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熊深受俄羅斯民族的喜愛,這種特殊的情感也體現(xiàn)在語言中。通過研究兩國語言中有關(guān)熊的表達,我們可以了解到中俄兩個民族心中對熊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更好地研究熊在兩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本文主要研究有關(guān)熊的俄漢詞匯、成語及民間童話,對比分析熊在俄漢語言世界圖景中的形象,促進兩民族間的交流溝通,更好地實現(xiàn)兩國之間的跨文化交際。
關(guān)鍵詞:熊;形象;俄漢語言世界圖景
作者簡介:李若琪(1996.6-),女,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0--02
一、語言世界圖景理論
“世界圖景”的概念最初出現(xiàn)于19、20世紀之交,是由奧地利哲學(xué)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在其于1921年發(fā)表的著作《邏輯哲學(xué)論》中用來說明形象體系的,這些形象能夠相互聯(lián)系地反映出對世界認知形成的科學(xué)結(jié)果的總和。但是“語言世界圖景”的概念是由德國語言學(xué)家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在《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一書中首次提出,他寫道:“語言是民族原始的思想和理解”。 “語言世界圖景”在現(xiàn)代語言學(xué)中可以理解為:人對世界的認知會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再作用到人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在形成語言世界圖景這一過程中,人類民族間的共性、各民族特性以及個人特性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各民族特性。因此,我們通過研究不同語言世界圖景中的形象,就能夠探索到不同民族的世界觀。本文致力于研究俄漢詞匯、成語及民間童話中的熊的形象,進而可以探索到俄漢兩民族對于熊的認知的異同和產(chǎn)生原因。
二、“熊”在俄漢詞匯中形象的對比分析
首先,從詞匯的角度來說,在奧若戈夫編寫的《俄語詳解辭典》中對熊的定義為“大型掠食性哺乳動物,有長長的毛發(fā)、粗胖的四肢和毛皮”??赊D(zhuǎn)義形容高大強壯,又肥胖笨拙的人。比如在果戈里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中的地主梭巴開維文(Собакевича)就因其魁梧的身材和高大的體型被稱為“熊”。從熊的俄語構(gòu)詞中可見,熊(медведь)是由兩個詞根——“蜂蜜(мёд)”和“知道(вед)”——組成的, 即可理解為:熊是知道哪里有蜂蜜的動物。這種對暗藏在詞匯中的解釋是可愛十分、憨態(tài)可掬的,很難讓人將其與兇猛強悍的野獸聯(lián)系起來。俄羅斯男人的姓和名中也常包含與熊有關(guān)的詞匯,俄羅斯人相信這樣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力量和勇氣,使其受益終生,俄語名如米哈伊爾(Михаил)及其小稱米莎(Миша),米什卡(Мишка),米舒塔(Мишута)等,俄語姓如梅德韋杰夫(Медведев),梅德韋京(Медведин)等。而“熊”在漢語中的意思,《新華字典》是這樣解釋的:“哺乳動物,體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腳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樹”。漢語中一般轉(zhuǎn)義形容平庸無能之人,如:熊包。近幾年又出現(xiàn)網(wǎng)絡(luò)用語“熊孩子”,形容調(diào)皮搗蛋、不懂事的小孩。
三、“熊”在俄漢成語中形象的對比分析
在俄漢成語中同樣廣泛運用到了熊的形象,以其象征意義比喻人和事,進而表述世界觀。按照使用方向可從以下三類進行分析:“人的特征”,“動作特征”和“社會地位”。
在第一類“人的特征”中包含的成語是指人們對熊的某些特征的理解可以轉(zhuǎn)化到形容人的特征。在俄羅斯文化中熊是被看作常常帶來麻煩的危險的野生動物:熊是壞鄰居(медведи – плохие соседи);要和熊交朋友,就要握住斧頭(с медведем дружись, а за топор держись.)。在中國文化中熊被看作是兇猛強悍的動物。諺語“吃了熊心豹子膽”可用來比喻人的膽子大,往往能做出一些難度超乎想象之事。除此之外,漢語中也會借用“熊”的特征來比喻人的外貌,如“虎背熊腰”,可用來比喻人身材魁梧健壯。由此可見,雖然俄漢語言中都會借用熊的特征來形容人的外貌及性格特征,但是俄語中更側(cè)重于表達熊可能帶來的危險,而漢語卻僅表現(xiàn)了熊強大的形象。
