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瓊
【摘要】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礎在于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要想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充分發(fā)展,必須增加其閱讀量。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獲得綜合性的語文閱讀能力,實現(xiàn)自主選擇、閱讀、了解、吸收,從而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文章圍繞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課外閱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興趣
語文在形象和邏輯上的思維性、素質和品格上的人文性及表達和交往上的工具性,決定了它不僅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基礎性,而且對于學習者個人的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而語文學科教學質量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證明,通過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五、六年級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要重視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在閱讀總量上,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等。這就意味著,要達到大綱要求的閱讀指標,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課文閱讀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
一、基礎:營造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和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绷己玫淖x書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
在時間安排上,重視課外閱讀,就要統(tǒng)一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根據(jù)學校的教學實際,我們一般把下午2點至2點20分作為孩子們的午讀時間。在20分鐘里,孩子可以獨自品讀,也可以三五一群相互交流。長期堅持,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又增加了他們的閱讀量。
在空間營造上,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新書推薦”以及平時收集的名言警句、經(jīng)典篇目中精彩的句子展示在教室合適的地方。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名言警句,放大或以小條幅、手抄報等方式張貼在教室合適的地方。走進教室,隨處可見與讀書有關的話語,濃濃的文化氣息彌漫在孩子所處的空間,書香自然會在教室中四處彌漫。
在資源獲取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帶一冊或者多冊適合兒童閱讀的課外書到班里進行資源共享,可以是經(jīng)典名著,也可以是童話故事。登記造冊后,同學之間可以交換書籍,大大增加了課外書的閱讀量。也可要求家長用周末或寒暑假期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有了親人的陪伴,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沖動。
從學校的大環(huán)境到班上的小環(huán)境,再到家庭,方方面面為孩子們努力營造讀書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引導下,孩子們很容易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各樣有益的書籍。
二、關鍵:培養(yǎng)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讀書的興趣被激發(fā),學生自然就會漸漸愛上閱讀。小學生大多缺乏良好的自我約束力,無法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書本上,所以只有不斷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才能培養(yǎng)其閱讀的主動性與持久性,使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到閱讀中去。從實踐的角度看,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朗讀示范。學生對課外書提不起興趣,很多是因為沒有感知到閱讀的樂趣。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晨誦、午讀,甚至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時給學生朗讀課外書里優(yōu)美的文字、精彩的橋段,多讓學生朗讀,讓他們感受精彩的文字表達,進而產生閱讀課外書的欲望。
二是抓好榜樣示范。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熞髮W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要做到。我們的經(jīng)驗是,每周前四天的午讀時間,盡量和學生一起讀書、做筆記;每周五的午讀時間,可以給學生分享最近讀了哪類書,有哪些最喜歡的畫面和最喜歡的人物,讀后有怎樣的收獲等。教師以身作則,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讓學生從內心真正愛上課外閱讀。
三是以豐富的活動激發(fā)興趣。“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睘榱思ぐl(fā)學生讀書的內在動力,保持讀書的熱情,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必不可少。如可以開展“新書推薦”“講故事比賽”“巧對歇后語”“閱讀之星”等活動,以活動促學習,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將“演講比賽”“猜字謎”“作文比賽”等活動安排時間交替開展。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捕捉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要及時對“閃光點”給予表揚,讓他們在活動中充滿愉悅,自然而然地喜歡并愛上閱讀。
三、方式:授人以“漁”——讓學生會閱讀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讓他們在運用方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最終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教師應當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以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就個人實踐而言,以下四種方法值得推薦。
首先是挑讀法。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學生應根據(jù)自身需求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書籍或者相關篇章,以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課外書汗牛充棟,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去讀有益的書籍,可以列出推薦書目供學生參考。
其次是精讀法。精讀指深入細致地研讀。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逐字逐句地深入研究,將文章的一字一句研讀透徹,充分理解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精讀,首先要求學生回憶教師上課時是怎么帶領他們學習一篇文章的,然后要求學生讀課外書時必須全身心投入,做到邊讀、邊想、邊批注,以達到對文章進行深入了解、融會貫通的目的。
再次是快讀法??熳x法就是對所讀的書籍快速地閱讀,做到一目十行,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課文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在快速閱讀中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將文章的非重要信息過濾掉并提煉出有用的信息。
最后是摘錄批注法。是指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感情、精彩片段、重點語句等方面,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進行摘錄,用符號、線條或者文字加以批注。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好榜樣,引導學生多加練習,這樣學生在獨立閱讀時對這個方法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
需要強調的是,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養(yǎng)成的,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及時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學生就會懈怠。所以,每學期可以組織“閱讀小能手”對學生的讀書活動進行多次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和評比,通過舉辦各類讀書活動來促使學生進行長期閱讀,如“我是小小推薦家”“我是小小演說家”活動,也可以是讀書交流會,通過活動的開展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在活動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從而進入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
以恰當評價來促進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相當重要。所有人的寫作源泉都來自他們平時的大量閱讀,學生的閱讀積累也會在習作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把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如教師在修改學生的習作時,對作文中用得好的詞語、句子,用特殊的符號標出并寫上恰當?shù)?、好的評語。這樣,學生就知道習作時字斟句酌,在教師的認可與鼓勵下慢慢參悟到正確應用積累語言的方法。
四、目的: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強化其自主閱讀意識。
一是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讓學生準備一個裝卡片的盒子,每張卡片要留有適當?shù)目瞻滋帲员阌脕硌a充資料。要求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要求他們經(jīng)常做這樣的文摘卡片,及時地、不斷地把自己在課外書上看到的精彩的詞語、句子、片段摘錄下來。就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只要堅持,班上許多學生或遲或早都會養(yǎng)成做文摘卡片的習慣。學生在每天讀書的時候都會掏出小卡片本進行記錄,以致一本課外書的很多頁面里夾了小卡片。
二是教會學生勤批注。“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閱讀時,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以通過在書上畫線的方式來標注重點,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也可以在閱讀后通過寫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體會、見解,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做旁批的好習慣。
三是“新書推薦”。這既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一項活動,也是對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檢查。學期中,每天語文課前可以安排一名學生進行新書推薦,學期結束評出“優(yōu)秀推薦者”予以表揚,做到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如在班級的學期推薦活動中,班上某位男生在他的課外書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旁批,有對優(yōu)美句子的理解,有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有對整篇文章讀后的思考。這樣的做法,不僅收獲了班上所有同學的陣陣掌聲,而且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終身讀書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在課外閱讀中的鍛煉,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有效提高了閱讀和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培養(yǎng)信心,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語言文字入手,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積累豐富的素材,并最終體現(xiàn)在自身的語言表達例如寫作上。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教師一定要在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有效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提升。
【參考文獻】
徐艷.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J].學周刊,2015(01):172-173.
姜偉.小學生以課外閱讀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策略研究 [J].考試周刊,201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