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p>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說明”部分也明確指出,制定《指南》的目的之一是“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結合《指南》精神,科學指導家長,使其對幼兒的發(fā)展持合理的期望。家園雙方攜手,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家園工作要科學、創(chuàng)新、有效,并且要實現常態(tài)化,形成長效發(fā)展機制。全面做好家長工作,對幼兒園的內涵發(fā)展、幼兒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1.健全機構
我園成立園所家委會、課委會、膳委會、安委會,共同制定各崗位職責,做好配合工作。家委會負責協(xié)調管理園級膳委、安委、課委會的各項工作,積極參與幼兒園重大活動策劃,并且協(xié)助幼兒園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理念。課委會在保教處的帶領下,參與園所課程的開發(fā),挖掘家長團體中的優(yōu)質資源。膳委會和后勤處對幼兒飲食進行研發(fā)、監(jiān)管,定時品餐,對幼兒的飲食提出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安委會在園所安保處的統(tǒng)籌安排下,配合園所強化人防、物防、技防,定時檢查、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對園所安全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
2.集中培訓
全面提升家長科學育兒理念,針對性的培訓至關重要。我園每學期至少進行兩次家長培訓,或提前外聘專家,或園所專業(yè)人員精心備課,家長們受益匪淺。我園先后聘請了晉中市高等專科學校趙介平教授、劉晉愛副教授;新學道郝少林校長、晉中市婦幼保健院的專家等來園為家長進行培訓,如《朗讀的魅力》《3—6歲兒童心理營養(yǎng)》《父母天天向上》《兒童膳食營養(yǎng)》《兒童行為能力分析》等講座,全方位提高家長素質,使家長與幼兒園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
3.科學指導
如何給家長進行指導,七幼團隊經過不斷研究探索,依據《指南》,結合我園的辦園理念與特色活動,編寫了“成長的足跡”家園聯(lián)系冊。
手冊包括每月成長小目標、習慣養(yǎng)成和學習品質培養(yǎng)等方面,有能力的家長可以根據目標和幼兒共同制定計劃。當然這需要教師具體地指導,并且在班級群內進行分享,家長們之間互相學習教育方式和方法,杜絕家長機械化的訓練和講解。同時手冊內還設有親子游戲、家教小故事、育兒小知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繪本推薦、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生活等版塊。通過指導家長科學育兒,使家園目標更一致;親子共同閱讀、共同游戲,使家庭關系更和睦;積極進行家園互動,使家園溝通更順暢。
1.日常家園溝通(目標性、預見性)
教師根據幼兒每日在園情況或家長的主訴,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和家長溝通,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園所還專門設置了心靈驛站,環(huán)境溫馨、設施齊備,方便教師和家長之間真誠交談。
2.日常應急處理(突發(fā)性、風險性)
教師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幼兒有些狀況在幼兒園沒有及時發(fā)現或未得到有效解決,等離園回到家后,家長給教師打電話詢問。事件帶有突發(fā)性,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不好的后果。這就要求教師應保持情緒穩(wěn)定,先了解情況,然后和家長耐心溝通。如果在電話里得不到妥善解決,可以約家長來園面談。如果事情比較緊急或嚴重,教師在了解清楚情況以后,可以親自上門說明進行解決,絕不可以敷衍、推卸,切忌因處理不當將小事擴大。如班上教師解決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尋求年級主任和年級領導的幫助。
3.計劃性溝通(針對性、廣泛性)
一對一或一對全體的家長工作在日常和開學前后進行。教師要每月主動發(fā)起溝通,有計劃、有目標,并且照顧到每位家長和幼兒,開展不同形式的家長交流活動。
片區(qū)家長交流:教師可以根據班內幼兒家庭所在位置分為若干片區(qū),和片區(qū)家長集中交流,時間地點比較有靈活性,可以在小區(qū)公園,也可以在班級進行。片區(qū)交流可以增進片區(qū)家長之間的認識了解,家長之間可以互相幫助,無形中營造了良好的班級氛圍。
