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張麗敏
【摘 ? 要】“研詩游學”可以變革小學階段學生詩詞學習的方式。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探索出“吟誦鑒賞”“項目探究”“應景創(chuàng)游”三大范式,不僅有課內的討論思辨、分析解密、誦讀鑒賞,還有課外的信息搜集、實地體驗、項目探究。學生自主組建學習小組,在詩詞學習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實現心靈與詩歌的融合。
【關鍵詞】研詩游學;山水詩詞;學習范式
“研詩游學”革新了小學階段學生詩詞學習的方式,使以往常見的單一的知識性學習轉變成走進自然的體驗式游學研究,開辟了詩詞學習的新道路。作為一種綜合性學習模式,它引領學生在課內進行討論思辨、分析解密、誦讀鑒賞,在課外開展信息搜集、實地體驗、項目探究。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實現心靈與詩歌的融合。
一、吟誦鑒賞式學習——山水詩詞“大薈萃”
吟誦鑒賞式學習主要以讀為主。學生熟讀成誦,通過對詩歌節(jié)奏的把握、對輕重緩急的處理來體會詩詞的音韻美、結構美和意境美,最終達到積累和欣賞更多山水詩詞的目的。這樣的吟誦既可以在課內開展,也可以在游學中開展。
(一)范式特征
1.重趣味:以詩會友。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以詩會友的條件,實現了同學之間的詩詞對話,也實現了學生與詩人之間的對話。可采用《中國詩詞大會》的比賽形式,激發(fā)學生積累詩詞、背誦詩詞的興趣。
2.重鑒賞:游吟共賞。詩詞學習中,讀和賞不可分割。古詩詞吟誦既要在課堂上推進,又要在實地游覽體驗中落實。游中思、思中賞、賞中吟,邊游邊吟,學生更能深入體會詩人的心境和情感。
3.重積累:闖關PK。山水詩詞大多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用各種形式來誦讀。設置吟誦、背誦等闖關游戲和比賽,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積累的效果,還能讓學生聯系舊知、鞏固新知。
(二)學習方略
1.讀一讀,讀出節(jié)奏美。詩詞語言優(yōu)美。音韻、節(jié)奏都是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的內容。誦讀詩詞時,要有長短、高低、輕重、疾徐之分。以五言詩和七言詩為例,兩者的停頓方式是不同的,一般分為“二二一”和“二二二一”。教師要對學生的古詩朗讀進行指導。比如,《望天門山》可以這樣停頓:天門/中斷(干脆有力)楚江/開(干脆),碧水/東流(干脆有力)至此回(干脆)。兩岸/青山(舒緩)相對出(舒緩),孤帆一片(稍快)/日邊來(舒緩)。朗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具體的詩詞具體對待。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朗讀不是一個單一的、機械重復的過程,而是要調動人的一切感官,根據詩意、詩情、詩境去體會的過程。
2.填一填,填出結構美。詩詞的結構美來源于“情景關系”。傳統(tǒng)的詩詞主要有以下三種關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比較來感受詩詞特有的結構美。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結構相似,都是先景后情。要讓學生領會這一點,可以讓其填空吟讀。
欣賞結構美,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詩詞體裁的特點,還能讓學生理解內容、感受意境,使吟讀更加有味道。
3.賞一賞,賞出意境美。詩詞最講究的就是意境,品味意境是鑒賞的最終目的,而對意境之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對古詩詞的理解之上的。抓住詩詞中的字詞點、意象點、聯想點來感悟,能使學生流連于意境之中。比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先抓住寫景的句子“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讓學生感受此處的美景,然后聯想到詩人要去的陽關,明白這是一條萬分艱難的路。此時出示岑參的《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讓學生通過對比,產生視覺和理解上的沖擊。事實上,王維沒有等到元二回來就逝世了,當時他已想到會有這種可能,學生由此體會友人離別時的不舍之情。
這樣的理解和欣賞,源于對意境的想象和把握,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吟讀朗誦,更容易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當時的情緒。
(三)活動舉隅:“跟著古詩游西湖”闖關大PK
◎目標
通過對古詩的讀與誦、鑒與賞,學習、領悟、運用母語的語言表達藝術;積累一組和“西湖”有關的詩詞;傳承中華文化經典,提升文化素養(yǎng)。
◎流程
第一關,粗讀,積累PK:搜集和西湖有關的詩詞,看誰背得多。
