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鴿
(河南省許昌市中醫(yī)院兒科,河南 許昌 461000)
皰疹性咽峽炎為兒童常見特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柯薩奇A組病毒是致病主要原因,夏秋季節(jié)為高發(fā)疾病[1]?;疾『篌w溫明顯上升,食欲不振,咽峽部出現黃白色皰疹引起咽痛,皰疹周圍可見明顯紅暈[2]。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6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診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1~10歲,平均(5.5±1.9)歲;病程3~10天,平均(6.5±1.2)天。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1~8歲,平均(4.9±1.6)歲;病程2~9天,平均(5.5±1.0)天。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褚福棠實用兒科學》[3]中皰疹性咽峽炎診斷標準。拒食,咽痛,流涎,發(fā)熱,吞咽受限等。體格檢查懸雍垂私膜、軟愕、愕弓、咽部存在灰白色皰疹,皰疹直徑范圍為1~3mm,皰疹周圍可見明顯紅暈,1~2天后部分皰疹潰爛,出現黃色潰瘍,并伴隨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偏低。
兩組均在口腔護理后給予退熱藥物、西瓜霜噴劑,利巴韋林注射液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日2次。
觀察組加用解毒利咽湯治療。藥用金銀花、連翹各8g,貫眾、黃芩、牛蒡子各6g,桔梗4g,山豆根、甘草各3g,藿香5g,玄參10g。發(fā)熱加石膏10g,大便干結加大黃3g,黃痰、咽癢加瓜蔞5g、川貝3g,嘔吐加竹茹6g,流涎加黃連1g,風寒化熱、無汗惡寒加荊芥4g。加水煎至150mL,每天1劑,連續(xù)用藥1周。用藥期間保持清淡飲食和足夠休息。
觀察兩組咽痛消失時間、退熱時間。
用SPSS25.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用藥2天后發(fā)熱、咽痛、拒食、咽峽疤疹完全消失,復查未發(fā)現潰瘍和紅暈。有效:用藥3~5天后發(fā)熱、咽痛、拒食、咽峽疤疹明顯改善。無效:發(fā)熱、咽痛、拒食、咽峽疤疹無改善或加劇。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咽痛消失時間、退熱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咽痛消失時間、退熱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咽痛消失時間、退熱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咽痛消失時間 退熱時間觀察組 33 4.46±0.83 2.77±0.68對照組 33 5.37±1.12 3.85±1.42 t 3.750 3.941 P 0.000 0.000
皰疹性咽峽炎潛伏時間多在2~4天,患病群體多集中在1~7歲兒童群體,患病后咽峽部出現黃白色疤疹,損傷口腔黏膜,影響咽喉部局部功能。隨著病情加劇,炎癥細胞浸潤加劇,毛細血管出現擴張,血管壁形成玻璃樣血栓,導致患兒咽喉部產生劇烈疼痛,無法進食,出現哭鬧[4]。由于皰疹性咽峽炎多因柯薩奇病毒A組和B組1-5型感染所致,病毒變異性相對較大,單用西藥治療無法快速緩解咽痛、發(fā)熱癥狀。
皰疹性咽峽炎屬中醫(yī)“喉疳”、“口疳”、“喉痹”范疇。《素問·陰陽別論》[5]和《諸病源候論·唇口病諸候》[6]中提出“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芭K腑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皰疹性咽峽炎屬于風熱喉痹,多因復感風邪、邪熱積聚、風邪化熱所致,具有傳染性、季節(jié)性、流行性特征。表現為由表入里,再由淺轉深,逐漸病情加劇,發(fā)病急,傳播速度快,熱因毒起為病變核心。治療主要以利咽消腫,清熱解毒為主[7]。清解利咽湯方中黃芩、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玄參、牛蒡子、山豆根利咽、清熱、消腫,桔梗解毒利咽,藿香醒脾開胃、芳香化濁,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利咽消腫、清熱解毒功效。如有咽喉腫痛、體溫升高、大便干結、食欲不振、嘔吐、流涎等癥狀,再根據臨床表現酌情加浙貝、大黃、竹茹、石膏、荊芥等,以增強利咽消腫、清 熱解毒功效[8]。由于皰疹性咽峽炎病情進展快,隨著病情加劇可能出現變證,邪毒傷及心腎、流注關節(jié),引起浮腫尿少、關節(jié)腫痛、心悸胸痛等癥狀,因此皰疹性咽峽炎中快速控制病情,避免傳變是治療關鍵[9]。清解利咽湯不僅清熱解毒效果顯著,且可快速消除咽部體征,恢復體溫。
綜上所述,解毒利咽湯聯合西藥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可快速改善臨床癥狀,臨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