門道”。其次是學習的階段性,聲樂學習應該分階段,也必須分階段。每個人的嗓音變化是呈階段性特征的,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換老師的情況,同樣會呈現(xiàn)階段性特征。我們應該正視某個階段帶來的結果,避免不必要地跨越階段。任何無視聲樂學習階段性特征的行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說過,任何有意從事聲樂事業(yè)的人都需要八到十年,而對于那些馳名已久的音樂家,學習則是一生的事。階段性的學習,不僅要重視年齡的階段性,更要在觀念上對此予以重視。年齡上的階段性是不能跨越的,生理的發(fā)育限定了嗓音發(fā)育,但還是會有部分學生在年輕時追求輝煌的有金屬色彩的、卻不屬于自己年齡段的聲音。這樣做,即使效果出來了,也只能是有其形無其意。而思想觀念上的階段性卻是可以跨越的,由于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師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能接受科學的聲音訓練,從而少走了彎路。聲樂強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保護好嗓子,就是讓歌唱成為“可再生資源”。意大利聲樂教育家貝爾岡齊認為:“聲樂演唱就像一座銀行,嗓子是‘本金’,聲音是‘利息’,要學會用‘利息’歌唱,減少使用‘本金’歌唱?!敝斢浡晿穼W習的階段性理念,能讓學習者清楚自身所處的階段,從而減少因跨階段、高負荷的學習、演出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
筆者在多年的歌唱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聲樂學習具有的階段性特點,即聲樂學生在“藝考”前、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存在模仿性、適應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規(guī)律,故,在此進一步對階段性的學習理念予以厘清。
考前階段,學生以模仿為主,該階段的學習與歌唱具有機械性特征。例如,小孩子會模仿聽到的聲音,當重復給他們播放某首歌曲時,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會對歌曲印象深刻。不僅是小孩子,有意參加“藝考”的學生,最初在進行聲樂訓練時也是由模仿開始的,包括對教師的模仿和對音頻、視頻資料里的大師進行模仿等,均屬于機械性的歌唱模仿行為。
機械性的模仿行為,容易造成學生歌唱意識上和聽覺上的錯誤。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最初的聲樂學習中,學生對聲音概念一無所知,再加上人體發(fā)聲器官都是內在的,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模仿來學習。在對教師的歌唱進行模仿時,學生會將教師發(fā)育成熟且穩(wěn)定的嗓音當作標準,這種機械性地照搬歌唱行為容易造成嗓音負擔。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未意識到內耳聽覺與外耳聽覺的差別。內耳聽覺是學生自己聽到的聲音,具有迷惑性;并且,學生容易將內耳聽到的聲音當成自己實際的歌唱聲音。毫無疑問,這會讓其誤以為自己能夠跨階段地發(fā)出渾厚而有金屬色彩的聲音,從而進行錯誤的演唱。
想要糾正歌唱意識上和聽覺上的錯誤,擺脫機械性的模仿歌唱行為,就要盡早明晰聲音的實質概念。一方面,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歌唱需要與自己的說話習慣產生聯(lián)系,才能在歌唱中尋找自然、舒適的聲音及有效的音頻。另一方面,聲音是受年齡制約的,生理年齡的增長必然會導致聲音的發(fā)展和衰退。此外,現(xiàn)代錄音設備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自己的聲音。
當然,要讓說話與歌唱產生聯(lián)系還需要一些特定的練習。在此,筆者提供一些自己平時行之有效的且適合這個階段的聲樂訓練方法與大家交流。第一,從談話到宣敘調的聲音練習。從最自然的與人交談的聲音感逐漸提高音調,到猶如演說一樣帶有戲劇性的說話方式,再到宣敘調式夸張的、類似于歌劇對話的音調。通過說話方式的逐漸改變,使說話與歌唱建立聯(lián)系。第二,興奮地使用頭腔??梢允褂煤啉Q的方式找到頭腔的共鳴感,同時慢慢打開嘴巴,過渡到“a”母音。第三,使用錄音設備聽以上兩個練習時的聲音,因為在練唱的過程中,自己無法分辨自己的聲音。
模仿性階段是聲樂學習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以上的幾個練習能讓初學者慢慢了解自己的聲音。當學生意識到不能一味模仿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模仿性學習階段的時間。
大多數(shù)學習聲樂的學生會在本科時進入適應性階段,該階段的學習與歌唱具有過渡性和間歇性特征。過渡性特征一般是積極性的,如換教師、改方法等,這意味著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歌唱習慣需要重構,并適應新的方法。間歇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消極性。如果學生因為一些不可預期的原因長時間停止歌唱活動,會導致歌唱能力的退化。在聲樂學習中,無論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過渡性特征,還是具有消極意義的間歇性特征,都將面臨適應性歌唱階段,意味著重新適應歌唱,從而讓自身演唱恢復或更上一層樓。
