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立足點和終極目標。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依托有效資源,讓德育源于生活;形成活動序列,讓德育立足生活;實行家校一體,讓德育回歸生活,以紅色基因的傳承促進紅色博納德育理念的落地生根。
關鍵詞:生活育德;傳承紅色基因;博納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016-02
立德樹人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反思當前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制約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不能有效整合地域、社區(qū)資源,德育主題脫離真實社會生活,孤立存在;二是缺少德育目標的整體規(guī)劃和年級序列,德育活動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三是不能有效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家校一體化德育體系不完善,德育體驗回歸生活的有效路徑難以形成。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qū)大水泊小學地處天福山革命圣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就是抗日宣傳的重要陣地,1986年曾成立過文登第一所少年軍校。多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空軍場站等優(yōu)勢資源,大力開展紅色教育。2018年8月,大水泊小學成為天福山少年軍校小學部,學校秉承“博愛育人,納新成才”的辦學理念,把紅色基因作為學校德育的底色,立足生活實踐,把培養(yǎng)具有博愛品質、廣博學識、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好少年作為德育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紅色博納德育品牌。
一、依托一個資源——紅色基因,讓德育主題源于生活
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紅色教育,課堂是主陣地,社會是有益補充,活動是有效載體。因此,我們要努力搭建課程、社會、活動三個平臺,在生活中挖掘博納德育的主題資源。
(一)挖掘課程資源,夯實紅色教育基礎
1.國家課程學科滲透。
深入挖掘學科教材中的紅色教育素材,形成紅色教育資源包,利用學科課程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如語文學科借助《長征》《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戰(zhàn)爭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音樂課通過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保衛(wèi)黃河》等歌曲,引導學生感受英雄報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體育課通過隊伍比賽、軍事游戲等滲透軍人能吃苦、肯戰(zhàn)斗的精神等。
2.地方課程有效拓展。
充分挖掘地方教材《藍色的海洋》中關于海洋、海島面積和分布等方面的內容,借助我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勢,開展活動,豐富學生紅色教育體驗。如號召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利用節(jié)假日走進劉公島、空軍場站,參觀定遠艦,了解甲午海戰(zhàn)歷史、感受英雄精神。
3.校本課程延伸補充。
立足少年軍校的打造,學校開發(fā)了一套紅色教育校本教材,分紅色基因、軍校禮儀、英雄足跡、國防知識四個主題,對學生進行紅色國防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體驗、感悟中了解紅色歷史、學習國防知識、增強國防觀念。
(二)立足社會課堂,拓寬紅色教育途徑
一方面,開辟紅色教育基地。學校將天福山起義紀念館、大水泊空軍場站、鎮(zhèn)烈士陵園等辟為紅色教育基地,定期組織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了解家鄉(xiāng)紅色歷史、英雄事跡和國防資源,在體驗中感知軍人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開設紅色教育講堂。學校定期聘請大水泊空軍場站官兵、社區(qū)老八路、區(qū)黨性教育基地工作人員到校開展講座,進行紅色教育和知識宣講,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傳統(tǒng),樹立家國情懷。
(三)豐富活動載體,提升紅色教育實效
一是設立軍校少年素養(yǎng)養(yǎng)成日。將每月第一周的周一設為軍人素養(yǎng)養(yǎng)成日,利用國旗下講話、大課間、班隊會等時間,舉行主題升旗儀式、開辦紅色講堂、舉行隊列展示、開播紅色廣播等活動,通過螺旋式強化訓練,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律、自醒、自理、自信的素質。
二是設立軍校少年風采展示周。每學年利用一周的時間開展隊列比賽、自理能力比武、紅色主題展示等,提高教育實效。如在上學期的紅色展示周,我們開展紅色主題唱、講、誦、繪、演活動,分年級檢驗“每周背一首紅詩、每學期讀一本紅書、每學年唱兩首紅歌”的活動實效,以多種形式展現(xiàn)紅色教育主題,傳承紅色基因。
