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媚
摘要: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為如何提升學生寫作水平而苦惱。為提升寫作教學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積極探索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強調人文統(tǒng)一”“引導學生多渠道積累寫作素材…‘教會學生組織文章架構,圍繞中心寫作”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寫作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了讓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從三年級開始,語文課程便安排了寫作教學內容。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一線教師為了攻克作文教學這一難關,不懈地探索、研究有關的教學方法,以求克服學生對寫作的畏難心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效落實和達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教學目標。然而,語文寫作教學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寫作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筆者先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做簡要的概括,再針對性地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教學模式固化
在實際教學中,同年級的寫作教學內容是相同的,因此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共享教學資源。教師為了減輕教學重擔、節(jié)省備課時間,通常直接套用共享的教學資源,導致教師缺乏深層次的寫作教學思考和個人教學風格。換句話說,同科組的教師雖然教同年級的不同班級,但使用的可能都是同一個寫作教學課件;雖然不同的班級由不同的教師授課,授課的內容、方式、流程、風格卻大同小異。這就導致寫作教學模式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性,從而致使寫作教學毫無生趣,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2.一味地強調模仿,忽略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材的例子皆為經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經典的句子,通常會引導學生將其摘抄下來,然后多讀、多背、多模仿。練習寫作從模仿開始,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只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模仿,不注重個人獨特的感受。這就導致學生寫作的內容相似,比如寫花,就寫與“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相類似的句式;寫水,就寫與“……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相類似的句式。過分地強調模仿,會導致學生寫作時條件反射地生搬硬套,缺乏自己的思考,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獨特的感受融人文字中,導致寫出來的作文毫無血肉之感。句式、修辭可以模仿,但感情、感受是獨一無二的,又怎能模仿?
(二)學生方面
學生缺少積累,缺乏寫作欲望。艾里斯關于人的行為的ABC理論(A指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B指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指出,人的情緒反應是由信念直接決定的,可是許多人只注意A與C的關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也就是說,教師只關注學生害怕寫作這一結果,卻沒有深究學生害怕寫作的原因。寫作并非洪水猛獸,學生為什么如此畏懼?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材料積累、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的學生,沒有主動“吐納”的欲望,為完成硬性規(guī)定的任務,只能硬著頭皮亂寫一通了。
二、提高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強調人文統(tǒng)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為此,教師需要精心備課,切忌貪圖安逸,采用“拿來課件”的方式上課。筆者認為,教師可根據(jù)不同的寫作主題、學生實際等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讓學生產生“寫”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寫作狀態(tài)。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的心愛之物”,這個“物”既可以是植物、動物,也可以是靜物(如玩具)。教師據(jù)此可以創(chuàng)設實物情境,先將自己的心愛之物帶到課堂,向學生介紹。首先簡單介紹它的由來、外形;其次有感情地重點介紹“我”與它之間發(fā)生的故事。介紹完之后,教師趁機提問學生:“大家是否也像老師這樣,有著自己的心愛之物呢?它與你有著什么樣的故事?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這樣,有了教師真情訴說的感染,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能積極地與同伴互相討論,這就為后續(xù)的寫作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時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名人名篇的句式、修辭等,但要引導學生寫真事、抒真情.讓學生明白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是一篇文章的最珍貴之處,從而避免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辭藻堆砌而毫無真情實感可言的情況,促使學生做到人文統(tǒng)一。
(二)引導學生多渠道積累寫作素材
1.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想要喝到甘甜的水,必須要尋到源頭。寫作也是一樣,想要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要有豐富的素材積累。什么是寫作的源頭呢?葉圣陶先生在《怎樣寫作》一書中說道:“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走在這條路上,再加寫作的法度、技術等等,就能完成作文這件事了。”從這可知,生活是寫作的源頭,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獲取第一手寫作素材。
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師可根據(jù)實際與需要開展多樣的活動。如組織秋游、春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的變化;組織拔河比賽,讓學生切身感受團結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參觀相關企業(yè),開闊學生的眼界;開展“農活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等等。
通過細心觀察、用心體驗生活,學生便有了真切的體會,從中生發(fā)出豐富的情感,通過不斷積累,不但產生傾吐的欲望,而且寫出的作品起碼能做到言之有物、有情。
2.引導學生開展閱讀
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徑。為此,教師要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閱讀活動。如固定一節(jié)課用來開展“閱讀分享會”,為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收獲的機會,并且設立“最佳閱讀分享者”“讀書筆記小能手”“我是小書迷”等榮譽稱號,每月評選一次,以此保證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樣既能讓學生從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又能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課外閱讀量的要求。
(三)教會學生組織文章架構,圍繞中心寫作
有寫作興趣和豐富的寫作素材,就能寫出優(yōu)秀作品嗎?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說道:“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這說明,寫作是需要事先組織的,不能寫到哪算哪。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的作文存在詳略不當、重點不突出的問題。這是學生下筆之前沒有組織文章架構,沒有裁剪材料所致。
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會學生寫作的方法,寫作要經歷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養(yǎng)成先組織好文章的架構,再進行具體的寫作活動的意識與習慣。這樣有助于學生從繁雜的材料中挑選出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做到詳略有別、敘述有序、中心突出。
三、結語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開展廣泛的閱讀,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并寫出真情實感的作品,仍有待廣大一線教師地探索與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與嘗試,以爭取有效解決學生畏懼寫作、寫作質量不高這一難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詹鏌.劉勰與《文心雕龍》[H].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