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黑格爾說:“詩所特有的因素是創(chuàng)造的想象?!辈粌H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象,詩歌閱讀和鑒賞也同樣需要想象。因為詩人在理性化想象中,提煉典型意象,形諸凝練含蓄、跳躍的言語形式,使詩歌留下了很多藝術(shù)空白,產(chǎn)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白居易詩歌看似語言淺顯平易,意到筆隨,然而實在是精心錘煉的結(jié)果。趙翼《甌北詩話》卷四說:“且其筆,快如剪,銳如昆刀,無不達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實是精純?!彼稳酥鼙卮笠苍?jīng)指出:“香山詩語平易,文體清駛,疑若信手而成者。閑觀遺稿,則竄定甚多?!边@一番千錘百煉返歸自然的過程,就是詩人言語思維的過程,即思維提取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
《賣炭翁》是白居易用新樂府形式寫的敘事詩,作者在題注中說:“苦宮市也”,以一個“苦”字濃縮了詩歌的核心內(nèi)容,凝聚了作者思維之“意”。文章主要描寫了賣炭翁深山燒炭、雪中運炭、集市失炭,這三個片段構(gòu)成三種不同的情境,似斷實連,似分實合,以典型細節(jié)描寫,塑造典型形象,以少總多,反映百姓之苦,批判宮市制度,表達民本情懷。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緊緊抓住“苦”這個思想感情和言語思維的凝結(jié)點,通過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想象,填補、充盈詩歌的藝術(shù)空白,豐富、升華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還原作者言語思維的內(nèi)容和過程,感悟作者反映的社會病苦,感受文本運用典型細節(jié)塑造典型形象的思維規(guī)律,從而在想象中發(fā)展言語思維。
本文教學在學生疏通詞句疑難的基礎(chǔ)上,主要設(shè)計了以下四個想象的環(huán)節(jié):
一、想象勞作場景,感受燒炭的辛苦
活動要求:讀燒炭部分,結(jié)合鏈接材料(一),想象老翁伐薪和燒炭的場景(任選其一),感受其勞作之苦。
1.鏈接材料(一)。
燒炭的流程:①筑一個土窯;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圍鋪上雜草,隔絕空氣點燃;③燒到一定程度后封閉炭窯,只留一個排氣孔;④干柴要連續(xù)燒四晝夜,濕柴要連續(xù)燒七晝夜;⑤為了保持穩(wěn)定的火溫,還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一大堆柴只能燒制成一點點木炭;⑥一車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
2.學生想象。
3.選擇“伐薪”或“燒炭”一個場景交流。
①伐薪之苦。如:終南山山深林密,人跡罕至。賣炭老人彎著腰,馱著背,掄起斧頭一斧一斧地砍樹,他那蒼白的頭發(fā)在綠樹叢中一顫一顫的,樹林之間傳來“呼哧、呼哧”的喘氣聲,“喀嚓、咔嚓”的砍柴聲。好不容易砍了一捆柴,老人直一直酸痛的腰臂,長長嘆了一口氣,又將砍好的柴一截一截地劈好,再一捆一捆地捆起來,最后一擔一擔地挑到土窯口。
②燒炭之苦。如:為了燒炭,老人筑了一個土窯,不分晝夜地燒炭,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干柴要連續(xù)燒四晝夜,濕柴要連續(xù)燒七晝夜。一大堆柴也只能燒制成一點點木炭。他蓬頭垢面,兩鬢蒼蒼,手面皸裂,手指漆黑。穿著單薄的他,渾身瑟縮,可心里卻想著:老天,再冷一些吧,這樣我的炭可以賣出好價錢,才能穿暖衣服,填飽肚子啊。
