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的考核評價既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又是促進課程教學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隨著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模式正逐漸成為制約高校思政課實效性提升的瓶頸。該文圍繞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考核評價模式展開,從其局限性、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以及創(chuàng)新的具體途徑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
[關(guān)鍵詞] 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考核評價模式;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 馬藝銘(1989—),女(回族),山東濟南人,法學碩士,大連航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公共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3-0355-02? ? [收稿日期] 2020-01-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ān)鍵課程??己嗽u價作為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中同樣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關(guān)系到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思想道德法律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實際效果。就目前而言,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正逐漸成為制約高校思政課實效性提升的瓶頸,因此,對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予以創(chuàng)新正當其時。
一、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考核評價模式的局限性
(一)考核評價目標異化
高校思政課的考核評價目標既包括知識目標,又包括價值目標,即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既需考查其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思考和掌握能力,又需考查其分析、解決相關(guān)問題的能力以及外化行為的表現(xiàn),以達到“知行合一”的理想教學效果。當前大多數(shù)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目標的實現(xiàn)僅僅停留在前者的層面,因知行失衡而出現(xiàn)的考核評價目標異化現(xiàn)象因此無法避免。
(二)考核評價主體單一
考核評價主體作為考評內(nèi)容、考評指標和考評結(jié)果的決定者,在考核評價的過程中自然起著主導性作用。而在高校思政課的考核評價過程中,考核評價的角色往往僅由思政課任課教師承擔,并無輔導員、班導師等人員的參與。單一的考核評價主體所體現(xiàn)的是思政課任課教師單方面的意志,加之其受到個人時間、精力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難免會對考核評價對象形成有失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
(三)考核評價內(nèi)容片面
高校思政課課程內(nèi)容豐富且理論性較強,涉及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其考核評價內(nèi)容卻常常只圍繞教材展開,呈現(xiàn)出了考評內(nèi)容書本化的趨勢。無論是試卷測評還是論文提交,片面的考評內(nèi)容完全忽視了高校思政課特殊的時空延展性,大學生突擊復習、死記硬背、復制粘貼甚至是“槍手”代寫的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最終導致高校思政課總體教學水平的弱化。
(四)考核評價方式陳舊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高校思政課的考核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試卷測評(根據(jù)各高校實際要求劃分為開卷、閉卷兩種情形)和論文提交。兩種終結(jié)性考核評價方式均以書面考核為主,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引導并促進了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但因為這種考核評價方式過于因循守舊,不適應現(xiàn)如今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學習形式的多樣性,導致出現(xiàn)了如下弊端。
(五)考核評價結(jié)果失真
從原則上講,考核評價結(jié)果除了具有評價功能之外更應該具有診斷、激勵、導向等教學功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思政課的考核評價結(jié)果卻成為了僅對學生書本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的外在體現(xiàn)?!耙豢级ńK局”的考核評價方式使得部分日常表現(xiàn)平平的大學生憑借考前“走捷徑”,在終結(jié)性的考核評價過程中占盡優(yōu)勢,進而不免出現(xiàn)考核評價結(jié)果與其自身品行發(fā)生錯位的情形,“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現(xiàn)象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二、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的必要性
基于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考核評價模式自身存在的種種局限性,對其予以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這是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guān)文件精神的需要。2015年9月,教育部修訂并印發(fā)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其中明確提出“改革考試評價方式,建立健全科學全面準確的考試考核評價體系”[1]。對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創(chuàng)新無疑滿足了對該文件貫徹和落實的要求;其次,這是推進高校思政課綜合改革的需要。考核評價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屬于“收尾”環(huán)節(jié),卻能夠?qū)φw教學過程起到指導、反饋等作用,它的創(chuàng)新必定會帶動高校思政課在考核評價目標、考核評價主體、考核評價內(nèi)容、考核評價方式以及考核評價結(jié)果多個層面的優(yōu)化和改變,進而推進高校思政課的綜合改革[2];再次,這是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需要。與以往不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當今社會在注重其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的具體途徑
(一)樹立多元化考核評價理念
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的創(chuàng)新首先離不開高校及其思政課任課教師在考核評價理念層面的轉(zhuǎn)變。一方面,各高校應當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構(gòu)建以大學生成長成才內(nèi)在需求為根本著力點的考核評價機制,同時結(jié)合自身辦學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評價標準,努力探索真正符合當代大學生實際需要的考核評價模式;另一方面,思政課任課教師須摒棄以往“一卷定高低”的落后考評理念,在遵循高校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和大學生學習特點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考核評價的開放性、實踐性,實現(xiàn)思政課考核評價同其學習、生活的相互貫通,進而在促進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思政課成為一門令其終生受益的課程。
(二)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主體
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考核評價的直接承擔者、實施者和責任者,其考核評價主導性的地位自然毋庸置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動輒面對數(shù)百名學生,加之各種主客觀限制條件的存在,的確難以對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都熟悉了解。因此,若要對大學生進行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就應當實現(xiàn)考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以思政課任課教師為主,輔導員和其他學生為輔。
(三)構(gòu)建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總體說來,我國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的考核評價模式比較單一,無法滿足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發(fā)展要求,故需對其加以調(diào)整,構(gòu)建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首先,思政課教師應當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所謂過程性評價,即“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的各類信息加以即時、動態(tài)的解釋,以揭示、判斷和生成教學價值的活動”[3],它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家斯克利芬于1967年第一次提出,后經(jīng)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運用至教育評價實踐中”[4]。眾所周知,思政課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是長期且潛移默化的,故相關(guān)的考核評價也需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的日常出勤、課堂表現(xiàn)、任務完成等情況均可被納入過程性評價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終結(jié)性評價過程中“暈輪效應”“首因效應”帶來的尷尬。其次,思政課教師應當努力做到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并重。高校思政課是一門學科,固然具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和理論屬性,故理論考核是傳統(tǒng)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推進考核評價模式創(chuàng)新的今天依然不容忽視。然而,高校思政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綜合性人才,更要考核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5]。
總之,高校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的創(chuàng)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因“勢”而行,因“?!倍悾颉罢n”而設,因“生”而定才能把思政課辦成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優(yōu)質(zhì)課程。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
23_210168.html
[2]王娜.高職思政課考核評價方式改革探索[J].美麗中國,2018(11):36.
[3]張曙光.過程性評價的哲學詮釋[J].齊魯學刊,2012(4):69-73.
[4]張春梅.基于過程性評價的思政課考核模式改革——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文教資料,2015(29):138-139.
[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801/c40531-3126849
6.html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Evalu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Yi-m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Education,Dalian Institute of Shipping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52,China)
Abstract:Course evaluation is not only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teaching.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from three aspects:its limitations,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and the specific ways of innov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