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琳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我們更多地會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如何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任重道遠。而積極主動的表達和充滿熱情的探索,通過鍛煉思維能力和培養(yǎng)審美情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和影響給學生,會是一種持久的有效的培養(yǎng)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語言表達;思維;審美;文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語文這一學科關注的不是學生最后獲得了多少分,而是學生在這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具備了哪些素養(yǎng),抑或學會了如何進行得體的口語表達,抑或是喜歡上了通過書寫文章來表達情感,抑或是了解了更多的文人和文學。這是實實在在的收獲,也是為師者的努力目標,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去落實。
我們都知道,語文這一學科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學科,它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作為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也就意味著我們要更多地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學生的全面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筆者以自己實際教學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為例,談談自己在課堂中如何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期各位長者指教。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我們都知道,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四個方面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語言能力是基礎,人文修養(yǎng)為語言能力提供必備的力量支撐。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每屆開學之初,我都會跟我的學生說這樣一句話:在我的課堂上,你想表達什么就一定要大方舉手表達,三年后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自己。我的每一節(jié)課確也真的是這樣,在我的鼓勵下,大膽舉手的同學很多,聽他們在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真的是一種幸福。他們在表達的同時,也是在思考,更是在建構,建構一種思維邏輯,所以每當他們說得沒有邏輯或者詞不達意的時候,我會先找學生更正補充,然后再去給他評價。比如,我們語文課堂的前五分鐘會設計課前演講,內容多數(shù)是跟所學單元相近的主題,形式多樣,可以是評書,也可以是相聲,還可以夾雜自己的畫作輔助講解等等,總之用一切自己擅長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們的演講進行一學期下來,他們就會有層次地表達了,也愿意表達了,更會表達了。尤其點評別人的課前演講的同學更是這樣,他懂得了點評順序和內容。比如剛開始點評的同學可能會語無倫次,后面的同學就會先從形式到內容兩方面點評優(yōu)缺點,然后陳述如果是自己這部分應該怎樣拿捏,表達得有理有據。
課堂上,我不會盲目否定任何一個學生,他們的回答往往會是我教學過程中意想不到的一朵奇葩,所以課上舉手發(fā)言的學生很多,個個都很有思想。慢慢地,我試著讓他們寫影評,由最初的只言片語到最后的滔滔不絕,看著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心里甚是歡喜。在他們的自由表達中,我漸漸地聽出了邏輯,聽出了深刻,聽出了美,一種由自由和思維構建起的文學美。
二、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初中階段是學生培養(yǎng)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對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能力當數(shù)尤為重要的一種。很多人都說理解能力由先天決定,我不這么認為。筆者通過觀察日常教學發(fā)現(xiàn),學生的理解能力和他的見識和閱讀量有關,更是自己思維狀況的一種反映。在我們學?!耙匀藶楸?,自主發(fā)展”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們會更多地注意到學生個人的發(fā)展,尤其是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教師上課往往會運用思維導圖將自己要講述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慢慢滲透給學生,讓他們也把自己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思維導圖。比如,一篇《桃花源記》,學生會以游者的行蹤為主線、記敘的順序、桃花源和寫作手法等作為主線來畫。大家在互賞導圖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思維還可以這樣打開。除此之外,在我課上,我還會更多地關注到學生們的表達思維,比如,對于一篇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情節(jié)或者主題的理解,如果讓學生們表達,形式上,他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可以是相聲、表演、演講或者繪畫等。比如《皇帝的新裝》這篇寓言,學生們選擇用相聲的形式評價人物,用表演的形式創(chuàng)新再現(xiàn)情節(jié),用演講和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對主題的理解??傊?,學生們在展現(xiàn)的時候真是百花齊放。內容上,有的側重寫法,有的側重表達方式,還有的側重語言。同學們由淺入深繪聲繪色的表達,在分享切磋中慢慢成長著。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
對于初中生而言,審美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節(jié)或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些無不在提醒著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情趣。
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的課堂有的時候就完全變了模樣,完全是這些小主人們的自由馳騁的空間了。我們每閱讀完一本名著都會給大家分享的時間,大家從這本書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情節(jié)或者人物,做好課件,在前面落落大方地談著自己的想法。我聽到了《朝花夕拾》中對魯迅不同尋常的評價,聽到了他們心中《駱駝祥子》中祥子應該有的樣子,還聽到了他們在談起《昆蟲記》時對于昆蟲的癡迷。再比如,我們在誦讀古代詩歌的時候,充分地放手,采用組內匯報講解的形式,一個班級分成8組,每一組都有自己呈現(xiàn)的不同方式。比如《天凈沙 秋思》這首元曲,其中一組學生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在賞析景色,一部分在用有感情朗讀的形式再現(xiàn)抒情的表達。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很多,通過借助手中的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他們明白了為什么這個時候作者要通過這種白描的方式來寫景抒情,進而理解這首曲的內容和藝術特色,最后再去模仿創(chuàng)造。這樣自己再去模仿創(chuàng)造的時候也能有自己個性的體現(xiàn),讓思維從此不再沉默。因此,主動探究和個性再創(chuàng)作,是提升自己審美能力也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關鍵。
四、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記得當時我上初中的時候,最喜歡聽語文老師講的就是有關作者或者課文的文化背景,甚至比課文聽得還要仔細?,F(xiàn)在的學生也是一樣,每當我講到相關背景和作者資料的時候,他們全部聚精會神。但是我單純自己去講,就比較單調枯燥。所以每當涉及到這個部分,我會提前給他們布置一個自己回去查找資料的作業(yè),第二天回來分享,通過自己查找典籍資料,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查找的資料很全面也很富有代表性,他們會去專業(yè)網站上參考相關論文,會在古代典籍上追根溯源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收獲的不僅是終身受益的查找資料的途徑,更懂得了語文這一學科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在講到敬辭與謙辭的時候,有的同學就會問到:為什么謙辭都是以“小”、“鄙”、“敝”、犬”、“愚”等貶義色彩的詞呢?我們通過查閱相關敬辭和謙辭的文獻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中的敬辭和謙辭,大多是通過貶低自己來提高別人的,自古中國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追溯到底就是中國人特有的謙卑情懷。這就是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涉及到的中國文化,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尋找充滿無限魅力的中國文化,教師再加以補充和總結。這樣,大多數(shù)學生都跟著動起來了,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和探索,在這其中,他們了解了更多的中國文化,同時也在慢慢培養(yǎng)著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為進一步傳承打好基礎。因此,筆者認為,文化素養(yǎng),除了熏陶之外,教師應該更多地去引導、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索。
以上是筆者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的一些現(xiàn)象,其實我認為一節(jié)好課并不是教會了學生們多少知識,而是怎樣去滲透或者影響他們,或者是一種發(fā)散思維的構建,或者是一種文化的熏陶。總之,我們要有意識地在實際課堂中去慢慢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滲透一種思維的建構。讓更多的學生敢于舉手發(fā)言、善于表達;讓更多的學生擁有邏輯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喜歡思考和努力解決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喜歡用文字去表達情感;讓更多的學生能浸潤到深邃而精彩的中國文化中去;讓更多的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收獲。
五、結語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它需要時間和積累,只要我們不放棄,堅持用心去做語文,堅信每一個學生在這初中三年中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蛻變。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表達吧,給他們提供更多更廣的思路吧,打開他們想象的思維,慢慢地,讓他們試著去懂得生活、愛上生活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