高中升本科階段,學生面臨著過渡性地更換教師,以及高考期間短暫停止歌唱。在對新教師不熟悉、歌唱肌肉狀態(tài)未恢復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急躁心理,同時會對教師布置的“小歌”持懷疑態(tài)度,試圖唱一些大作品來彰顯自己的歌唱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急于演唱大作品,容易對嗓子造成傷害,嚴重者將為此賠上整個職業(yè)歌唱生涯。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會積極地參加聲樂大師班,主動尋求新方法、新概念,以求得歌唱技術與歌曲處理的突破。盡管這部分學生有上進心,但在尋求技術突破時同樣容易急于求成,常常對大師推崇的方法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也會導致聲樂學習進入“死胡同”。
想要平穩(wěn)地渡過適應性學習階段,就不能操之過急。首先,要明白更換教師或上大師課,必然意味著接受方法、理念及授課方式。盡管新方法只是對歌唱時的肌肉運動方式進行了微調,但歌唱習慣卻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完成調整的,需要時間去適應和鞏固。在微調的過程中,教師會用一些難度相對小的藝術歌曲對學生聲音進行調整,如《阿瑪麗莉》《尼娜》《恒河上升起了太陽》等。同時,在練聲時可以加入“u”母音的練習,從而建立“u”音管,讓聲音更有空間感。其次,歌唱需要喉部肌肉的支持,長期缺少訓練會造成歌唱肌肉退化、萎縮,而恢復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在恢復過程中宜使用短小的練聲曲,如級進練習(見譜例1),同時加強氣息的運用??焖傥鼩猓缓笸V?—5秒,再盡可能慢地將氣呼出,重復幾遍,或做五度的下行嘆息滑音(見譜例2)。
譜例1
譜例2
認識一位教師需要時間,適應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時間,肌肉習慣的轉變也需要時間,而這個時間是適應性階段必須經歷的重構過程。
大多數(shù)學習聲樂的學生會在研究生階段進入創(chuàng)造性階段。這時的學生開始或已經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演唱特點,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完成了聲樂理論知識的積累,學會了關于歌唱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了適用于自己的發(fā)聲訓練習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曾在直播中強調:“聲樂方法沒有絕對正確的,只有合適自己的才是好的。同時,不要盲目地模仿一些聲樂大家,要學會總結歸納?!边@即是在強調聲樂需要創(chuàng)造性學習,認識自己。
要達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階段,需要大量的作品積累和技術支持。什么樣的方法、作品適合自己?—需要斟酌。沒有人知道創(chuàng)造性學習階段會在什么時候到來,歌唱器官的不可見性,讓創(chuàng)造性階段的到來如同在等待某個特殊契機。
要達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階段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量的積累。歌唱肌肉趨于成熟、歌唱狀態(tài)趨于穩(wěn)定離不開日常練習,攻克一些長音(見譜例3)、跳音(見譜例4)、高音(見譜例5)等技術難關更需要日常練習。第二,作品的選擇。作品上應適當增加對舒伯特、托斯蒂、庫爾斯蒂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的演唱,深度挖掘作品的音樂性。第三,創(chuàng)造性學習需要開悟。要得到質變的契機,就要學會思考、善于思考、領悟屬于自己的發(fā)聲方式與習慣。正如歌唱家馬華所說:“練習聲樂時想的時間應該是開口練習時間的三倍?!贝_實,創(chuàng)造性學習需要用腦歌唱,而非機械性的練習。
譜例3
譜例4
譜例5
達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階段的歌者,大都能表現(xiàn)出流暢自然的、具有金屬感和穿透力的演唱。一方面,聲樂技術的成熟,能理性地完成更多的技術難點。另一方面,更側重于作品情感、意境的表達,準確地表現(xiàn)音樂風格的同時,表現(xiàn)個性化明顯的嗓音特征。
因此,聲樂學習提倡創(chuàng)造性學習。在行動上,勤練、多練、科學的練,技術才能得到提高。在思維上,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才能領悟到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歌唱方式?!熬殹笔橇康姆e累,“悟”是質的飛躍。聲樂技術的提高只有在“練”與“悟”的循環(huán)往復中,才能不斷進步。
聲樂學習路漫漫,每位歌者都渴望成為歌唱家,渴望創(chuàng)造美好的音樂形象。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偏差。大部分年輕歌者甚至會以為,自己某個時間段的歌唱音色、共鳴、聲音位置都猶如歌唱家一樣,其實那是內耳聽覺的誤導。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當歌者開始對自我聲音有系統(tǒng)的認識,開始尋找自己聲音的特點時,才能感知是否已經進入創(chuàng)造性學習階段。
那些偉大的歌唱家,往往是尊重規(guī)律,重視每一個成長階段的人。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年輕時也有著一把稚嫩的聲音,來自墨西哥的“羅西尼男高音”卡瓦雷納在年輕時甚至缺乏足夠的胸腔共鳴,同樣是“羅西尼男高音”的弗洛雷茲也是如此,但他們年輕時空靈而自然的聲音猶如天籟,同樣讓人沉醉。從這些聲樂大師身上,能給聲樂學習者們很多啟示,關注這些大師不能只關注他們在黃金年齡的演唱,還要關注他們各個年齡段的演唱特征。發(fā)出每個年齡段本該具有的聲音特質,就是對階段性聲樂學習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