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燕,徐炳欣
阿司匹林作為經典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是冠心病二級預防的基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規(guī)律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并非均可獲益,仍有一定數量的缺血性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即表現為阿司匹林抵抗。近年來隨著介入治療及新型抗血小板藥物研究的不斷發(fā)展,阿司匹林抵抗問題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1]。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成為基礎與臨床醫(yī)學關注的熱點,國內有中藥干預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研究報道[2-7]。本研究篩選PCI術后18個月停用硫酸氫氯吡格雷規(guī)律使用阿司匹林(單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的阿司匹林抵抗病人,聯(lián)合使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觀察聯(lián)合用藥前后花生四烯酸(AA)誘導血小板聚集率,探討復方丹參滴丸對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療效和機制。
1.1 研究對象 選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許昌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并符合納入標準的120例病人,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25~70(56.82±7.39)歲。
1.2 納入標準 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并行PCI術治療18個月后;接受治療前后進行相關隨訪檢查;年齡25~70歲;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多支血管病變等影響研究觀察;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病人;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功能異常;嚴重肺、肝、腎功能不全;妊娠及哺乳期病人;需要聯(lián)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抗凝藥和非甾體抗類藥物;嚴重胃腸道反應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及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聯(lián)合用藥前單獨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商品名:阿司匹林,規(guī)格:每片100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生產)100 mg口服,每日1次;聯(lián)合用藥時加用復方丹參滴丸(規(guī)格:薄膜衣滴丸每丸27 m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111,天士力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丸,每日3次口服。
1.5 觀察指標 ①聯(lián)合用藥前后,觀察病人AA誘導血小板聚集率、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清肌酐、血小板計數、收縮壓、舒張壓等指標。所有指標均在許昌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完成。②血小板聚集率的測定采用光學聚集法,以0.5 mmoL/L的AA作為誘導劑,血小板聚集儀(美國)測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標準:AA誘導血小板聚集率≥20%;阿司匹林敏感(AS)標準:AA誘導血小板聚集率<20%。③依從性及不良反應。
2.1 聯(lián)合用藥前后臨床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聯(lián)合用藥前后臨床觀察指標比較(±s)
2.2 聯(lián)合用藥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病人加用復方丹參滴丸后,血小板聚集率與加用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2。
表2 聯(lián)合用藥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 單位:%
2.3 依從性及不良反應 隨訪3個月后,聯(lián)合用藥前后病人依從性好,無出血、胃部不適等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發(fā)生。
阿司匹林通過不可逆抑制環(huán)氧化酶(COX)活性阻斷AA途徑血栓素(TXA2)生成,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通過其他途徑活化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受到抑制或減弱,臨床表現為阿司匹林抵抗。有研
究發(fā)現不同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阿司匹林抵抗發(fā)生率為5.5%~56.8%[8]。吸煙、肥胖、老齡化、高尿酸、超敏C-反應蛋白、合并感染等因素亦與阿司匹林抵抗的發(fā)生顯著相關[9-11]。阿司匹林抵抗產生機制、結論和觀點不一,無論哪種機制均不能單獨解釋臨床阿司匹林抵抗現象。研究阿司匹林抵抗機制同時,探討阿司匹林抵抗治療對防治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顯著臨床意義,尋找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和治療方案對心血管事件的臨床防治具有重要意義,作用多靶點、藥效相對緩和的中藥是使用的一大契機[12]。
近年來國內陸續(xù)有中藥干預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研究報道。姚亞麗等[13]通過觀察復方丹參滴丸對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前后血液流變學影響,發(fā)現加用復方丹參滴丸可明顯改善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血液流變學指標,可能與復方丹參滴丸具有降低血漿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P-140)水平,抑制血小板活化,阻斷血小板聚集及影響多種凝血因子、促進纖維蛋白降解等藥理作用有關[14]。柴志強等[15]通過臨床試驗觀察到復方丹參滴丸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本研究對阿司匹林抵抗病人加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結果顯示用藥后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未增加出血事件及胃腸道嚴重不良反應。改善阿司匹林抵抗策略中,單純增加劑量和聯(lián)合用藥,可增加藥物胃腸道副作用和出血風險,對血栓事件風險影響缺乏循證依據,且指南中未推薦使用,故可通過中醫(yī)藥改善冠心病病人阿司匹林抵抗現象,發(fā)揮中醫(yī)學優(yōu)勢[16]。依據中醫(yī)學理論,阿司匹林抵抗人群,病程較長,久病入絡、血行滯澀、化而為瘀、瘀阻血脈,久瘀而化毒,最終邪阻絡脈致疾病發(fā)生。據此特點,阿司匹林抵抗病人采用具有益氣活血、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等作用的中藥進行替代或聯(lián)合治療,發(fā)揮中藥辨證論治和整體調節(jié)優(yōu)勢,同時對病人伴發(fā)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糖等進行調節(jié),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阿司匹林抵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