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情是人類史上永恒的話題 ,中西方在表達愛情情感時的觀念有所不同。本文以《祈禱》與《寄人》的對比為例,從其表達內容的方式、手法、創(chuàng)設的意境以及呈現(xiàn)的情感等方面探討中西方愛情觀的異同,得出的結論為:相同點:中西方愛情詩都表達了人類自始至終對情感的無限尋求,對愛情的向往之情;相異點:中西方愛情詩在表達愛意時含蓄與直白,展現(xiàn)出不同民族之間的性格差異。
關鍵詞:《祈禱》;《寄人》;愛情詩;表達內容
作者簡介:高俊玲(1995.10-),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湖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0--02
一、引言
愛可以跨越國界、跨越時空存在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它是世界上永恒的話題。中國為各類題材的詩歌提供土壤,愛情詩雖不收人追捧,卻也是千萬詩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人們以細膩的手法刻畫自我或他人的內心感受,成就了當下動人的詩篇。西方的愛情詩因其表達方式與中國有所差異,本文試圖探討形成這兩者差異表現(xiàn)的具體方面。
萊蒙托夫被譽為俄羅斯繼普希金之后的“天才作家”,張泌為唐末詩人,兩人同處的時代皆為一個混亂的時期、社會動蕩、受封建的束縛,不能與情人相知相守,特書寫詩歌以寄托思念。本文從萊蒙托夫的《祈禱》與張泌《寄人》入手,對比在相同的背景之下,兩首詩在表達內容的方式、手法、創(chuàng)設的意境以及呈現(xiàn)的情感等方面為切入點探討中西方愛情觀的異同。
二、表達內容的方式:直白與含蓄
2.1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萊蒙托夫在《祈禱》這首詩歌里,誠摯地在圣母的面前為自己的戀人禱告,在他眼中愛人是“純真的女郎”、有著善良的心靈并且充滿熱情,可以用自己的熱情將世間的冷酷融化掉。而自己與戀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性格上的“冷漠”與“熱情”體現(xiàn)出作者對戀人的眷戀與向往。張泌重溫自己與戀人相見的場面,從詩中看出戀人的形象并未被明確地刻畫出來,詩人多用情感和環(huán)境的描寫來烘托,自己與愛人的難舍難離,同時自己的形象只單純被刻畫為“多情郎”,并未像西方詩的作者刻意貶低自己來烘托愛人的形象,這與中西方男女性雙方關系地位關系有關,從而影響到作者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下一小節(jié)會進行相關闡述。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愛情詩在表達愛意時會用語言刻畫戀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且突出戀人的獨一無二,中國則花重筆細膩地描寫自己的愛意,而戀人的形象則較為模糊。
2.2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
西方戀愛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開放的,即使有災難來臨,也將最美好的祝愿送給愛人,讓她受到神的庇佑,在愛情詩中戀人多被詩人視為“女神”,作者樂于向外界展示自己對戀人的愛意,并期望得到“圣母”的祝福與庇佑。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閨房之樂難登大雅之堂,詩人們只能以委婉的方式述說自己的心聲。詩人張泌與鄰家浣女暗生情愫,但卻不被支持認可,遂作詩以表達自我內心世界。除此之外,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影響,男性一生志向應為“家國大事”,所以部分男性以女性的口吻、不斷揣摩女性思維來表達自己對愛人的傾慕和思念。
中西方男女性雙方關系地位關系影響到作者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西方遵循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且西方神話中亞當與夏娃的結合創(chuàng)造出人類,由此決定了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是平等的,男性在追求戀人時,更將女性置于更加崇高的位置,猶如“圣女”一般。而中方在唐代時期依舊遵照傳統(tǒng)思想,以男性為尊且婚嫁需遵循父母的媒妁之言,父母不命不可違反,戀愛雙方只能放棄,以不為人知的方式傳遞心中的情愫。
三、表達內容的手法:寫實與寫意
中方在傳統(tǒng)的寫作方式中,會借助人景交融的方法來突出、表達作者的情感。這一點在書畫藝術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即“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都娜恕分羞\用了大量意象來體現(xiàn)作者對戀人的愛意,“小廊”讓作者回到了過去的歡愉時刻,“春庭”更突顯作者浪漫之情,“落花”的飄零表現(xiàn)出對愛人的怨恨,整個過程起承轉合,表現(xiàn)出遙遙無期的相會之日,也凸顯詩人絲絲細膩的情感。而西方詩歌里的敘述和描寫則給人以希望, 仿佛相見的日子已近在咫尺,詩的格調非常高昂,如萊蒙托夫所說“當最后離別時刻來臨時,在沉靜的午夜或器嚷的清晨,愿你派一個最圣潔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麗的靈魂”,雖然自己要與“純真的女郎”離別,但還會有“天使”替他去守護。他采用寫實的手法,從字面上就可以讀出作者對愛人的情感非同一般。這一表達內容的手法體現(xiàn)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更加婉轉,求“言外之意”;西方更加直率,求“言達意”。
