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
摘要:生物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生理解知識內容的有效途徑,同時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已經(jīng)成為一線老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有效性
一、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學科中的重要價值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許多生物現(xiàn)象都需要學生通過生物實驗來找到答案,從而對知識內容進行理解和內化。初中生物教材中加入了許多生物實驗內容,使生物教學不僅重視知識的積累,而且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實驗操作中通過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總結,來掌握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通過實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學生得到知識和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二、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原則
(一)生本教育原則
要想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真正落實生本教育理念非常重要,需要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起學生對生活實驗操作的興趣和熱情,實現(xiàn)中學生思維潛能和實踐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二)創(chuàng)造性原則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鼓勵學生將活躍的思維融入生物實驗操作中,才能使學生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得到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造性原則是影響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發(fā)展性原則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需要老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掌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通過經(jīng)歷操作實驗的設計、探索、分析、創(chuàng)新等過程得到綜合能力的積極發(fā)展。
(四)知識技能統(tǒng)一原則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將知識理解、訓練技能、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方法等內容統(tǒng)一起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進行有機融合,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技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面向全體原則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要正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上的個體差異,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夠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夠通過生物實驗操作得到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整體生物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新課改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角色,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新教育理念,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老師要從傳統(tǒng)課堂中的主導者轉變?yōu)檎n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輔助者,鼓勵學生積極發(fā)散思維,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課堂主體作用。老師要給予學生更加充裕的時間去自主思考和探究,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比如進行“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教學時,老師要輕說教重引導,利用巧妙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教學。老師首先提出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從哪些地方能夠找到鼠婦?捉鼠婦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鼠婦為什么會跑?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來做出假設,接著制訂實驗操作計劃,并觀察實驗過程,總結實驗結果,進而探究出核心問題。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老師要發(fā)揮引導和啟發(fā)作用,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自主實驗,使學生成為生物實驗教學的主體,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積極引導,激發(fā)實驗興趣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能充分調動起各項感官,使學生激發(fā)起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發(fā)散思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比如進行“觀察昆蟲的主要特征”實驗教學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分別將兩只昆蟲的頭部和腹部浸入水中,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哪一種情況下的昆蟲先死亡,利用生物實驗結果的矛盾認知來激發(fā)起學生對實驗教學的學習興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實驗體驗,同時也促使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究,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鼓勵探究,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通常實驗操作都有較為清晰地實驗步驟,學生只需要按部就班進行操作即可。這種模仿式實驗操作雖然能夠節(jié)省實驗操作時間,但是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新課改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從驗證式實驗操作轉向探究性實驗操作,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實驗過程和結果中去總結和歸納實驗結論,從而既化解了理論知識的枯燥乏味,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使實驗教學更加高效。比如學習“人體消化與吸收”這課時,老師組織學生通過生物實驗來探究空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引導學生從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角度來開展生物實驗。老師為學生準備了試管、燒杯、溫度計、量筒、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wǎng)、玻璃棒、面粉、碘溶液,然后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并在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有效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四)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置不同的實驗教學目標,使能力強的學生側重于能力發(fā)展,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夠通過實驗操作理解并內化相應的基礎知識內容,從而實現(xiàn)整體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觀察螞蟻的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制訂了不同的實驗操作目標。基礎目標是在放大鏡下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并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中級目標是探尋螞蟻喜歡什么樣的食物,自主設計不同變量下螞蟻擇食的情況;高級目標是利用螞蟻的覓食行為觀察并分析螞蟻如何識別食物、尋找食物來源,總結歸納螞蟻的運動特征。在分層實驗教學目標下,學生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完成難易度不同的實驗操作,使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都能夠體驗到實驗操作的趣味性和滿足感,實現(xiàn)全體學生實驗教學效果的提升。
(五)及時總結,強化教學效率
在初中生物實驗操作中,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實驗操作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引導者和輔助者的作用,引導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仔細記錄、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對實驗過程、結果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當實驗結果與預期出現(xiàn)偏差時,及時反思和總結,查找實驗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操作不當、記錄錯誤等情況,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開展多次實驗操作,從而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實驗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
實驗教學作為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增強生物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對初中生物產(chǎn)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有效的實驗操作中得到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杏.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
\[2\]姚昊.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