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巍,顏加俊,雷宗建,羅 爐
(1.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0;2.湖北省高速公路實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1)
低噪抗滑超表處是在傳統(tǒng)封層類技術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型預防性養(yǎng)護技術,為進一步驗證該技術適用性,本文以湖北某特大橋梁橋面鋪裝養(yǎng)護工程為依托,詳細介紹其病害修復機理及特點,提出關鍵施工技術參數(shù),同時開展基于外觀質量、技術狀況及抗滑性能提升的應用效果評價,鑒于該技術在特大橋梁橋面鋪裝應用尚屬首次,可為類似工程應用實施提供技術指導及參考。
某特大橋地處長江中游,采用雙向四車道設計,設計車速80 km/h,橋面寬24.5 m(不含布索區(qū)寬度),橋面縱坡3%,橫坡2%。該橋橋面瀝青鋪裝采用“4 cm改性瀝青AK-13鋪裝上層+4 cm重交瀝青AH-70 AC-13鋪裝下層”結構方案,該鋪裝方案已運營近17年,運營期間,除日常小修保養(yǎng)外,橋面未進行任何大、中修或預防性養(yǎng)護。
近幾年來,橋面交通流量遞增,在重載及渠化交通作用下出現(xiàn)了麻面、橫縱向裂縫、網狀疲勞裂紋、瀝青老化、輕微車轍及小范圍坑槽等病害,且鋪裝上層細集料缺失造成粗骨料外露磨光,抗滑性能衰減較快,行駛噪音較大,影響橋面美觀及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
低噪抗滑超表處技術采用超表處封層車,利用“五位一體”同步施工工藝,依次將層間界面劑、乳化高黏瀝青、耐磨抗滑降噪材料、乳化高黏瀝青、表面保護劑等材料,五層同步灑/撒布施工至原路面,形成厚度3~8 mm的路面功能層,如圖1所示。該技術對于處治瀝青路面輕微裂縫、降低行車噪音、提高抗滑性能、改善路面外觀具有良好的適用性。
圖1 低噪抗滑超表處結構示意圖
3.1.1 施工前準備
1)原橋面處理。超表處施工前,需徹底清除原橋面上的松散石料、垃圾以及泥垢、灰塵、殘留物等雜質,并按照相應規(guī)范和要求對橋面上坑槽、較寬裂縫等病害進行預處理。
2)施工材料和設備準備。施工前,應對表處材料的溫度進行檢測,施工時封層材料適宜的溫度不超過50℃。同時需認真檢測灑布車的運行情況,確保噴灑棒的自由調整,并保持噴嘴通暢。
3)灑布量標定。瀝青灑布車主要通過噴嘴系統(tǒng)轉速、噴灑棒高度、噴嘴間距等來控制封層材料灑布量,正式施工前,須找空地試灑,標定灑布量。
3.1.2 施工工藝
1)采用專用施工設備將層間界面劑→復合改性高粘乳化瀝青→耐磨抗滑降噪材料→復合改性高粘乳化瀝青→表面保護劑等同步施工至原路面,見圖2。
圖2 低噪抗滑超表處施工工藝圖
2)待改性乳化瀝青破乳后,采用膠輪壓路機碾壓6~8遍,提高瀝青對石料的裹覆性,使石料間嵌鎖粘結更牢固;在正常施工溫度下養(yǎng)生2~4 h。
1)計量調節(jié):超表處封層車噴灑系統(tǒng)須實現(xiàn)灑布量可調,計量系統(tǒng)精度不低于1%;集料灑布裝置須實現(xiàn)灑布量可調,計量系統(tǒng)精度不低于2%。
2)材料用量:低噪抗滑超表處須嚴格控制層間界面劑、乳化高黏瀝青、耐磨抗滑降噪材料、乳化高黏瀝青、表面保護劑等材料用量,其具體用量范圍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用量范圍 單位:kg·m-2
3)施工寬度和速度:超表處封層車施工寬度可調,一般為0.6~4.0 m,施工時行車速度應控制在100~180 m/min;采用膠輪壓路機碾壓6~8遍。
4)養(yǎng)生時間:在正常施工溫度下養(yǎng)生2~4 h,方能開放交通,且開放交通后車輛行駛速度應控制在80 km/h。
