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仙
傣族文化受到南傳佛教的深刻影響,體現(xiàn)在文學、建筑、歷法、美術諸多方面。佛寺不僅是信徒集中禮拜的宗教場合,也是傣族傳統(tǒng)的教育機構,還是民間藝術的展示場所。佛寺內外的經(jīng)畫,民眾在佛教活動中賧上的剪紙、佛幡等物品,其中都蘊含著相關的神話敘事,普羅大眾從中可以獲得文化知識和藝術的熏陶。
經(jīng)畫是指通過視覺形象來宣傳經(jīng)書內容和宗教教義的繪畫,傣族地區(qū)佛寺里常見的經(jīng)畫主要有壁畫、布畫和鑲嵌壁畫三類。相比來說,壁畫的制作成本和條件較高,而布畫和鑲嵌壁畫的成本較低。因此,經(jīng)濟狀況較好、規(guī)模較大且有僧侶住持修行的佛寺通常就會有豐富的佛寺壁畫;而在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村寨佛寺里,布畫和鑲嵌壁畫比較常見。
傣族佛寺壁畫主要出現(xiàn)在佛龕背后、經(jīng)臺背后、天花板、門廳、回廊、照壁等地方,最常見的繪畫方式是線條勾勒填色法和刻板漏印法。布畫是在布塊上的繪畫作品,有的是一副整體畫,有的則劃線分成幾格,然后將神話故事繪成連環(huán)畫。布畫可以靈活地掛在列柱之間,或掛在佛臺背后做背景。鑲嵌壁畫是將薄板鏤雕、繪畫、剪紙等作品粘貼于小板壁上,是綜合性的藝術。通常是祥瑞動物圖或寓意美好的花草圖,小巧精致,裝飾性強。
傣族傳下來的佛寺古壁畫并不多?!半m然傣族佛寺的壁畫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現(xiàn)在能見到的作品,最早是畫于清朝末年,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之作。壁畫保存較好的是勐海和孟連,其他破壞殆盡……勐??h勐遮佛寺壁畫是現(xiàn)存的壁畫中較為久遠的古壁畫,位于勐遮曼宰龍佛寺內。壁畫繪于清同治七年(1886,傣歷1230年)?!雹仝w世林、伍瓊華:《傣族文化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頁。一方面是因為較少人能夠承擔修繕古壁畫的任務。另一方面,傣族信眾以“賧”的方式請畫匠繪制新的作品,舊有的壁畫就被清除或者覆蓋了。
經(jīng)畫主題大概有三類:關于釋迦牟尼佛祖的生平故事以及相關教義的主題,這類經(jīng)畫最為普遍;佛本生故事和民間神話故事主題,這類經(jīng)畫有豐富多彩的內容,藝術價值較高;反映現(xiàn)實生產生活的壁畫,這類作品讓人感覺很親切,很受民眾歡迎。
以佛教為主題的經(jīng)畫又分兩大類。一是敘述佛祖的生平故事和傳教行跡,如“釋迦成佛”“菩提樹下涅槃”“佛祖?zhèn)鹘獭薄胺鹱嫜灿巍?“五位佛”等。通常在一面墻上劃出幾塊空間,描繪喬達摩·悉達多從誕生、占卜者給出預言、游覽宮殿外、離開宮殿出家修行、戰(zhàn)勝惡魔化身等幾個情節(jié)。另外一類是關于佛教宇宙觀、倫理觀的繪畫。例如“五(八)戒圖”“六道輪回圖” “天堂地獄圖”等等。
每到夏安居期佛寺常掛出“六道輪回圖”布畫,傣族信眾聚集于佛寺賧佛聽經(jīng),佛爺或者信徒首領向眾人講經(jīng)時可借圖闡釋天界、人界、惡鬼界、地獄界、動物界、阿修羅界等概念,涉及佛、人、動物、鬼怪、妖魔等相關敘事?!疤焯玫鬲z圖”常被畫成九幅圖,傣語稱“薩拉告晃”,類似于閻羅殿,據(jù)說人死后都要經(jīng)過這九間房的詢問,生前所做善事和賧佛多少記錄在金本上,而殺生與作惡多少則記在狗皮上,權衡后就會送入天堂或打入地獄。 “薩拉告晃”上面常畫有天堂圖像,其中有叭英、叭捧、叭米蘇伐等神像。畫面下層繪著地獄景象,有 “扎勇木拉”“木先拉”等兇神惡煞,并畫有夜叉捉人、鋸身、挖眼、截足、喂虎等圖像。①王懿之、楊世光編:《貝葉文化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1頁。這些經(jīng)畫有很大的視覺沖擊力,看后印象深刻,能起到警醒世人,讓人存善念做善事和崇敬佛祖的教化目的。