四、表達內容創(chuàng)設的意境:明與暗
詩歌作品的主題離不開周圍環(huán)境的烘托,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主要圍繞國家大事,詩人們憂國憂民,對于軍國大事詩人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從字里行間突出詩的題材。而為愛情詩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一般安排在無人踏足之處,目的是暗處且不被他人所知,所描繪的時間也多集中于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多情只有春庭月”這半句就可以看出只有月亮與詩人作伴,用自己的孤寂反襯對戀人的愛意與渴望。
西方詩人的愛情故事大多構筑在高山之巔、大海之上,萊蒙托夫將故事情節(jié)設置在教堂,是更高儀式的場景,體現(xiàn)了作者對愛情的重視,“站在明亮的光輪前”接受一切明亮的照耀,突出作者感情的真摯可經(jīng)受任何形式的考驗,以及西方思想體系中宗教信仰觀念中對愛與自由的追逐,并且渴望得到圣母的認可。中西方場景設置的對比展示出了中西方對待愛情的觀念,西方更加傾向于將愛情展示于大眾的視野之中,而中方傾向于自我感知,不輕易示人,這在當下社會依舊有所展現(xiàn),父母輩從不在公眾面前你儂我儂,而西方父母恰好相反。
五、表達內容呈現(xiàn)的情感:樂與悲
以作品來傳達作者的意圖或思想感情,是中西方抒情表意的通用方式。就愛情詩所展現(xiàn)的情感而言,《祈禱》中作者內心暗含與愛人分離的不舍,但著意描繪自己對戀人的追求與頌揚,整體基調昂揚向上,對未來充滿期待,“一個期待的世界,平靜的晚年”,即使無法與自己相守,也希望并相信她能找到滿懷眷戀的伴侶,整首詩歌雖暗含自己可能得不到戀人的遺憾,但總體上包含明亮的基調,對世界與戀人心存幻想,更對戀人的未來生活做出真摯地祈禱,與詩歌的主體緊密相扣。
《寄人》里首先述說了作者對愛人的思念,回憶過往的快樂,前兩句的快樂與后兩句形成鮮明的對比,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囊括了所有對愛人的埋怨,“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作者首先通過月這個意象,奠定悲涼的基調,突出自己的孤寂。尾聯(lián)中“離人”“落花”的用詞無不體現(xiàn)飄零之感,全詩整體基調憂郁低沉,表現(xiàn)出作者得知無法與戀人相守后的悲痛,只能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
可見,中西方愛情詩在感情的表達上恰好相反。中國愛情詩從最初的思念到后來的怨恨,總體呈現(xiàn)出的是作者“悲傷”的情感。而西方愛情詩激烈張揚,如“愿你派一個最圣潔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麗的靈魂”,雖然是“病榻”,但因由了天使的渲染而變得樂觀,其最終的目的是祈求達到一個美好的結局,總體呈現(xiàn)出的是“樂觀”的情感。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愛情詩的結局及創(chuàng)設的意境最能體現(xiàn)不同國別詩人的愛情觀念,中方雖談及愛情,但含蓄委婉且有消極的情緒;西方直白樂觀,但對于感情的把握不夠細膩,但相同之處在于對愛情皆充滿著無限的向往。除此之外,由文章中所討論的幾方面可得出結論,正因為國別之間的差異,才有多彩豐富的世界。當然,本文也有探討不全面的地方,更多方面的研究,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挖掘。
附原詩:
祈禱(萊蒙托夫)
圣母啊,現(xiàn)在我站在你圣像前,明亮的光輪前,向你虔誠祈禱。
不是帶來感謝,不是祈求拯救,不是懺悔,不是戰(zhàn)斗前的祝告。
更不是為了我自己冷漠的心……
這人世上孤苦的流浪人的心,
而是想要把這純真的女郎,交給冷酷世界的熱情維護人。
愿你用幸福招拂美好的心靈,愿你賜與她滿懷眷戀的伴侶,
給善良的心一個期待的世界,明朗歡樂的青春,平靜的晚年。
當最后離別時刻來臨時,在沉靜的午夜或器嚷的清晨,
愿你派一個最圣潔的天使,到病榻前接引她美麗的靈魂。
寄人(張泌·唐)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參考文獻:
[1]周晗.“寧靜如水”與“熱情似火”——中西愛情詩之比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02):67-70+94.
[2]張麗麗.文學作品中的愛情觀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2):96-97.
[3]牛蕊.中西愛情詩比較[J].才智,2011(25):215-216.
[4]陳平,劉敏躍.中西愛情詩比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5):82-84.
[5]王阿妮.中西愛情詩歌之比較分析[J].現(xiàn)代交際,2013(04):79.
[6]何功杰.中西愛情詩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1997(03):39-44.
[7]馬敏亞.中西愛情詩之比較分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1):195-196.
[8]鄭芷芳.中西古典愛情詩的比較及其差異成因的探討[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5):74-75.
[9]張蕊.中西詩歌愛情觀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12(1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