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娟
[摘要]建構深度課堂,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和內(nèi)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圖形面積教學的種子課。在圖形面積教學的起始課中,借直觀的小方塊,讓學生通過“悟——測——驗——用”四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本質與內(nèi)涵,以求課堂的深度建構。
[關鍵詞]面積計算;小方塊;準確定位;深度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14-0021-02
一、源于實踐之思
思考一:周長和面積為何易混淆
學生常?;煜荛L與面積,如果是面積計算與面積單位換算的綜合運用,錯誤率更是居高不下,原因如下:一是知覺錯誤,由于周長和面積都在一個圖形之中,導致認識易混淆;二是符合學生易忘記的認知規(guī)律;三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易混淆面積表征與長度表征或周長表征。
思考二:學生的困惑何在
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學生能快速背誦公式和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可是對于“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等于長乘以寬?”,學生卻十分困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師只注重公式的推導與應用,忽視用面積單位度量圖形的過程,過早進行形式化的計算訓練;二是課堂定位的偏差,教師只要求學生牢記公式、熟練應用,忽視學生學習經(jīng)驗的積累過程。
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學習難在哪里?下功夫的點在哪里?
二、探尋課堂之深
如何展開教學才能建構深度課堂?通過“悟——測——驗——用”四步,由淺人深,帶領學生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本質。
(一)悟“面積”——比中明理,感悟本質
學習是一個從眼睛走向大腦、從觀察走向思考的過程。課始,教師提問:“下面3個圖形(如圖1),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說一說理由?!蓖ㄟ^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激活學生數(shù)面積單位的經(jīng)驗,在觀察、比較、歸納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知一個圖形的面積就是數(shù)一數(shù)它有幾個小方格,在對比中感悟圖形的面積本質。
(二)測“面積”——拼擺探析,領悟本質
度量是面積計算的本質,通過“動手拼擺——問題驅動——深入追問”三個維度,帶領學生逐漸領悟長方形面積的度量本質。
1.動手拼擺
思維是從指尖開始的?;顒右唬鹤寣W生任意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并記錄在表1中,再和同桌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學生在拼擺中初步感悟:面積是幾,就要擺幾個小正方形,每行擺幾個就是長方形的長,擺幾行就是長方形的寬;每行的個數(shù)×行數(shù)=正方形的總個數(shù),也就是圖形的面積。拼擺長方形能直觀地為學生打通為長、寬與面積單位個數(shù)的聯(lián)系,不僅讓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凸顯面積計算的本質。
2.問題驅動
思源于問,問題驅動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支點?;顒佣簞邮謹[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求出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動手驗證,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長方形鋪滿,每行擺5個,擺了4行,長方形的面積就是20平方厘米(如圖2)。在數(shù)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最簡便的數(shù)數(shù)方法——把每行的5個×4行就可以得出總個數(shù),從中感悟圖形的面積就是數(shù)有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深刻理解長方形面積的本質。
3.深人追問
教師的追問要抓住問題的本源,要圍繞問題的本質,讓學生在追問中講理,在辨析中明理,在理中逐漸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本質?;顒尤喝绻讳佉徊糠?,你能數(shù)出全部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嗎?在深人的追問中,學生明確知道“盡管只鋪一部分,也能數(shù)出圖形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活動中,領悟到長方形中所含面積單位個數(shù)與每行個數(shù)、行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至此,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三)驗“面積”——探索內(nèi)涵,建構本質
1.想象提升
想象提升:長方形中只擺了5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能數(shù)出長方形有幾個1平方厘米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想象,知道把正方形向下平移,就表示每行擺了5個,把正方形向左平移,就表示每列擺了4個;接著教師將正方形演變成刻度,從單位面積向單位長度轉化,建立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的對應關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數(shù)形結合,溝通了長、寬與每行面積單位個數(shù)、行數(shù)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的思維從朦朧走向清晰。
2.再次抽象
再次抽象:你會數(shù)如圖4所示的圖形的面積嗎?借助幾何直觀,學生經(jīng)歷了“鋪滿——未鋪滿——空白圖形”的過程。通過直觀數(shù)數(shù)到想象數(shù)數(shù),從直觀到抽象,從朦朧走向清晰,為學生的思維打開通道。長的長度就是沿長擺幾個面積單位,寬的長度就是沿寬擺幾行的對應關系,建構了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的聯(lián)系,避免學生以后生搬硬套計算公式。
3.溝通聯(lián)系
變一變:長方形的長縮短1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交流匯報后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單位面積的每行個數(shù)×行數(shù)”;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們是不可割裂的(如圖5)。學生的思維從混沌走向明朗,使得公式的推導水到渠成。
(四)用“面積”——靈活訓練,深化思想
1.拓展延伸
猜一猜:一個面積10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積極參與,得出“長為5厘米,寬為2厘米;長為10厘米,寬為1厘米”。此時教師可追問:“長方形的長有可能比10厘米長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同時突破以“整個”面積單位數(shù)的常規(guī)思維,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長方形面積的意義。
2.變式延伸
猜測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最后讓學生猜一猜:信封里藏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在學生隨意猜測后給出提示:一行有3個,擺了2行。學生猜:6平方厘米,6平方分米,6平方毫米。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都猜錯了。巧妙改變度量標準,讓學生在錯中辨析,在錯中明理,避免了學生思維的慣性,驅動學生在思辨中深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本質,深刻建構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材是教學的源,學生是教學的因,抓準教學的“源”與“因”,才能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經(jīng)歷數(shù)學模型的建構,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深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