佛寺經(jīng)畫里展示的天堂景象通常是這樣的,第一層有袋裝食物可任意取食;第二層男女可自由戀愛;第三層男女隔離潛心修行;第四層以上世間萬物中凡想要得到的東西招之即來;第十六層一切皆無,唯有太陽照射。十六層以外,是“允力板” (佛教的最高境界即涅槃)。②云南省歷史研究所:《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及原始宗教的調查材料》(內部發(fā)行),轉引自《傣族簡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216頁。佛教的天堂地獄觀影響了一代代人,至今傣族民間仍有很多人都認為天是分成十六層的。
傣族佛寺繪畫通常色彩絢麗,即使是描繪地獄的圖畫也很少選黑白色來渲染毛骨悚然的情境。經(jīng)畫創(chuàng)作也是相對自由的,佛教對經(jīng)畫沒有做出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五(八)戒圖”基本都是僧人自由創(chuàng)作,有的畫作中犯殺生戒的來世就會早夭,有的地方則畫成下油鍋的下場。即使是死亡等內容,傣族經(jīng)畫仍以明快活潑的視覺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使人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下接受佛教的教化。此外,新的經(jīng)畫也與時俱進,很多畫中人物是現(xiàn)代的衣著打扮。靈活變化的內容,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畫面,都讓受眾更容易接受。
神話故事是佛寺經(jīng)畫的重要主題,諸如《召樹屯》《千瓣蓮花》《神牛的女兒》《召崩龍》《鹿王本生》 《五顆金蛋》等長篇敘事詩,都有相應的佛寺經(jīng)畫。但是它們篇幅較長,情節(jié)復雜,佛寺內沒有足夠的壁板空間來展示。由于這些故事家喻戶曉,通常只需截取故事的一個或幾個重要場景,甚至只描繪代表性的事物作為符號即可。例如,孔雀與《召樹屯》有關,蓮花與《千瓣蓮華》有關,白水牛與《神牛的女兒》有關,大象與釋迦牟尼騎七頭象戰(zhàn)勝辟當?shù)墓适掠嘘P。相傳佛祖修行過程中曾經(jīng)得到蛇的庇護,因此蛇也常出現(xiàn)在壁畫中。除了宣揚佛教思想外,這些頻頻出現(xiàn)的花草樹木和動物形象,也體現(xiàn)了傣族追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
傣族民間流傳著大量源于佛本生經(jīng)的“阿鑾故事”,都是關于佛祖經(jīng)過三百多次轉世的故事,他體驗了生為動物、窮人、富人的各種生命歷程。很多佛寺壁畫通常以動物形象來代表相應的阿鑾故事。例如,金雞讓人想起《金雞阿鑾》(傣語稱《阿鑾該罕》),兩只馬鹿的圖畫讓人想起《鹿王本生》 (傣語稱《阿鑾尼罕》),烏鴉與金蛋則與《五顆金蛋》有關,這些畫作能夠觸發(fā)信眾的敘事聯(lián)想。這些佛本生故事在民間流傳甚久,也吸收了許多民間神話母題。由于布畫的繪制靈活,有些民間藝人能將長篇故事完整地繪制出來,其中《維先塔臘善施故事》就是比較受歡迎的主題之一。這個佛教故事反映了“寂靜苦修以求涅槃,信佛積善以修來世”的佛教誡喻。①高宗裕主編:《民族學與博物館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頁。
