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了樟子松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總結提出了樟子松嫩枝嫁接有關砧木培育、接穗選擇、嫁接時間、嫁接方法及接后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措施,為尋求樟子松無性繁殖途徑,提高樟子松遺傳改良速度,以及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樟子松;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嫩枝嫁接技術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歐洲赤松(P.sylvestrisL.)分布至遠東的地理變種,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的中晚期。其天然分布的范圍不大,主要分布在我國大興安嶺海拔400-900m的山地及呼倫貝爾沙地,蒙古國也有分布。樟子松是我國北方尤其是干旱地區(qū)的主要造林樹種,由于它具有耐寒、耐干旱、適應性強、樹干直、材質好等特點,引種栽培范圍不斷擴大,已成為營造用材林、防護林、固沙林、四旁綠化和荒山造的主要樹種。為此,我國各地60年代初,就樟子松這一重要樹種開展了遺傳改良工作。嫁接是樟子松遺傳改良建立種子園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嫩枝嫁接是提高樟子松嫁接成活率的主要技術措施。
1 樟子松的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
1.1形態(tài)特征及針葉內部結構
喬木,高可達25m,樹干下部深灰色或灰黑色,中上部黃褐色或黃色。二針一束,針葉粗短、硬直,明顯扭曲,長5-8(10)cm,徑1.5-2mm。球果種鱗鱗盾肥厚隆起、常反曲。在針葉的橫切面上,有邊生的樹脂道6-11個,背腹面均有。維管束鞘呈橫繭狀(長圓形、中間稍收縮),兩個維管束間距離較遠。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高原,小興安嶺愛輝縣的卡倫山和遜克縣的松樹溝也有少量。
1.2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及引栽情況
樟子松耐寒、耐旱,隨著氣候干旱程度的增加,其耐旱能力也有明顯的增強;耐土壤貧瘠;喜光;深根性;主側根均發(fā)達;生長速度快;15-18年后開花、形成球果。由于樟子松具有以上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因此,它有著很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的很多地方都有引栽,特別是在草原帶的沙地,有許多引栽成功的范例,如1955-1956年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林業(yè)土壤研究所從呼倫貝爾盟紅花爾基引種樟子松到章古臺進行沙地造林試驗,1962年對其引種育苗和造林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地總結,確認了樟子松在該地區(qū)引種成功。此后,黑龍江、河北、陜西、山西、寧夏、甘肅、新疆等?。▍^(qū))以及我區(qū)大多數盟市旗縣也引栽成功,特別是鄂爾多斯市,在防風治沙及城鎮(zhèn)綠化中大量引進了樟子松。
2 樟子松的嫩枝嫁接技術
2.1砧木的培育
一般選擇樟子松5~6年生容器苗作砧木進行原砧嫁接。嫁接前2~3年培育樟子松容器苗。容器袋類型一般為塑料袋,規(guī)格為長25cm,寬20cm,雙面厚3~4道。營養(yǎng)土盡量采用樹葉和有機肥發(fā)酵過的高腐殖質的砂壤土。春季灌袋,底床培育。
2.2接穗選擇
選擇優(yōu)樹上的樹冠中、上部向陽面半木質化或在正常生長的當年生的樹稍帶有生長點嫩枝作接穗。優(yōu)樹的年齡10年左右為宜,樹齡大,成活率下降。
2.3嫁接時間
在黑龍江西部地區(qū),樟子松嫩枝嫁接一般選擇夏初5月末或6、7月份。5月末,樟子松剛形成頂芽,高生長基本結束,針葉束伸展不多,處在半木質化狀態(tài),是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最好時期。接穗成活后,當年抽稍生長。6、7月份樟子松樹高生長停止,徑正處在旺盛生長階段,木質化較好,嫁接成活率也較高,多數接穗嫁接成活后,不抽稍。時間再晚些,接穗當年成活,第二年越冬后死亡。
2.4嫁接方式及操作
樟子松嫩枝嫁接主要采用髓心形成層貼接法。由于嫩枝嫁接,接穗隨接隨采,采后放在盛水的容器里,暫時貯存。用雙面刀片將接穗先截成5~8cm長,頂芽周圍留有8~10束針葉,用左手大母指和食指夾住接穗下端,右手拿刀片,按接穗中心下刀往頂梢切至離頂芽2cm左右處,切成斜面,以不碰到所留的針葉為宜。接著選擇粗細與接穗相適宜的砧木當年生部位,摘除部分針葉,先橫向切一刀,再向上切至樹皮形成層,比照接穗的長度將樹皮切下,梢切下一點木質部為好,要不用刀在切面上橫刮幾下,將形成層破壞,接穗與砧木對齊,用寬1cm的農用塑料薄膜從下邊往上綁好,松緊適中,以不透氣,進不去雨為原則。接穗與砧木粗細一致最好,兩側都可對齊,若接穗細,按砧木一側對齊,反之,不宜嫁接,接也不會成活。
2.5接后管理
2.5.1保持砧木良好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如及時除草、松土、灌溉、病蟲害防治,尤其適時灌溉,保持砧木生長所需水分,有利接穗成活。
2.5.2接后1個月可以解除塑料袋,確定成活的剪去砧木的小樹冠,否則不宜剪去砧木的小樹冠,以后還可以補接。解帶要及時,不及時影響生長和成活。
2.5.3地處風沙較大,較干旱地區(qū),接后套上黑色或綠色等塑料袋,保濕,提高成活率,但不宜時間過長,系的太緊太嚴,溫度過高接穗烤死。接的稍晚的,越冬套袋或搭棚等遮陰保護為宜。
作者簡介
孫立巖(1980—),男,大本,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