第二關,趣讀,欣賞PK:說說對搜集的詩詞的理解,看誰更深入。
第三關,賞讀,背誦PK:在規(guī)定時間內背誦課上學習的相關詩詞,看誰收獲大。
◎片段
第一關,把搜集到的和西湖相關的詩詞謄抄、展示出來,以小組為單位粘貼到黑板上。每組派一個代表讀讀,看哪個小組找得多、讀得正確。
比如,某小組找到的詩詞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飲湖上初晴后雨》。朗讀后正音:掌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題目的停頓方法,知道《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宜”應讀第二聲。
第二關,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詩詞的主要意思,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全班提問。小組推薦一首最喜歡的詩詞并說明理由。
之后,把全班找到的詩詞歸類,分出一類得一顆星。
二、項目探究式學習——山水詩詞“小解密”
項目探究式學習以項目化的研究為主,通過研究詩人、文字、實際山水的特點及其背后的人文聯系、歷史淵源等,來解密一首詩中的人文意象,感悟詩人的精神意蘊,個性化地解讀山水詩詞乃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密碼。這樣的探究可以在課內開展,更需要在游學中進行。
(一)范式特征
1.重個性:自選話題。項目主題決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內容。由于各小組選擇的研究內容不同,探究主題是多元化、個性化的。小組成員可以圍繞一個詩人去探究一組詩,也可以圍繞一個景點去探究一組詩。無論研究哪一個項目,其核心在于感受山水詩詞及其文化內涵。
2.重探究:深入項目。項目探究式學習重在探究。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詩詞進行深入理解,由此發(fā)現語言的秘妙、詩人的思維、詩歌的背景淵源等,探索、尋找資料之間的聯系,并進行實地考察研討。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實現了探究教學的目的。
3.重思維:實踐解密。將詩詞學習與實地探究結合起來,相互印證、去偽存真,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人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此外,還需要展開聯結、整合、比較、質疑、預測、推論等思維活動。這些思維活動能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幫助其發(fā)現山水詩詞的特點。
(二)學習方略
1.抓住典型,選好研究點。山水詩詞蘊含了音韻美、意境美、意象美,甚至思想美和情操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探究詩詞中最打動人的一點或者自己認為最值得研究的一點,從而發(fā)散思維,確定研究主題,拓展詩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2.勾連信息,圈定研究面。面對搜集來的信息,學生經過比較整合、小組討論,確定有用的信息。學習小組一般先選擇一個地理位置,以這個地點為圓心,以一組古詩為原點,與相關知識進行聯結,形成一個學習的“圓”。這樣研究面不會過大,比較容易操作。
3.點面結合,繪制手賬本。確定研究點,拓展研究面后,學生還要進行最終的梳理,通過“繪制詩詞手賬本”的形式,將研究所得記錄下來。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學生邊游學邊記錄,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學生會發(fā)現很多詩詞出現在摩崖石刻、景點展板、宣傳手冊等各種地方。這樣的發(fā)現能大大提升他們學習、實踐的興趣。
(三)活動舉隅:解密詩詞中的“泰山”
◎目標
通過對《望岳》這首山水詩的研究討論,增強學生對泰山的地理、天文、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由此打破學科壁壘,打開視域,讓學生在游歷中生發(fā)出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了解山水詩詞的創(chuàng)作密碼。
◎流程
確定主題:吟誦、理解、鑒賞《望岳》。
探究1:小組合作搜集與泰山相關的各類資料。
交流:整理資料,分享感受。
整合:列舉描寫泰山的詩詞——李白《游泰山》。
探究2:比較兩首詩,找出異同。
結論:泰山常常因其高大的形象,被當作詩詞中的精神歸屬地。詩人凡寫泰山,必會寄托感情,賦予其精神品格。
積累: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片段
(1)教師出示《望岳》《游泰山》中的詩句。
(2)學生理解“泰山”的各種意思。
(3)拓展“泰山”的引申義——岳父、靠山。
(4)小結: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源 ,從地理名山到心靈神山,在中國文人眼里,神圣的泰山不僅僅是一座“高山”,還是一個精神歸屬地。