很多敘事長詩的內容涉及戀愛情節(jié),例如《召樹屯》中有“王子在湖邊偷看孔雀公主沐浴”“偷走羽衣”“與她定情成婚”等情節(jié),這些故事并不適合在佛寺周邊出現(xiàn)。相對來說,民族英雄的主題則比較適宜。例如,在勐??h勐遮鎮(zhèn)曼宰龍佛寺的僧舍外墻上繪制著傣族民間故事《召烘帕罕》,含“妄妃棄嬰”“王后南尖達瑪臘被趕出宮”“皇后被園丁夫婦相救”“召烘帕罕尋母”“召烘帕罕贏六兄弟”“六兄弟跪求召烘帕罕”“祖母被魔鬼掠走”“召烘帕罕騎鳳凰救祖母”“與妖魔決斗”等情節(jié),畫面十分生動,讓人流連忘返??傮w來說,“一些當?shù)氐臍v史人物故事也成為佛教壁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其他佛教譬喻故事、因緣故事在傣族佛教壁畫中表現(xiàn)相對較少?!雹谔镉窳幔骸豆┓钆c表達——傣族南傳佛教藝術與“賧”的關系解析》,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49頁。
即使是取材于民間神話傳說的經(jīng)畫,也帶著佛教色彩。例如,經(jīng)畫 《曼德勒國王》描繪的是混細宰因虔誠敬佛最終做成了曼德勒國王,宣揚的是因果業(yè)報的佛教思想。佛祖與混聳爭斗的故事廣泛流傳在德宏傣族民間:古時候,佛祖和混聳爭奪寶座。佛祖說:“這是我的寶座,我天天坐在這里念經(jīng)?!倍炻栆舱f是他的地盤,自古就在這里管轄。由于佛祖無論做什么功德,最后都要滴水,仙女婻姆麗把所有的水儲存在長發(fā)中。佛祖和混聳爭論不休沒有結果,佛祖用腳跺地面三下,婻姆麗就出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她捧出長發(fā)用手一摞,水便流成一條河,這足以證明佛祖的功德深厚,佛祖最終奪得了寶座。①龔玉蘭,1949年出生,梁河傣族,19歲出家為尼,現(xiàn)在是舊城鎮(zhèn)朵谷村比丘尼,曾經(jīng)在2008年2月1日接受筆者的訪談。婻姆麗仙女也常以雕塑的形象立于佛祖的側邊或者佛堂外。西雙版納傣族稱此仙女為朗妥落尼,人們認為她是個土地神。在佛祖與叭滿(妖魔)爭奪時,她從土地里鉆出來用手梳了一下頭發(fā),便出現(xiàn)了一條大河把叭滿沖走了。②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及原始宗教的調查材料》,1979年版,第75頁。在這些佛寺經(jīng)畫中,混聳或叭滿其實就是傣族的寨神、勐神,他們基本都以惡魔的形象出現(xiàn),這也反映了佛教與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之間的早期沖突。
反映傳統(tǒng)習俗的壁畫涉及風土人情、禮俗制度、音樂舞蹈諸多方面,這類畫作充滿了生活氣息。例如,佛寺壁畫中常有民眾“趕擺”的場面,男青年敲著象腳鼓,女青年跳著舞蹈,這些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傣族的代表性人物如召勐、章哈以及普通群眾都被刻畫到壁畫里。例如,孟連縣娜允鎮(zhèn)芒中佛寺的壁畫包含了所有社會層面的人物角色,除了佛教人物和民族英雄,還有當?shù)氐陌傩?,遠方來的外國軍隊。通過這些壁畫看到熟悉的生活場景,人們會產生情感共鳴,內心也會對宗教產生皈依感。
傣族的原生信仰是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觀,即使佛教傳入后,這種底層信仰也并沒有徹底消失。人們依然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只有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得到神靈的保護,莊稼作物才能順利生長,人畜才會平安健康。壁畫創(chuàng)作者將自己生活中所觀所感的花草樹木、山林湖泊描繪出來,不僅可以美化佛寺環(huán)境,構建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傳達了傣族世代遵守的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道德觀。這也是傣族村寨往往環(huán)境優(yōu)美,樹木成蔭的原因。
