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翻譯是理解讀懂古詩文的基礎,學生文言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掌握一些較為特殊的文言修辭翻譯技巧,對學生文言翻譯能力的提升很有必要。本文著重探究互文與并提的譯法。
關鍵詞:互文;并提;譯法探究
古詩文,一直是貫穿整個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F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一至五,每本教材各有四個單元,其中兩個單元的內容均是古詩文,可以說古詩文學習占據了整個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一個學生古詩文閱讀理解賞析水平,直接反映其語文學習水平的高低,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對于任何一篇古詩文的學習,首要的任務一定是對于內容的理解與把握,也就是進行準確的翻譯。而對古詩文進行準確翻譯,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始終是一個難點。關于這一點,不管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是相關考試時,都不難發(fā)現。所以,幫助學生找到文言翻譯的正確方法,提升他們的文言翻譯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一個迫切需要。要進行正確的文言翻譯,其中一個突出的難點是對文言特殊修辭的準確把握,在平時的翻譯實踐中不管是學生有時甚至是老師都容易出現問題?;诖?,本文著力探究文言翻譯中特殊修辭互文與并提的譯法。通過難點的突破,切實提高高中階段學生的古詩文翻譯水平,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文言文中通常出現的修辭手法有以下幾種:比喻、夸張、借代、比擬、比興、設問、對比、對偶、頂針等。本文中,主要探究的特殊修辭指:互文與并提。這兩種修辭各有特點,語言表達及內容組織富有各自不同的思路與方法,所以在翻譯時一定要有清晰的辨析和體現,否則難以做到信達雅。通過分析與總結,這兩種修辭的翻譯可以有以下策略與方法。
一、互文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特殊修辭方法,指“在連貫性的語句中,某些詞語依據上下文的條件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合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修辭手法”[1]。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文省”指結構互省。如《木蘭詩》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句前部分省去 “壯士”,句后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錯補充。“意存”指語義互補。前句中,“百戰(zhàn)死”的不僅有將軍,也有壯士;同樣,“十年歸”的不僅有壯士,也有將軍。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可譯為:將軍和壯士歷經十年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了,有的回來了。
在古詩文中,古人用“互文”這一修辭手法,大抵分為四種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里出現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秦”和“漢”是互相補充。又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東船西舫悄無言”“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亦屬此類。按照其“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四個句子可分別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主客一同下馬登船。東西兩面的船舫上都悄然無言。主客都忘記了歸去,遲遲沒有出發(f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鄰句互文。即在相鄰的句子里出現互文。如《木蘭詩》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比缋斫獬纱蜷_東閣的門,坐在西閣的床上,顯然前后間缺乏邏輯聯(lián)系,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譯為:打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東閣西閣的床上。
(三)排句互文。是說這種互文的句子在兩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完整意思。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排句互文。按照互文“文省而意存”的特征,可譯為:木蘭跑遍了許多市集,購齊了出征所需的鞍馬轡鞭等物。
(四)隔句互文。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滕王閣序》中“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边@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云”和“高朋滿座”是互文。應翻譯為:每十天休假時,來到的是如云的好友,滿座的高朋;迎接遠客,到來的是滿座的高朋,如云的好友。
二、并提
并提是古漢語一種重要的修辭,又叫“合敘”,即并起來提,合起來敘。其特征就是把應該分成兩句的話并成一句話來說,所以翻譯時只有把它們分成兩個句子,上下文意才能貫通?;ノ氖前褢摵铣梢痪涞脑挿殖闪藘删?,而并提是把應該分為兩句的話合成一句來說。例如:《出師表》中“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薄靶獭钡膶ο笫恰白骷榉缚普摺?,“賞”的對象是“忠善者”。原句把應該分成兩句的內容并成一句,這就是并提修辭。翻譯時,一定要體現這種修辭的特征,即把合并的一句話拆分成兩句,做到準確。此句可譯為: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律的人,應該交給有關的官吏處罰;如果有做忠善之事的人,也應該交給有關的官吏獎賞。
《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此句翻譯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不知道句讀,沒解決疑惑,有人從師而學,有人不從師而學,小的方面學習而大的方面放棄,我沒看出這種人是明智的。如此解釋看似文從字順,翻譯出了關鍵字,但語義經不起推敲:不知句讀者誰?不解惑者誰?誰師焉?誰否焉?小學指什么?大遺又指哪方面?仔細思考,不免讓人一頭霧水。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結合語境,明辨修辭。文本在此句前寫到“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痹诖苏Z境中分析,師焉的是不知句讀這種小學,不焉的是不解惑,這是大遺。這句話表述時沒有區(qū)分,但在翻譯時應該拆分成兩個角度,即孩子與大人,讓孩子從師而學,學習的是句讀,而自己卻恥學于師,終不解惑。即所謂“小學而大遺”,這是用了并提的修辭?;谶@些思考和理解,這句話應該翻譯為:小孩子不知句讀的,則擇師而教之;自己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卻不從師求學[2]。這樣翻譯,不僅符合上文,也和下文“吾未見其明也”相通。因此,用并提修辭的特征翻譯此句,是符合上下文語境的。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文言翻譯離不開直譯,但不可拘泥于直譯,要跳出字詞,參照前后語境,從而準確判斷具體的修辭手法,依據其特征,進行翻譯,才能達到“信”“達”“雅”。
參考文獻
[1]唐松波,黃建霖﹒漢語修辭格詞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375
[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郭預衡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課題項目:基于兩校高中學生文言翻譯現狀的調查與提升策略研究(編號:LZ2019-0139)
作者簡介:
陳玲,(1981.6-),女,甘肅蘭州 學歷:研究生 畢業(yè)院校:西北師范大學 單位:蘭州市第六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