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翟洪娟
摘 要:《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農(nóng)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說以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nóng)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英勇斗爭的悲情故事。從“聚義廳”到“忠義堂”,好漢聚首,義結征四方。
關鍵詞:《水滸傳》;義;忠
引言
《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因義聚首,一個“義”字貫穿始終,從此再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畫卷。從“義”的出現(xiàn)、凝聚、升華,到“忠義”的融合;從反抗壓迫剝削,到招安輔助朝廷,“忠”與“義”孰輕孰重,好漢們心中的天平將傾向何方?又該何去何從?
一、聚“義”之廳
書中提及的梁山泊,便是眾英雄好漢的聚義之地。對于這個聚義廳,在林沖初上山時就有詳細的描述:四面高山,三關雄壯,團團圍定,中間里鏡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丈;靠著山門才是正門,兩邊都是耳房。入這里的正門,便是聚義廳了。[1]山的形狀便有匯聚之意,聚天下豪杰,匯天下之“義”。山寨的最初創(chuàng)始人是白衣秀才王倫,他原是個不及第的落魄秀才,只因著杜遷和宋萬過來落草,義氣相合,三人聚集在一起。隨著林沖上山,拉開了聚義廳招攬?zhí)煜潞脻h的序幕。然而,“義”字在王倫心中終是大不過一個利,自林沖上山起,王倫的狹小肚量一點點得以展現(xiàn),他處處打壓林沖,用盡千方百計強攆林沖下山,“斗筲可笑王倫量,抵死推辭不肯留”,林沖在山下受冤,在山上亦是強忍心中的不甘與怒火,這也為后來林沖水寨大并火埋下了伏筆。直到晁蓋和吳用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山寨的僵局,王倫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依舊提防上山的每一位英雄。“聽了晁蓋的經(jīng)歷,駭然了半晌,心內(nèi)躊躇,做聲不得”,吳用言語相激,林沖下定決心,最后砍殺王倫,擁立晁蓋坐了山寨第一把交椅,自此山寨有了十一位好漢,有了梁山泊聚義廳的雛形。晁蓋平生仗義疏財,重情重義,專愛結識天下好漢,梁山泊在其發(fā)展下也愈來愈壯大。晁蓋是“義”的化身,此時的聚義廳才是真正的聚“義”,不斷有人上山落草,聚集在他周圍。一百零八將均對應星宿,自然義氣相投,志趣相合,他們骨子里就有俠義思想,對“義”看的極重,個個都是英雄豪杰,又具有攪亂時局的能力。
二、“忠”義之堂
后來,晁天王中毒箭而死,宋江接手梁山泊,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忠”在前,“義”在后,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名字的改動隱含著宋江的真實思想。我們其實也可以把宋江看作是“忠”的化身,是“忠”這一思想在《水滸傳》中的代言人。并且隨著事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義”有不斷弱化的趨勢,而“忠”的地位凸顯,成為真正的“忠義”堂,而“忠義”堂最大的外在表現(xiàn)便是歸順朝廷。宋江剛一接手梁山泊,第一件事便是更改了山寨名,這意味著忠戰(zhàn)勝了義,為以后招安做思想鋪墊。其實,宋江對待兄弟們尤其是和他志氣相投的兄弟們是帶有英雄義氣的,然而這是建立在他個人對朝廷的向往,渴望招安之上的,因此對于其他一些兄弟的不同意見則忽視,不加以理睬。李逵對此曾大聲嚷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1]此外,宋江對于大奸臣高俅也是持合作的態(tài)度,全然不在意林沖、楊志等人的感受,二人怒目而視,有欲要發(fā)作之色。但最終仍是兄弟們強忍怒火,犧牲個人情感,為了整個山寨,紛紛投向了“忠”。忠義堂自招安后,破大遼、取方臘,為朝廷四處奔走效命,一百零八將因連綿的戰(zhàn)爭,死傷慘重。其中“義”的思想因為其化身的相繼離去而逐漸淡薄,至此,義為因,忠為果,直至結束。
三、從“義”到“忠”
從“聚義廳”到“忠義堂”,以第七十一回為界,開啟不一樣的傳奇。宋江作為梁山泊的實際領袖,在這轉(zhuǎn)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與他自己的個人經(jīng)歷和中國傳統(tǒng)主流思想的支配是分不開的。首先,從宋江本人而言,他在鄆縣做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本身是一名社會地位較低的公人,所以相對于其他好漢,他沒有真正經(jīng)歷官場傾軋和奸臣當?shù)溃c社會底層百姓一樣,他更希望在官場上得以升遷,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此外,宋江落草為寇的原因只是因為殺了閻婆惜,閻婆惜在宋江看來,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女子,因此被逼無奈,不得以上梁山,他內(nèi)心多有不甘,心中抱負一夕之間幻滅。宋江特殊的經(jīng)歷令他與眾好漢擁有不同的觀念,心中隱隱懷有重歸官場的希冀。其次宋江把忠放在首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響,自漢朝實行思想一統(tǒng),獨尊儒術起,此后歷朝歷代都一點一點地把“忠”君思想深深地鐫刻在老百姓的心上并逐步描摹強化,《論語》中曾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短短八字,道盡了儒家君臣忠孝觀念,到宋代二程理學尤甚,近一千年的思想文化熏陶,對君王的忠誠早已浸透到宋江的骨髓。不僅是宋江,其他人也不例外,思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一時之間很難改變的,并且,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為朝廷效力一直被視作正途,所以,眾人對宋江的追隨,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內(nèi)心中早已占了上風的“忠”的追隨。
從“聚義廳”到“忠義堂”,“忠”成為主導,支配著梁山泊的行動,甚至已經(jīng)完全掩蓋了一百零八將聚義的初衷。后來,梁山泊奉旨討遼,遠征方臘,效忠于朝廷,雖仍是眾人協(xié)力破敵,但每個人都清楚,他們是在為朝廷、為大宋盡忠,而非再像從前一樣隨心走、為義戰(zhàn)。忠和義難以兩全,眾人心中的天平都倒向忠,這是事情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因此鑄就了《水滸傳》悲情的結局。
沒有“義”就不能“聚”,山寨最后分崩離析,梁山英雄“忠”于覆滅。這場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也落下帷幕,匯聚于歷史的滾滾潮流中去,給后人留下無盡的遐思。
參考文獻
[1]施耐庵著.水滸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劉旭,1999年3月,女,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郵編:272100;
翟洪娟,1970年8月,女,泰安市泰山區(qū)省莊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