互補型交流:幼兒的發(fā)展情況、性格愛好,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把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發(fā)展程度的幼兒家長約在一起交流,家長之間互相分享經驗、取長補短,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
同類型交流:把幼兒性格特質、發(fā)展水平相近的家長約在一起,家長之間會有不少共同話題。除了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外,教師要提前備足課,做好相應指導,也可以請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家長現身說法,進行互助。
教師跟蹤反饋:每班都有特殊幼兒和家庭,教師和家長共同制定措施之后,要及時跟進,根據情況調整方案。必要時上門家訪進行深入了解,和家長面對面商討幫助幼兒的措施和辦法,家長也更容易接受。家訪,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大愛。
4.家長沙龍
班級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家長需求設定不同的主題,不定時舉行家長沙龍活動。人數一次在十幾人左右,活動流程大致為游戲體驗、主題分享、討論交流、促進提升、總結延伸等板塊。沙龍以家長為主體,暢談在育兒過程中的經驗得失,家長之間互相教育、互相促進,形成了育兒學習共同體,這樣的活動形式更加活潑、氛圍更加和諧。教師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用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對家長進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提升。家長沙龍改變了以往教師為主、家長被動接受的形式,家長們互相交流分享,極大地提升了育兒理念。活動后教師及時與家長溝通,根據家長的反饋調整相應的主題。
全方位、立體式溝通,不僅可以增進家園了解,化解日常小矛盾,更為家長相互學習搭建了平臺,促使家長更積極地支持和配合園所工作。家園工作需要教師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用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澆灌這片沃土,為幼兒的成長創(chuàng)造優(yōu)質環(huán)境。
家長渴望走進幼兒園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讓家長深入幼兒園,共同參與幼兒的成長。
1.共享節(jié)日文化
在“紅紅火火中國節(jié)”迎新活動中,我們邀請家長參與節(jié)目的排練表演,和師幼共同主持節(jié)目,和幼兒一起舞龍舞獅,共度佳節(jié)、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文化。
“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更少不了家長們的身影,他們和幼兒一起制作各種美食,在園所共度節(jié)日,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2.自主參與體驗
每學期園所向家長開放,通過“開放日”“開放周”“開放月”逐步深入,使家長由原來的參觀逐漸變成親身體驗。園所設置了家長自主體驗項目,如保育生活、職業(yè)角色、快樂游戲等。來自不同工作崗位的家長朋友,有的帶著消防用具走進幼兒園,有的給幼兒講解保護牙齒的重要性,有的帶幼兒去戶外認識花草樹木,有的和幼兒彈琴唱歌、開心游戲。家長們參與了解,教師也一絲不茍,消毒、拖地、擦桌子,幫幼兒洗毛巾、扎頭發(fā)……
這樣的開放活動整合了優(yōu)質家長資源,豐富了園所課程,同時也使家長感受到了老師的辛勞,有效拉近了家園距離,促進了家園合作。
3.合力保駕護航
119消防演練時,園所邀請消防員爸爸來到幼兒園,給幼兒演示滅火器的使用,并指導教師進行實際操作。
“防拐騙演練”時,請家長朋友共同參與,扮演成“壞叔叔”“壞阿姨”,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在不同地點活動的幼兒進行“引誘”。通過實際演練,幼兒明白了“壞人”騙人的方法有很多,不能相信陌生人的話,更不能和陌生人走,也讓家長知道了監(jiān)護人的責任有多么重要。
家長自愿報名成立了“平安護學崗”,每天都有幾名家長在門口執(zhí)勤站崗,共同為幼兒的平安保駕護航。
家園共育是理念,更是行動。幼兒園的發(fā)展離不開每位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在參與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園所是家長的指導者、服務者,家長是園所的支持者、助推者,二者的力量缺一不可。家園通過攜手實現雙贏,共同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快樂、精彩綻放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