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天津市河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內科病房 (天津 300161)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其較為常見的類型。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習慣和方式的改變,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病后可能會出現(xiàn)多尿、多食、多飲及體重減輕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十分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討葛根芩連湯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內分泌科門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0~69歲,平均(54.4±3.6)歲;病程1~11年,平均(4.9±1.2)年。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68歲,平均(53.6±3.2)歲;病程1~10年,平均(4.8±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鹽酸二甲雙胍片(山東力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557)口服治療,0.5 g/次,3次/d,連續(xù)治療3周為1個療程。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方劑組成為葛根60 g,黃連、黃芩各22 g,生甘草15 g,干姜4 g,用水煎服,1劑/d,取藥汁200 ml分2次溫服,連續(xù)治療3周為1個療程。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3]: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明顯改善,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8.3 mmol/L,實驗室檢查尿糖水平結果陰性,為達標;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空腹血糖7.0~9.0 mmol/L,餐后2 h血糖8.3~10.5 mmol/L,實驗室檢查尿糖水平結果弱陽性,為基本達標;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空腹血糖>9.0 mmol/L,餐后2 h血糖>10.5 mmol/L,實驗室檢查尿糖水平結果陽性,為未達標;治療有效率=(達標例數(shù)+基本達標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改善,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式較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西醫(yī)藥物治療,常用藥物為二甲雙胍,其可以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控制肝糖原異生,短期治療效果較理想,但是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不利于疾病預后[4]。糖尿病中醫(yī)屬“消渴病”范疇,與燥熱偏勝、脾運不化及陰津虧損等造成的濕熱內阻關系密切,在運用中醫(yī)方劑為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應以滋陰養(yǎng)肝、清熱生津及排除污濁等為主要原則[5]。
葛根芩連湯的藥物組成包括葛根、黃連、黃芩、生甘草及干姜,其中葛根為君藥,具有清熱生津、解表清里的效果,其內清陽明之熱、外解肌表之邪;黃連、黃芩為臣藥,黃連可以達到解表退熱、瀉火解毒的功效,黃芩可以清熱、解毒;干姜可以溫肺化痰、溫經(jīng)止血;甘草可以對諸藥進行調和;整個方劑藥物的聯(lián)合運用和配伍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燥濕、解毒涼血的功效,在改善糖代謝、調節(jié)脂代謝的過程中具有理想的效果[6]。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葛根芩連湯治療,能夠降低胰島素的抵抗功能,加強糖類和脂類的代謝,提高患者的氧化應激功能,進而將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圍內[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改善,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葛根芩連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提高治療有效率,且安全性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