詩人把所有思想情感都傾注在形象之中,精心選擇細節(jié)來充分表現(xiàn)形象。學生依據(jù)詩歌對賣炭翁的描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了老人伐薪燒炭的過程和情景,想象出了“山深林密,人跡罕至”的偏僻環(huán)境;想象出了老翁“蓬頭垢面,兩鬢蒼蒼,手面皸裂,手指漆黑”的蒼老邋遢的外貌;想象出了“彎著腰,馱著背,掄起斧頭”的忙碌和艱辛;體會到了矛盾苦悶的心理等,這也就感受到了賣炭翁終日在煙熏火燎中,體力不支,忍饑挨餓的凄苦形象。
二、想象行路過程,體會運炭的痛苦
1.活動要求:讀運炭部分,多角度聯(lián)想想象,如添加環(huán)境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想象老人的行路過程,具體體會老人運炭的痛苦。
2.學生展開多角度想象。
3.學生交流。
①環(huán)境描寫。如:
●老人一大早就出發(fā)了,鵝毛大雪紛紛飄揚。凜冽的北風使勁刮著,老人的臉像刀割一樣痛。
●厚厚的積雪壓彎了滿山的樹枝,覆蓋著山間小路。一大早,老人就駕著沉重的炭車出發(fā)了。車輪碾壓著寒冷的路面,發(fā)出嘎喳嘎喳的聲音。
②外貌描寫。如:
●老人渾身瑟縮著,仿佛凍僵了的病羊,松木一樣的手也凍得麻木了。
●老人眉毛胡須沾滿雪花,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一陣一陣地噴出灰白的煙霧。
③動作和心理描寫。如:
●老牛步步艱難,車輪壓過厚厚的積雪,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車轍印。有時,輪子一不小心陷進坑坑洼洼的雪地里,老人坐不住了,趕緊下車,幫老牛一起推車,沉重的炭車在冰天雪地里高一腳低一腳地吱吱響著。
●老人的雙腿一會兒就被雪水弄濕了,冰涼的雪水滲進骨頭,一陣寒風吹來,老人瑟瑟發(fā)抖,可是,想到即將可以換來的白花花的銀子,他咬咬牙,擰緊眉頭,更加用力地推車。
●路途遙遠,好不容易到了市南門外,已經(jīng)是中午時分了,天氣太冷,集市都還沒有開放,可憐的老人已經(jīng)饑腸轆轆、疲憊不堪了,精疲力盡的他累得癱倒在泥地上。那頭老牛也體力不支,趴下了。
雪地運炭的片段,原文只“夜來城外一尺雪”等二十八個字,就概括了老人一路的艱難和痛苦。學生在想象之中,充分展開了豐富的畫面,理解了“曉”所表達的出發(fā)之早期待之切,深深感受到了雪驟冰硬天寒的惡劣環(huán)境,感悟了“碾”所暗示的雪厚炭重的行途艱苦,體會了“牛困人饑”的心理痛苦。這樣學生對賣炭翁痛苦的生活遭遇,也就有了更加具體、更加豐滿的感受。
三、想象人物對話,理解失炭的悲苦
1.活動要求:認真品讀宮使搶炭的相關(guān)句子,圈出關(guān)鍵動詞,根據(jù)情境想象兩組人物對話,注意在人物語言前面添加修飾語,描述搶炭過程中宮使和賣炭翁的不同表現(xiàn)。
2.學生合作想象。
3.學生合作交流。如:
黃衣使者:(頭一抬,斜眼瞟了一下老人的炭車,慢慢抽出一卷文書,趾高氣昂地)“喂!老頭!我等奉皇上旨意,交換你這一車炭!”
白衣使者:(揮動手中的鞭子,惡狠狠地抽打在老牛背上吼道)“立刻跟我走!”
老人:(如同遭受晴天霹靂,聲嘶力竭地呼喊)“萬萬使不得,萬萬使不得啊……你們上次已經(jīng)搶走了我一車炭啊……”
黃衣使者:(將半匹紅紗一丈綾扔過來,掛在牛頭上。怒喝)“還想活命就滾遠一點!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白衣使者:(鞭打吆喝著牛車,掉頭轉(zhuǎn)向?qū)m廷的方向)“哧!駕!老東西,別不識抬舉了!”
老人:(無力爭奪,悲憤欲絕,哽咽地)“一千多斤的炭?。∥?、我……?。√炖砗卧??天理何在啊!……”
《賣炭翁》血淚控訴般的文字,蘊含在生動的描述和鮮明的對比之中。學生在想象對話活動中,想象到當時宮使“頭一抬,斜眼瞟了一下老人的炭車,慢慢抽出一卷文書”“扔下半匹紅紗一丈綾掛在牛頭”的動作和神態(tài),“趾高氣昂”“惡狠狠”的語氣,老人“天理何在”的絕望呼喊。從學生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他們從詩中“把、稱、回、叱、牽、驅(qū)”等動詞,感受到了宮使的兇神惡煞,霸道兇殘;由“使不得”三個字,體會到了老人的無奈,悲憤,絕望!
