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勇
摘要:摘要:以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與幾何”內容教學(兩節(jié)課例)為載體,依托交互式環(huán)境,從不同層面簡要闡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整合的途徑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能力”,幫助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建立正確表象,形成意義建構,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 數(shù)學教學 圖形與幾何 交互式環(huán)境
交互式電子白板(或希沃白板)作為新型的多媒體教育技術,具有豐富的界面功能、課程資源及人機交互等優(yōu)勢,正逐步走進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轉變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缎抡n標》中“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shù)學四個內容之一,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的主要內容模塊。因此,以小學數(shù)學中“圖形與幾何”內容教學為載體,探索交互式電子白板(或希沃白板)與小學數(shù)學學科高效整合的途徑與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能力”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本文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和“觀察物體”兩節(jié)課的教學片段為例,依托交互式環(huán)境,從不同層面簡要闡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幫助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建立正確表象,形成意義建構,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
案例一:“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片段(六年級下冊)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觀察體驗:
1.出示花朵圖,觀察A圖,找一找哪幅圖是A圖放大后的圖形。
學生仔細觀察,比畫一下,說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追問:為什么B圖不是呢?
2.選擇花朵圖,師生演示拖動,橫向或縱向拖動,使圖形變大或變小;再選定花朵圖的一頂點,按比例拖動圖片。
引生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交流)
3.師問:你們在生活中見過放大縮小的現(xiàn)象嗎?
指名試著說一說。
說明: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已有了一定的認知,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如手影、照相、投影等,但只是感性認識,對于圖形縮放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方法和特點不太清楚,因此對縮放的意義感知至關重要。
設計過程:從電子白板的資源圖庫里選擇花朵圖形,拖動至白板中顯示,選定組合,再使用對象中的克隆命令,創(chuàng)建兩個副本(花朵圖形1和2)??梢韵扔檬髽藢⒃瓐D形橫向拖動放大,學生發(fā)現(xiàn)圖形橫向變“扁”了;再將副本1縱向拖動放大,學生發(fā)現(xiàn)圖形變“長”了;最后回到副本2,用鼠標選定一個頂點,按比例斜方向拖動圖形,學生發(fā)現(xiàn)原圖形或副本的大小變了形狀卻沒有變化。老師再及時引發(fā)學生比較三次拖動的過程,交流思考,明確:數(shù)學上不改變形狀的變大稱為“放大”,不改變形狀的變小稱為“縮小”。
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初步感受放大和縮小現(xiàn)象的特征,而老師運用白板的選定拖動、組合、創(chuàng)建副本等功能,讓整個圖形的變化過程直觀形象,學生參與實踐操作、交流和思考,為后續(xù)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意義建構和實踐活動做好了鋪墊,促使學生正確建立直觀表象及意義的形成和內化,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案例二:“觀察物體”教學片段(四年級下冊)
二、探究學習(例題)
呈現(xiàn)投票箱(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1.這是什么?
師生明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觀察這個投票箱,出示觀察活動要求。
(1)從你所站的座位觀察,最多能看到投票箱的哪幾個面?
(2)同伴互相討論:看到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狀?
引導學生觀察,上臺站位演示,并說一說自己的體會。
追問:為什么有時能看到3個面,有時只能看到1個或2個面?
3.再出示投票箱立體圖形(白板課件)
引思:如果沒有實物,從圖形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分別是什么形狀?
學生想象投票箱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描一描,再在圖紙上畫出形狀(平面圖形),并標清楚前面、右面和上面。
師生共同驗證,可以這樣做:呈現(xiàn)投票箱立體模型,利用白板中的模型旋轉功能,點擊拖動模型按一定的方向旋轉,并把看到的面及時呈現(xiàn),閃動兩次,凸顯成平面圖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此時呈現(xiàn)的平面圖形可以從快捷工具欄中的工具箱中選擇數(shù)學圖形,拖動到白板中顯示,并把看到的相同的形狀合并。
4.討論、交流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
引思:誰能像白板中的孩子一樣,從前面、右面、上面觀察投票箱?你應該站在什么位置上?
學生模擬站位,適當引導。
提問: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怎么站位?觀察的視線要注意什么?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嗎?
師生小結:觀察物體時,無論是從前面、右面或上面觀察,觀察者的視線都要正對、平視物體(或立體圖形),會想象和畫出它們的形狀。
設計意圖:學生在猜想中產生疑惑,在觀察中形成感受,并通過交流討論、動畫演示,在摸、認、說等活動中形成直觀表象,明確觀察物體的一般方法,會畫會說,逐步實現(xiàn)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跨越。
這個環(huán)節(jié)重視學生的操作體驗,巧妙設計了讓學生摸得著、看得見、想得到的數(shù)學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在自主探究和操作試誤中總結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的方法,明白看到的面的形狀;并通過不同角度的觀察,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力,空間觀念得到培養(yǎng);通過這樣的白板功能的輔助,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想象的空間,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交互式環(huán)境下,通過白板的直觀演示和互動操作,引導學生有目的、有序、有重點地參與活動過程,使學生學會分析和比較,豐富直觀表象,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白板技術輔助“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能夠優(yōu)化教學活動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一、優(yōu)化導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年齡偏小,對學習的新內容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是通過形象、色彩、聲音和圖像來學習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白板相關的功能來輔助教學,優(yōu)化導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引導,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通過精心、合理的導入設計和靈活應用,會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一節(jié)數(shù)學課開了好頭。
二、促進互動,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相關幾何概念等知識一直都是教學難點,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老師一般都用課件來輔助教學。但是,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時,幻燈片及動畫效果設計等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只能起到演示觀看的作用,靈活性和互動性不高,對于教學難點的解決往往不夠,而運用白板的拖、切、拼、拉、轉換、旋轉等功能,可以把抽象的幾何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教學活動變成動態(tài)、雙向的交流,整個過程中,教師講得少并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多并積極參與互動,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交互式環(huán)境下的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熟悉掌握白板技術,精心選擇教材,做好兩者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擴大信息容量,親歷學習過程,主動思考,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數(shù)學素養(yǎng),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修訂版).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