在第二類“動作特征”中可列舉以熊的方式進行的動作的成語。在俄語中有:幫倒忙(медвежья услуга,直譯為:熊一樣的服務(wù));笨拙的擁抱(медвежьи объятия,直譯為:熊一樣的擁抱)。漢語中有:熊抱(意為結(jié)實的擁抱),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意為瞎忙活)。顯然,兩種語言文化中用熊來比喻的動作都具有愚笨的特征,但是在表達“像熊一樣的擁抱”時,《俄語詳解辭典》對“熊抱”的解釋為:“笨重的、笨拙的”(Медвежьи объятия (разг. шутл.) – тяжелые и неловкие),而漢語的解釋為“能讓擁抱者感到身心安全”的一種擁抱。顯然,漢語的解釋中并不具有任何諷刺意義,甚至帶有積極的色彩,而在俄語中,它的解釋用詞嚴肅,帶有消極色彩。
在第三類“社會地位”中包含了人們對熊的態(tài)度。一方面,俄羅斯人認為熊是森林的主人,例如:兩只熊不能在同一個巢穴共處(два медведя в одной берлоге не уживутся);林中的熊——城市中的貴族(медведь в лесу—что боярин в городу)。另一方面,熊的形象常與“逗樂小丑”關(guān)聯(lián)起來。因為自17世紀起,羅斯開始盛行飼養(yǎng)野熊,出現(xiàn)了熊狗、熊熊、熊人對戰(zhàn)、馴熊等與熊有關(guān)的娛樂活動(Медвежья потеха),成為了羅斯貴族中風(fēng)靡一時的消遣方式。自此,對于俄羅斯民族來說熊不再是不可戰(zhàn)勝的兇猛野獸,但也依然是力量的象征。這也體現(xiàn)在以下的俗語諺語中:熊很強壯,卻受制于鐵鏈(медведь силен, да на цепи водят);熊很強壯,卻不得自由(силен медведь, да воли ему нет);熊很強壯,但人可以捕獲它(медведь силен, да люди его ловят);熊就是小牛(и медведь теленком бывает)。但在漢語中沒有這樣的熊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很少有機會遇到熊,所以也缺乏一些表現(xiàn)熊與人關(guān)系的諺語。
四、“熊”在俄漢民間童話中形象的對比分析
熊在俄羅斯民間童話中的形象也遠不止一種。自古以來,俄羅斯人編寫了關(guān)于熊的各種童話故事,也給每個故事中的熊起了不同的綽號,賦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老熊(Топтыгин,表達了俄羅斯民族對熊這個強大野獸、森林之主的崇拜敬仰之情),笨熊(Косолапый,原意為腳趾內(nèi)向的,因熊的腳趾內(nèi)向,故也以此謔稱熊,用以形容笨拙、不敏捷的熊)等。除此之外,俄羅斯民間童話中也常以名和父稱的形式稱呼熊,以此顯示出對熊的尊重、對其力量的敬畏,如米哈爾·米哈雷奇(Михал Михалыч),米哈爾·潑塔佩奇(Михал Потапыч)等。在這些民間童話中,有一些表現(xiàn)出了熊的善良果敢,鋤強扶弱,堅守正義,但在另一些中則展現(xiàn)了熊的粗心大意,眼界短淺,甚至滿滿惡意。如俄羅斯民間童話《瑪莎與熊》中的熊不僅展示其力大無窮的形象,而它強迫小女孩瑪莎為自己干活的行為也展現(xiàn)出了熊的惡意;《熊和狐貍》中的熊是愚蠢和輕信于人的形象,狐貍瞞著它把所有的蜂蜜都吃了;《熊與狗》中的熊幫助小狗在森林里生存,助其回家。
但在漢語中,熊并不是民間童話中的常見人物,故形象較為單一,如《狗熊掰棒子》中小熊掰一個丟一個,展現(xiàn)出熊的笨拙憨態(tài)。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羅斯和中國人民用自己對熊的認知在各自的語言世界圖景中表達出了熊的形象,這些形象有諸多異同之處:一、俄語中有關(guān)熊的詞匯、成語及民間童話比漢語數(shù)量更多,且形象更加豐富。二、俄漢語言世界圖景中熊的形象多為強大健壯和笨重笨拙。俄語中更有熊可愛逗趣的正面形象,也有暗含危險的負面形象。三、縱然熊強大威猛,但在俄羅斯文化中人可以戰(zhàn)勝熊,馴服熊為人類服務(wù)。
參考文獻:
[1]Гумбольдт, В. фон.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языкознанию[M]. М.: Прогресс, 1984.
[2]Ожегов, С. И., Шведова Н. Ю.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4-е изд[M]. М., 1997.
[3]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Учеб. 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уд. высш. учеб. заведений.—2-е изд., стереотип[M].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 ?Академия?, 2004.
[4]Телия, В.Н.(ред.), Большой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Значение.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омментарий/[M]. М.: АСТ-ПРЕСС КНИГА, 2006.
[5]新華字典[EB/OL]. https://www.chazidian.com/.
[6]譚林.俄語語言國情學(xué)[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