傣族佛寺經(jīng)畫風格簡單質樸,構圖靈活多變,顯得天真爛漫。這與其創(chuàng)作者來自民間有著直接的關系。傳統(tǒng)上傣族男童在八九歲時要出家修行直到18歲左右還俗回家,日常除了學習佛經(jīng)和傣文之外,自然也可以在佛寺創(chuàng)作壁畫?;趯Ψ鸾?jīng)的了解,他們還俗后也可以成為民間畫匠。總之,佛寺經(jīng)畫創(chuàng)作者就是普通民眾,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受規(guī)則約束也沒有固定的程式,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傣族沒有專業(yè)畫工,更沒有專業(yè)的壁畫粉本傳世。藝人作畫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個人生活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召片領和土司的奢華生活就成了王子幸福生活的原型,畫中的天神都穿上了傣家的衣服、住進了傣家的竹樓、過著傣家的節(jié)日?!雹厶镉窳幔骸豆┓钆c表達——傣族南傳佛教藝術與“賧”的關系解析》,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頁。
佛教從東南亞傳入傣族地區(qū),經(jīng)過一代代傣族本土創(chuàng)作者的取材創(chuàng)作,這些外來的宗教藝術也隨之被本土化。在傣族佛寺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教飯@風格的壁面:有青蔥的榕樹和雞樅帽竹樓,云霧繚繞的森林和孔雀飛鳥;有穿著筒裙的成群婦女背著竹籮趕集歸來,優(yōu)雅身姿倒影在湖面;有老人帶著孩童在院中玩耍,吃草的老水牛,閑逛的雞犬;也有章哈在唱歌,周邊圍坐著聽眾。這些畫作描繪的是真實的生活,講述著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無論是壁畫還是布畫,都是一種比較直觀的圖像敘事,對于那些不識字且聽不懂抽象的巴利語佛經(jīng)的普羅大眾,有趣的圖像比枯燥乏味的布道更能深入人心。經(jīng)畫塑造佛祖的崇高感,傳達信息并警示人們遵守佛教戒律和社會道德,久而久之內化和根植于心,潛移默化地幫助他們戒除和脫離各種邪念、惡語和劣行。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大部分傣族民眾養(yǎng)成了與人為善的性格,形成了樂善好施求取功德的價值觀,而這些都有助于最終構建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反過來,傣族的神話敘事和傳統(tǒng)文化也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傣族佛寺中常常掛著大量的剪紙、佛幡,大部分是民眾供奉的賧品。剪紙技藝在傣族民間流傳甚久,普遍認為源于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早在原始宗教盛行的時候,人們便以剪紙作為祭祀神靈之物;佛教傳入傣族地區(qū)并逐漸昌盛起來以后,傣族人民又以剪紙作為賧佛用品?!雹僭颇鲜∶裎骸洞鲎逦幕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頁。如今,民間喪葬儀式上也能看到用剪紙裝飾的冥房,抬棺槨到墓地一路上要在兩邊插白色紙旗。民眾將剪紙藝術引入賧佛活動中,這種民間工藝也得到了新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剪紙是佛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形式和紋樣也是豐富多彩,有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幾何紋、建筑紋等。