4.學生畫出關(guān)鍵詞語,比較賣炭翁和宮使的外貌、動作等方面的不同。如:
外貌——宮使:黃 白(華貴整潔的顏色 生活優(yōu)越) 賣炭翁:灰 黑(灰暗的顏色 貧窮蒼老生活艱辛)
動作——宮使:翩翩(輕快自得 高高在上飛揚跋扈) 賣炭翁:泥中歇(疲憊不堪)
動作——宮使:把 稱 叱牽 驅(qū)(得意洋洋 輕慢無理 仗勢欺人) 賣炭翁:碾冰轍(沉重無比)
價錢與重量——炭的重量:一車炭 千余斤(炭多、炭重約1300文) 炭的價錢:半匹紅紗一丈綾(錢少約300文)
理解了作者運用對比的用意之后,再因道悟文,引領(lǐng)學生回味總結(jié)詩人如何寫出老翁之悲苦,抓住形象的諸多對比點,進一步總結(jié)概括,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平易語言背后蘊含的深意,感悟?qū)Ρ鹊难哉Z形式,建構(gòu)對比言語思維圖式,發(fā)展言語思維。
四、想象詩人獨白,體會社會的病苦
活動要求:請結(jié)合鏈接材料,聯(lián)系整首詩,想象并口頭說一說作者作為左拾遺(國家諫官),賣炭翁遭遇的目擊者,此刻他會想對當朝皇上說些什么呢?請寫出作者的心理獨白,努力做到反映社會病苦,語言得體,打動人心。
1.鏈接材料(二)。
●苦宮市也。(白居易《賣炭翁》)
●嗷嗷萬族中,唯農(nóng)最苦辛。(白居易《夏旱》)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買花》)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觀刈麥》)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聞。(白居易《寄唐生》)
2.學生交流。如:
圣上!微臣今日在市南門外遇到一位可憐的賣炭老人,他兩鬢蒼蒼,十指烏黑,饑寒交迫,在終南山伐薪燒炭。好不容易積攢了滿滿一車的炭,卻被兩位宮使借皇上您的旨意,用半匹紅紗一丈綾,強行買去?,F(xiàn)在天寒地凍,老人兩手空空,饑腸轆轆,家徒四壁,他該怎樣艱難度日??!宮市制度讓一些官吏,假借您的旨意,強買強賣,天下已經(jīng)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啊!富人“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窮人四海無閑田,猶自憂饑寒?。∈ド?,微臣斗膽懇請您微服私訪,體察一下這天下百姓的疾苦吧!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結(jié)合鏈接材料,知人論世,發(fā)揮想象,模擬詩人與皇上說話,這樣一種交際語境制約了言語表達,要求思維尋找合乎語境的詞語,生成言語形式,完成言語交際。學生的想象與表達,符合一個士大夫?qū)实鄣脑捳Z身份。事實嚴重,言語懇切,具有打動皇上的力量,折射的是他們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所謂“一葉落而知秋”“窺一斑而識全豹”,學生由詩人有限的文字想到老翁的形象,想到作者諫官的身份,進而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面貌,想到他為什么寫賣炭翁的遭遇,深入到了作者寫《賣炭翁》的言語動機:以詩諫言,“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學生感受到了賣炭翁形象的典型意義。可見,感悟詩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致”,離不開想象;而這種交際語境中的想象與表達,本身也是運用語言、發(fā)展言語思維的過程。
本文教學中,學生的想象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過程,更是一種學習技能。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品析語言,還原詩歌形象,還原言語思維內(nèi)容,讀出了人物形象,讀出了詩歌意境,讀出了社會病苦,讀出了寫作意圖。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一切其他藝術(shù),像活的現(xiàn)實一樣,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覺,詩則作用于想象?!盵1]我們引導學生理解和鑒賞詩歌,必須經(jīng)由語言文字,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反復品析詩歌意象,還原詩人思維的內(nèi)容和過程,由此習得言語思維方法,積累言語思維圖式,發(fā)展言語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