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勝
摘 要:隨著新課改要求的落實,對小學數學的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打開教學上的束縛,擴展學生學習范圍。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對事物以及知識的認知都比較具體,很少抽象思維化,對此,在數學的教學中,就必須要加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主要對農村小學高年級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分析,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得出一些經驗,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高年級;思維能力
一、 前言
思維是比較虛擬化的一種模式,是人對具體事物的一種具體反映。高年級小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具備一定的基礎性,對此老師可以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教學工具,幫助學生形成較高的思維能力,從而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為日后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對小學生來說,只有當他們對一件事感興趣時,他們才能有意識地、主動地行動,學習就是這樣。一方面,在小學階段,很多高年級的小學生覺得自己在數學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這就使得小學數學的高層次教學成了教學的難點;另一方面,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數學學習困難是一門知識相對一致的學科,而一個知識點的省略是對后來的學習有很大影響的車間。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就會導致學生思維與教學內容的脫節(jié),它最終會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問題。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有利于改變這種狀況。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目前,我國小學數學學習存在學習效率下降的趨勢,教師在分析原因時往往會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比如,總是歸結為:上課不專心,不按時完成老師的任務,不愿意在沒有老師和家長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習。但教師沒有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沒有找到自己的原因。很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引導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關系。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三、 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的措施
(一)引導學生思維是教學任務
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僅受學生自身的控制,而且受外界的影響。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思維方式是目前教學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當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問題,在學習數學知識中,可以減少不少數學學習壓力,并且學習數學也越來越輕松。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受教師的思維定識影響。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制定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六年級學習“圓柱體與圓錐體”時,學生掌握圓柱體體積公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圓柱體與圓錐體的異同,以及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這時,學生可以發(fā)現圓柱體與圓錐體的底面都是圓結構構成,這時,在求體積問題時,可以進行轉換思維計算體積,讓學生思考類似的問題來指導他們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面。
(二)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思考
首先,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小學生尤為重要。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從而有效地學習。因此,學校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校園文化需要提倡正確和諧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中可以提升學習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數學知識的學習本就抽象化,學生在學習中相對困難,尤其是幾何問題的學習。而學習環(huán)境在數學的學習中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在學習環(huán)境中受學習氛圍感染,而促進學生更積極的展開數學學習探究。與此同時,學校領導要認識到學習思維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其次,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習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革傳統(tǒng)的知識教學觀,把教學的重點轉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融入課堂學習當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公因數和公倍數”的課程時,教師可以說出一些數字,比如“60”,然后要求學生用一種搶答的方式說出其公因數,通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提高對課堂問題的積極性回答。最后,我們的信息化技術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應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活動。多媒體可以顯示與教學有關的動態(tài)圖片、教學視頻等等,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數學知識,將抽象化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化,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探究興趣。
(三)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教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并學會將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行轉化,提高自主思維能力。而小學生自身的好動性可以讓教師加以利用,在課堂上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的形式,讓小組成員可以互幫互助,促進學生團隊協(xié)作意識。例如,當教授“正比例”時,老師可以把全班分成四組。這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如:“正比例的基本特征和意義是什么?”“你在哪里發(fā)現我們在生活中使用正比例呢?”,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答案,然后總結四組的答案,最后由老師進行評語。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其次,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法是教師通過板書和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枯燥乏味,很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為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多樣化,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并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統(tǒng)計表和柱狀圖”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體育教學,讓學生統(tǒng)計體育課上籃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球類運動的參與人數,然后制作柱狀圖。這種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教學活動,既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高層次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教師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潘建軍.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12):59.
[2]李紅梅.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祖國,2016(18):221.
[3]稅忠.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