采用低噪抗滑超表處對該橋橋面鋪裝病害進行處治后,為檢驗低其應用效果,依據(jù)《公路路基路面現(xiàn)場測試規(guī)程》(JTG E60—2008)和《公路技術狀況評定標準》(JTG 5210—2018))對新鋪功能層進行了外觀觀測和技術狀況檢評,并對其滲水性和構造深度進行了補充測試,同時重點跟蹤觀測了抗滑性能衰減程度。
1)施工后,橋面表面平整、均勻,集料分布錯落有致,較大程度改善了原橋面因瀝青老化和集料磨耗后產生的泛白、麻面現(xiàn)象,美觀性大大提高。
2)開放交通后,乳化瀝青破乳完全,與集料粘結形成受力整體,僅局部富余集料因未完全粘附而有少許“飛石”現(xiàn)象。1~3天后,經車輛完全碾壓,“飛石”現(xiàn)象基本消除,未出現(xiàn)集料粘輪及“脫皮”現(xiàn)象。
3)采用《道路路面低噪抗滑超表處技術指南》推薦的車內噪聲檢測方法對行車車內噪聲水平進行了檢測。檢測時風速為2 m/s,車速80 km/h,測試時間22 s。經檢測,副駕駛和車輛后座行車噪音水平為50 dB和56 dB,車內駕駛和乘車人員感官較為舒適,行車噪音大大降低。
為檢驗低噪抗滑超表處對橋面技術狀況的改善效果,對施工后橋面技術狀況進行了評定,其中PQI=95.29~100(優(yōu)),PCI=100(優(yōu)),RQI=90.23~93.71(優(yōu)),RDI=93.16~97.49(優(yōu)),表明經低噪抗滑超表處處治后橋面使用性能均得到較大程度改善。為對比抗滑性能提升效果,對實施前后全橋行、超車道抗滑性能評定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應用前后橋面抗滑性能評分等級
應用實施前,抗滑性能指數(shù)除上行行車道、超車道部分路段及下行行車道部分路段評價為良外(但已接近中的評定等級),其余路段均評價為中,表明橋面抗滑性能出現(xiàn)較大幅度衰減,具體表現(xiàn)為超車道抗滑性能較行車道更差,上、下坡路段衰減速率較正常段落更快。應用實施后,橋面抗滑性能評分整體評價為良及以上,橋面抗滑性能得到較大提升。由于該特大橋存在3%的縱坡,抗滑性能的提升可有效提高行車安全、降低安全事故。
為進一步檢驗低噪抗滑超表處使用效果,選取典型斷面,對橋面滲水系數(shù)、擺值和構造深度進行了補充檢測,其中路段BPN20平均值為67,構造深度TD平均值達到0.88 mm,全橋雙向四車道橋面國際平整度指數(shù)平均下降了0.21 m/km,橋面基本不滲水,表明橋面使用性能得到較大程度改善。
為進一步明確低噪抗滑超表處實施后路面抗滑性能衰減幅度,任意選取橋面行車道三處位置進行構造深度檢測,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低噪抗滑超表處抗滑性能衰減規(guī)律
由檢測結果可以看出:低噪抗滑超表處實施半年后,路面抗滑性能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衰減,但衰減幅度較小,僅下降了8%不到,仍遠高于規(guī)范要求,且后期衰減逐漸趨于平緩。由于目前該技術應用實施時間較短,尚不能評價其使用壽命及耐久性,筆者將在后續(xù)試驗檢測中開展進一步關注。
1)經低噪抗滑超表處處治后,橋面表觀功能得到較大程度恢復,行車噪音大大降低。橋面整體技術狀況得到較大提升,局部路段抗滑性能評定等級直接提升一個等級,達到良及以上;典型路段BPN20平均值為67,構造深度TD平均值達到0.88 mm,抗滑性能改善明顯;橋面基本不滲水,降低了橋面水損害的可能性。
2)低噪抗滑超表處施工后經半年抗滑性能跟蹤檢測,其抗滑性能衰減幅度不到8%,遠遠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3)該技術具有層間粘接牢固(25℃拉拔強度≥1.0 mPa)、行車噪音低(相當于SMA-13路面結構噪音水平)、抗滑能力強(摩擦系數(shù)BPN≥55)、封水效果好(滲水系數(shù)為0)、快速開放交通(施工后2~4 h可開放交通)的特點,且不顯著增加橋梁荷載,對具有一定縱坡的特大橋梁瀝青鋪裝層預防性養(yǎng)護有較好的適用性。
[ID:00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