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國
摘要:該文針對初學書法者線條缺乏質感的問題,結合大書法家的結字,利用圖文對比方式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從筆法、墨色、書寫速度三方面闡釋了提高線條質感的方法。
關鍵詞:提高;線條;質感
中圖分類號:TP391.41
又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041-01
一、引言
對初學者來說臨摹一幅名家書法作品,從字的筆畫、結構、章法來看,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也就是線條缺少質感,導致作品含金量較低。如何提高線條質感,在此淺談個人看法。
線條的質感是指由墨色在紙而上呈現出的肌理、質地效果。人們談論線條時對線條所做的軟、硬、厚、薄以及引申的蒼勁、秀潤、枯澀、勁健等就是線條質感給人所帶來的心理感受,線條的質感是線條的質量、品味、格調的顯現,是書法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用筆的方式、書寫的材料、墨色的濃淡以及書寫的速度都是影響線條質感的重要因素。
二、筆法對線條質感的影響
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立鋒”關健在善于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系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筆上,相信不難掌握?!肮P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而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后,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于紙而,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tài)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征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筆法是書法學習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評判書法水平高下及風格雅俗的重要依據。元代大書家趙孟頫說過:書法以用筆為上”的觀點,幾百年來一直得到普遍承認,初學者入門,接受良好的筆法訓練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順利發(fā)展的前提。建議初學者多中鋒運筆,即筆鋒移動時,保持主鋒在筆畫中心,副毫在筆畫的麗邊和四周,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呈現出立體感。中鋒狀態(tài)下形成的筆畫圓潤保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給人以渾厚含蓄,精華內蘊的藝術感。古人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內”。大書法家顏真卿、中鋒行筆寫出的字圓潤厚實、立體感非常強。
怎樣才能做到中鋒運筆呢?關健是能夠“立鋒”,筆鋒立起,不專門倒向哪一邊,鋒正則四而勢全”,這時無論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所以,凡頓筆后,(不管在起筆或在運行中段)均要盡力將倒下的筆鋒撐立起來,要撐起筆鋒,要領是兩個字—一“回頂”(古人著述中常見的回鋒、挫鋒、蹲鋒、駐鋒等,都是指把筆回頂一下,用勁的輕重深線有別而己),是運筆中最要緊的技術動作,是功力的標志,掌握之后,很多運筆問題都以此迎刃而解。由于運筆順逆用勁的不同,中鋒有裹鋒、鋪毫的細微區(qū)別:
1.裹鋒:運筆時筆管前傾,筆毫被順拖著走,筆鋒自然地向中央收攏,線條中實兩邊略虛,寫楷書的長橫、篆書、連綿草等細勁而圓潤的筆畫常用這個方法。
2.鋪毫:運筆時管是稍后傾的,筆毫被推著前進,因而被整齊地打開,呈萬毫齊力狀態(tài)行進,線條兩邊輪廓線特別有堅實感。魏碑方筆多為這運筆。
3.側鋒:側鋒行筆則線條外露、道勁。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盡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么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彈性物體都有個彈性限度的問題,在一定力的范圍內,彈性物體可迅速恢復原狀,超過限度,彈性破壞難以復原。毛筆性柔,彈性是很有限的,這要求我們:堅持不懈練習,用理論指導實踐,功夫到了自然成功的。
三、墨色對線條的影響
漲墨:宿墨因脫膠,產生筆觸固定的同時,水發(fā)至筆畫邊緣,形成水走墨留的效果,但至筆畫邊緣不礙筆觸,有霧里看花之感。
行筆速度對線條質感的影響,行筆速度快,則線條勁健、爽利。行筆速度慢則線條堅實、沉穩(wěn)。
掌握了影響線條質感的因素,根據學書者的個人愛好喜歡哪種風格就在哪方而下苦功夫,定能寫出高質感的書法作品。
參考文獻:
[1]《書法技法講壇》草書技法《中國書法》《草書學習指南》《書法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