三、應景創(chuàng)游式學習——山水詩詞“代言人”
應景創(chuàng)游式學習主要以有目的、有組織的實際游學體驗活動為主。學生對素材進行取舍,開展各種創(chuàng)作活動,為自己研究的山水詩詞代言。教師要教授寫作的方法,使學生將內化的語言和情感通暢地輸送出來。
(一)范式特征
1.重體驗:學以致用。詩詞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感悟和體會。學生將詩詞理論與實地探究結合起來,把書面得到的結論與體驗游歷結合起來,學會相互印證、去偽存真,從而獲得獨特的理解與感受,深入感受詩人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與內心世界。
2.重實踐:解決問題。研詩游學將“學”與“游”融合在一起,借助自然事物激發(fā)學生學詩的興趣,讓其自主地運用課內所得,在實踐中突破難點。學習中的困惑、無法勾連的意境、無法體會的情感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實際的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中借助各類信息及媒介來解決。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重運用:遷移創(chuàng)作。此范式最大的特征在于強調運用。學生把古詩詞創(chuàng)作策略運用到自己的語言表達之中,形成個性的詩詞語言;把學習中的感悟、理解、體會等收獲,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長展示出來,如用繪畫來詮釋詩詞、用攝影來展示意境、用“自己的話”來解讀經典等,由此將所學所得內化吸收,又外顯出來。學生從獨特的視角出發(fā),為山水詩詞“代言”,用實力傳承祖國經典文化。
(二)學習方略
1.行前準備,設計寶典。學生基于自身的學習基礎確定最感興趣的游學地點,并設計游學路線、探究內容、注意事項等,針對路程距離、安全系數等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游學寶典”,確定游學形式,如春秋游、家委會活動、假日小隊活動等,也可以采用教師自由帶隊、同伴互助游學等形式。
2.行中體驗,邊游邊學。在游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詩詞語言,引發(fā)其探究的興趣,實現在游中學。因此,在出發(fā)前,師生要設計好本次實踐任務,在任務驅動下發(fā)現、捕捉信息。在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實地采訪、尋找資料,通過多種體驗,獲得真知。
3.行后展示,百花齊放。一是舉辦攝影展、繪畫展,展現風土人情。教師引導學生將游學實踐地、周邊環(huán)境以及一路所見所聞用攝影或繪畫的方式進行記錄,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二是穿越千年會詩友,碰撞思維厚解讀。在播放微課時,教師發(fā)現很多學生對詩人非常感興趣,對其生平、性格、情感、職業(yè)等作了深入了解,并且探討了這些詩人如果穿越到今天會做什么。為此,教師專門開辟了一個“千年會詩友”專欄,讓學生與詩人展開思維碰撞。
(三)活動舉隅:“我是小詩人”創(chuàng)作活動
◎板塊一:體驗
學生要想以各種方式體驗經典句式,仿寫是一種不錯的手段。學生在實地領略祖國河山的同時,自然迸發(fā)情感。如在游學西湖的過程中,蘇堤、白堤“間株楊柳間株桃”的風景令人如癡如醉。學生想象詩人沒有講完的故事、沒有說完的話、沒有傳達完的感情,以前期收集的經典句式為范本,創(chuàng)作或續(xù)寫各種詩句。
◎板塊二:創(chuàng)作
學生要想把發(fā)自內心的想法、感受通過詩詞語言創(chuàng)作出來,最常見的方法是將詩詞與現代文互改。而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隨著對詩群的深入研究,學生能夠將許多詩詞融會貫通。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嘗試了“將詩改成詞,將詞改成詩”的創(chuàng)作,甚至將創(chuàng)作延伸到完全自主的詩詞創(chuàng)編領域。
“研詩游學”作為小學高段“山水詩詞”學習的新范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古詩詞學習方式。學生身臨其境地研究詩詞、積累詩詞、感受詩詞,讓古詩詞的精華停留在口頭上,實踐在行動中,滲透在血液里。
參考文獻:
[1]付瑤,杜洋.“游學閱讀”:圖書館體驗式閱讀模式再造——以沈陽師范大學“I-Share暑期游學閱讀”活動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3).
[2]范勝武.知行合一,在行走的課堂里全面成長[J].人民教育,2019(7).
[3]胡小燕.讓“語用”在古詩詞的天空飛揚——淺談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設計和落實“寫”[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7-8).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