三是設立軍校少年基本素養(yǎng)月。將每學年開學第一個月設為軍人素養(yǎng)月,邀請空軍場站官兵到校對學生進行隊形隊列、內務整理、軍事拓展等訓練,舉行國防知識講座、軍訓成果展示、軍營生活一日體驗三項活動,引導學生感知軍隊精神,形成軍人素養(yǎng)。
二、形成一個序列——每月一品,讓德育活動立足生活
傳統(tǒng)德育之所以容易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目標和活動不能立足于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難以形成真實的體驗。為此,立足我?!耙簧闷犯瘛钡呐囵B(yǎng)目標,我們設計了“自律守禮、愛國愛校、誠實守信、學習創(chuàng)新、仁孝互助、環(huán)保護綠、讀書啟智、博納才藝”八個主題月,開展“每月一品”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每月“一次升旗儀式、一個主題班會、一次實踐體驗、一場成果展示、一次評選表彰”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模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好的習慣,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
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每個主題活動中分年級制訂德育目標,設計主題活動,以實現(xiàn)學生德育認知與體驗的螺旋提升。如三月份的“仁孝互助”主題活動,一年級開展“我讓媽媽露笑臉”活動,進行感恩教育;二年級開展“講英雄故事”活動,感受人物的品質;三年級與城里學校開展“城鄉(xiāng)手拉手,共筑中國夢”實踐活動,結成互助對子,共同成長進步;四五年級走進社區(qū)開展清掃衛(wèi)生、義務宣傳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仁孝互助精神。
三、營造一種格局——家校一體,讓德育體驗回歸生活
家校共育的德育模式,是現(xiàn)代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德育回歸生活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家校共育流于表面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農村學校,由于家長的認知水平、參與程度等原因,往往難以形成德育合力?,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吃苦耐勞、自理自立能力差,以養(yǎng)成軍人素養(yǎng)為目標開展德育活動,更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為此,我們通過落實三項措施,形成家校一體的德育工作格局,暢通德育回歸生活的渠道,讓紅色德育落到實處。
一是請進來。一方面,利用每月致家長一封信、每學期一次家長會、一次家長學校、一次學校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參與紅色德育主題活動,取得家長對學校紅色德育理念和方法的認同,建立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另一方面,邀請空軍場站、紅色教育基地的家長進校開辦講座,以家長的專業(yè)特長形成新的博納德育資源。
二是走出去。利用家長的優(yōu)質資源,為學生開辟校外紅色德育活動基地,豐富學生的德育體驗。同時,在組織校外德育實踐活動時,如參觀天福山起義紀念館、走進空軍場站等,邀請家長參與方案策劃、活動實施和成果總結,讓家長切實感受到軍校少年的成長。
三是手拉手。在家校關系中,遵循“指導+合作”的原則,讓家長參與到軍校少年“校園16星”的評選中,定期邀請優(yōu)秀家長分享育子經驗,與家長建立起一種目標一致、平等信任的手拉手伙伴關系,實現(xiàn)家校攜手育人。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深知,作為一線德育工作者,如何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們終身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腳踏實地,繼續(xù)堅持立德樹人理念,讓紅色基因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王艷.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探索[J].學周刊,2019,(30).
[2]黃勝男.紅色文化與青少年德育模式構建——以遵義航天中學為例[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20).
[3]宗鈺.紅色文化在中學德育創(chuàng)新中的著力點[J].教學與管理,2017,(34).
[4]丁麗.“紅色文化”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文化學刊,2015,(8).
[5]陸慧芬.紅色文化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四個有機結合[J].才智,2014,(4).
[6]徐漢暉.論紅色文化在校園中的德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9).
[7]成照敏.淺論紅色文化之于中小學校德育的意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
[8]張?zhí)m玲.淺談大中小學紅色教育的差異性與有效銜接[J].開封大學學報,2011,(25).
[9]程東旺,黃偉良.“紅色文化”的價值形態(tài)與德育功能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