傣族地區(qū)一年四季有許多規(guī)模不同的賧佛活動,“賧”是與佛教信仰相關的功德善舉,例如定期的供養(yǎng)僧團,不定期為佛寺、佛塔慶祝等。在這些活動中,剪紙是必不可少的手工藝品,它們是有某種功能的法器,也是點綴佛寺的藝術品?!按鲎逍疟娮约簞邮种谱鞲鞣N精美的民間工藝品,并把它們賧給佛祖和佛寺。這些凝聚著傣族信眾的心血與熱情、體現(xiàn)著他們聰明與才智的民間工藝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南傳佛教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傣族信眾眼中,所謂的南傳佛教藝術,不過就是供賧人和工匠認為怎么漂亮就怎么做的、具有特定宗教內涵和一定審美價值的賧品?!雹谔镉窳幔骸豆┓钆c表達——傣族南傳佛教藝術與“賧”的關系解析》,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頁。
剪紙幾乎成了全民必會的技藝,每個信徒要在賧佛日到來之前各自準備好小紙旗、紙幡,連同一瓶水、幾朵鮮花、糯米、糖果等供品帶到佛寺。經(jīng)過誦經(jīng)洗禮后它們就成了圣潔之物,鮮花供在佛堂,糖果獻給大眾,小紙旗、紙幡可以插到佛寺院落。這些紙旗、紙幡通常是白色或彩色綿紙做成,有矩形或三角形,長約10厘米,寬約30厘米,有蓮花、佛塔、大象等圖案。這些圖案和形式都是從老一輩那里傳下來的,“此類藝術品,并非即興之作,它受到宗教觀念的制約不能輕易改變。就這樣依樣畫葫蘆地傳承,能將一些早期的藝術特征和重要文化因子保存下來?!雹蹢钫作耄骸洞鲎骞适路疳凸适虏籍嫛?,《裝飾》1998年第4期,第21頁。其中,一些手藝較高的人常制作很多剪紙,以便送人,人們認為這樣做也是一種布施。
傣族佛寺內通常排列著許多儀仗,上面有剪紙圖案。有的是日、月、云、花,人們認為它們都是佛主的腳印,意思是佛祖主宰著這個世界。也有龍、鳳、孔雀、人手等圖案,傳說在佛祖成佛之前,曾與四個兄長說法,他宣稱“自己將來要成佛祖”。兄長們都不信,其中一個說“你要當了佛祖,我愿意把自己的身體賧給你?!绷硪粋€說“你當佛祖,我就把頭賧給你。”還有一個說“你當佛祖,我將把手賧給你?!弊詈笠粋€說“你當佛祖,我把尾巴賧給你?!焙髞硭娉闪朔鹱?,四個兄長實現(xiàn)了他們的諾言:一個把手賧給了他;一個把尾巴賧給了他,自己變成了孔雀;一個把頭賧給了他,自己變成了龍;一個把身體賧給了他,自己變成了鳳。①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編:《西雙版納傣族小乘佛教及原始宗教的調查材料》,昆明:云南省歷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76—77頁。這些敘事強調一種思想——修行要虔誠至信,要有勇氣,把成佛作為奮斗的目標。
這些剪紙既有實際功能又有審美價值。一方面,佛寺是宗教場所,這些賧品成了實現(xiàn)宗教愿望的“法器”,也是佛教宣揚教義的“工具”;另一方面,佛寺是傣族民眾的精神家園和精神財富的歸集地,這些剪紙的擺設使佛寺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
在傣族村寨處處可見高聳的幡竿,傣語稱之為“煥”,那也是佛教的符號之一。幡竿上掛的幡布,鏤刻的錫皮花樣,生肖動物雕塑,以及竿頂所掛的其他精美裝飾品,都集中體現(xiàn)了佛教藝術。
從形狀來看,傣族佛幡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聳立著的幡竿,竿高四五丈,頂端懸掛長幡布。幡布通常用紗或布制成,長約八九米,寬約半米,用細竹框架繃平,上面有精美的剪紙,有佛寺、佛亭、大象、蓮花等圖案;另外一種是比人身略高的小型掛幡,可以直接懸掛在佛堂里。從色彩來看,顏色繽紛的佛幡是敬給佛祖的,通常需要全村人一起做;白色佛幡是獻給祖先或剛死去的親人,由舉行喪事的家庭制作。人們認為幡竿是能夠庇佑人畜的吉祥樹。立于寨門前的叫“煥曼”,意思是保護本村寨的佛幡;立于佛寺內的叫“煥奘”,是保護佛寺的。人們相信,佛幡是死者靈魂通往天堂的天梯。敬佛祖的彩幡通常要定期更新,大概在每年傣歷九月或十月之間,一般是在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或者夏安居中期更換。
