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
(甘肅省靜寧縣林業(yè)和草原局,甘肅 靜寧 743400)
時代不同,蘋果種植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推廣的是喬砧大冠稀植模式,每666.7 m2栽植22 株左右。由于單位面積栽植株數少,蘋果的幼齡期長,進入結果期晚,前期產量低;但栽植株數少,光照條件好,所結果實品質好,樹體抗性強,腐爛病發(fā)生率低。這種模式在我國蘋果生產中持續(xù)的時間最長。上世紀80年代,我國蘋果規(guī)?;l(fā)展第1 次高潮出現,由于受當時國際密植之風的影響,我國蘋果每666.7 m2種植株數大幅增加,喬砧密植大行其道,每666.7 m2種植密度大多在83 株以上。此時我國社會體制正處于變革時期,原有的集體果園大量挖除,家庭小果園成為主要經營方式,蘋果品種更新?lián)Q代,傳統(tǒng)的‘國光’‘紅星’‘雞冠’等被‘秦冠’‘富士’等替代,喬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秦冠’‘金冠’上實現了早果的目標;但在成花較難的‘富士’上基本失敗。由于栽植株數多,田間枝量大,郁閉現象明顯,成花少,產量低,效益低下;即使成花容易的‘秦冠’‘金冠’等品種,也由于枝量過大,導致生產效益較差。因而引發(fā)世紀之交的蘋果大改形。大改形的中心任務是降枝量,提品質。進入新世紀,我國蘋果種植密度實現理性回歸,每666.7 m2種植密度降到54 株以下,‘富士’在有些地方每666.7 m2僅種植33 株。種植密度的下降,很好地控制住枝量,改善光照,促進蘋果整體質量的提高。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種植蘋果出現用工荒,喬砧大冠稀植由于用工量大,果農投資大,生產成本高。無奈之下,于2012年陜西海升集團引入歐美盛行的矮化密植栽培技術。由于選擇成花容易的品種(‘夏紅’),利用大苗移栽措施,配套肥水一體化技術,推行支柱格網化生產,實現了當年栽植、二年見果的好效果,在全國引起轟動,各地紛紛參觀、推廣海升模式,我國蘋果進入喬砧大冠稀植和矮化密植二元結構發(fā)展階段;在海升模式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建園成本較高,與我國農村投資現狀(投資能力)存在較大差距,廣大果農結合我國實際,又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喬砧+短枝型”密植模式,既采用國際通行的寬行窄株建園模式,又利用喬砧根系強大、支撐和吸收能力強的優(yōu)勢,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喬砧+短枝型”密植栽培已成為我國目前種植的主要模式之一。由于‘紅富士’蘋果成花較難,在肥水條件好的地方,僅靠矮化砧難以實現早果豐產和控冠的目的,人們在種植蘋果的過程中發(fā)現,短枝型‘富士’品種具有成花容易、進入結果期早的優(yōu)勢,于是將矮化砧與短枝型品種進行組合,在矮化砧上嫁接短枝型品種,可促進早結果,結果之后便可有效地控制樹冠的擴張,效果較理想。這種模式在生產中稱為雙矮栽培。因而,現階段我國蘋果的種植模式主要有喬砧大冠稀植(圖1)、矮化密植(圖2)、“喬砧+短枝型”密植(圖3)、雙矮密植(圖4)4 種,其中喬砧大冠稀植是主流,后三者是發(fā)展方向,多種形式共存??梢哉f,我國蘋果生產呈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態(tài)勢。
蘋果樹形是隨著栽培模式變化的。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由于我國蘋果均采用大冠稀植模式,生產中應用的樹形也相對單一,主要采用疏散分層形,以大層間解決單株光照問題;到80年代隨著密植栽培的興起,傳統(tǒng)的疏散分層形已不適應生產需要;加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頻繁,世界先進技術大量引進,蘋果紡錘形的引入,促使我國蘋果樹形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傮w上紡錘形在培養(yǎng)過程中去枝量少,輕修剪,對樹體的刺激作用弱,樹勢易緩和,進入結果期早,很快替代了修剪量大、培養(yǎng)時間長、進入結果期遲的疏散分層形,成為蘋果生產中的主要樹形(圖5)。
由于每666.7 m2種植的株數多少不一樣,每株樹枝的伸展空間大小是有區(qū)別的,因而生產中應用的紡錘形也是不相同的。一般中密度栽植的果園由于枝條伸展的空間較大,生產中主要采用改良紡錘形;而高密度栽植的果園,由于枝條伸展的空間有限,則主要采用高紡錘形或細長紡錘形。
在蘋果不同生長階段,由于樹體枝量不同,樹形也不一樣。如改良紡錘形,幼樹期由于單株枝量少,要采用紡錘形;但進入結果期之后,若樹體不加以控制,則易出現光照惡化,不利產量、質量的提高,因而要對樹高及枝量進行控制,以保持樹體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結實能力;當樹高得到控制之后,樹形開始向變則主干形過渡;當田間枝量過大,主干上的枝軸數量開始減少,逐步向開心形過渡,盛果期之后基本以開心形為主。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栽培條件的改善,蘋果生產中應用的樹形還會改變。時代在變,思維要跟進,要以變應變,適應蘋果生產發(fā)展的需要,促進蘋果產業(yè)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