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榮
【摘要】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它來源于生活,最終要回到生活中,學有所用。新課標要求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要讓學生真正學會化學,懂得學習化學的意義,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升華學科品質。本文著重講述如何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素養(yǎng)? ?實踐?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2-145-01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期國家對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提升了課堂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讓學生深刻的明白化學的意義,使其在生活中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一、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教材知識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以教材為基礎。學生要想清晰地理解,掌握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必須要在學科基礎知識吃準吃透的基礎上進行。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順利的進行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升華學科境界。要知道,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更多的還要應用于生活中。
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每次化學測驗成績均不理想,對化學的學習興致不高,產(chǎn)生了厭學心理。在厭學情緒的基礎上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教師可針對該類學生的情況制定專項鞏固計劃。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復習鞏固基礎知識,并每天帶領學生回顧當天作業(yè)或試卷,糾正錯題。然后根據(jù)學生的錯誤,布置針對性較強的題目或試題查漏補缺,進行二次鞏固。最后根據(jù)高中化學課標要求的知識進行常規(guī)地多復習鞏固,確保學生在基礎知識里少丟分,甚至不丟分。經(jīng)過長時間積累,學生逐漸掌握了基礎知識,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績得到了提升。一次,有位同學反饋道:“感受到了化學的魅力,既實用又有趣?,F(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應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小事了。”
教師通過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方法,逐步提升了學生的化學思維品質,使其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學習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變化觀念與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基礎知識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學生能否通透教材,升華境界,扎實的基礎知識十分關鍵。因此只有當學生掌握和領會透徹了化學的意義,才能不斷提升化學核心素養(yǎng)。
二、發(fā)揮學科本身特質,立足實踐
化學是一門生活科學,要想真正掌握化學,必須要立足實踐,將其運用于生活中,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的意義。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讓整個學科充滿實用性。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開展生活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在生活中感受化學知識的魅力。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生活場所,因此教師可以將實踐活動安排在家庭中,讓學生在最熟悉的地方發(fā)現(xiàn)化學現(xiàn)象。比如,醋酸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調味品,學名乙酸,在家庭中有十分廣泛的用途。在烹調蔬菜時,適量的醋可以保護蔬菜里的維生素C,有益身體健康;煮雞,魚時,醋可以促進鈣質、磷質溶解,促進人體吸收,廚房里用醋酸與雞蛋殼反應等。讓學生從觀察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學習到了乙酸的不同作用及其反應原理,在生活中學習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彌補了課堂的缺陷。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化學的實用性,既能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理,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
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因為創(chuàng)新賦予了一個學科以永恒的生命力。因此,化學離不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能夠更新一個人審視化學的思維,意識到化學科它所帶來的意義不僅僅只是紙面上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甚至是一種科學精神。
在學習“濃硫酸和熾熱的碳反應”時,課本沒有對該反應進行進一步分析解答,而是直接給出了化學反應式“C+2H2SO4(濃)=CO2↑+2SO2↑+2H2O 。這一實驗非常具有研討價值,教師可以以該反應作為基礎展開教學。該反應生成的氣體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教師可以從生成物的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碳還有有+2價的CO,硫還有其他的化合價,為何生成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當學生得出結論之后,教師又可以從溶液檢驗的角度入手,比如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時,變渾濁就一定是二氧化碳嗎?可不可能是其他氣體呢?當用品紅溶液檢驗二氧化硫時,能否利用品紅溶液將全部的二氧化硫氣體除去?隨著問題的一步步深入,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問題去開拓思維,擺脫刻板印象。再如“亞鐵離子與鐵離子”相互轉變一節(jié)的學習中,通過加鐵粉、加KSCN、加氯水或雙氧水等的用量、加入順序不同將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變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到結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法國教育家盧梭說:“教育的目標不是教他種種知識,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時候獲取知識的能力,教他準確評估知識的價值,教他愛真理勝于一切?!苯處熞哉n本上的實驗為載體,對不同的化學反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不斷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新高度。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從問題出發(fā),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刺激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又能讓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加高效的理解知識,更深層地去審視化學,體會化學科的奧秘。
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的靈魂,教育要培養(yǎng)人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意識,學會科學探究,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提升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建更好的發(fā)展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萬勤.提升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策略的研究.2019.08.
[2]盧梭.《愛彌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