從制作到最后立起佛幡的過程中,通常要念誦一系列相關的祝詞,大部分是口頭詩歌。例如,在為先人或死者制作佛幡的時候,就會念下面這類“祝詞”②向曉珍口頭念誦,屈永仙翻譯,2009年10月13日記錄。:
男子手中剪出的幡紙,風吹后變成金銀財寶。婦女手中紐出的幡線,風帶著晃動變?yōu)榈久?。姑娘手中縫制的幡布,幸福將永遠伴隨著她。
從上面這段儀式詞來看,人們把它當作冥界的“搖錢樹”。有的人甚至在幡布上縫上人民幣,或者在頂端掛一袋錢,相信死去的家人可以在幡竿下?lián)u錢享福。
除了這種片狀的佛幡,還有一種類似華蓋、寶蓋的傘幡,傣語稱“幢”,通常成對懸掛在佛寺大殿的橫梁上。佛經(jīng)曾有記載賧傘幡可以渡地獄的傳說:有一個男子到斯里蘭卡的山頂上的阿伽薩佛塔去敬拜佛祖遺骨,他帶了一面紅布幡旗到那里敬拜供奉。后來他因病重處于昏迷之中,便把這件事忘卻了。他死后要到首陀羅地獄接受因果業(yè)報。他是山民,曾放火燒山地,燒死了許多生命,所以他到地獄將被大火燒身。當他看見地獄紅彤彤的火焰時,忽然想起自己過去敬供的紅幡旗,于是地獄主管官就讓他脫離地獄而去了仙界。①田玉玲:《供奉與表達——傣族南傳佛教藝術與“賧”的關系解析》,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頁。賧傘幡的習俗在傣族民間廣為流行,特別是德宏地區(qū),幾乎每個佛寺都有懸掛。
民眾賧佛,其佛幡無論大小樣式,在主觀上是為了求取功德,為自己建造“天堂之梯”。為了表達虔誠,其制作的佛幡主要體現(xiàn)在裝飾的精美剪紙上。佛幡蘊含著佛教文化的意象,同時也體現(xiàn)了傣族民間工藝的特色。通過佛幡上的剪紙圖案和其他裝飾,“我們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藝術審美情趣、宗教信仰、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這說明傣族佛幡是體現(xiàn)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物質載體。”②龍東林、謝沫華:《東亞民族造型文化》,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頁。
無論是佛寺壁畫、布畫還是剪紙、佛幡,都是傣族地區(qū)典型的佛教藝術。一方面,它們傳達了佛教的思想,對佛教在傣族地區(qū)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們是傣族民眾的藝術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這些圖像化、造型化的佛教藝術,不僅建構了神圣的佛教信仰空間,也蘊含著本土的原生文化和圖騰崇拜,承載著不同的神話母題,在傣族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
首先是教化功能,寓教于樂并促進傣族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經(jīng)畫、剪紙等都是神話敘事的載體,也是民眾善舉的物化形式。佛教藝術的教化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它們往往是教化那些不識字的廣大婦女群眾的有效工具之一。在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較低,女子不能出家到佛寺學習傣文和其他知識文化。直至今日,傣族的佛堂有形或無形中分成三個區(qū)域:最上面一層或最靠近佛像的地方是僧人坐著誦經(jīng)的位置,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空間;緊挨著的是男性信徒的位置,所有的女信徒都是在最外圍,處于第三層空間。當文字不足以讓人們接受信息時,圖像敘事就是最好的信息傳遞方式。在這樣的傳統(tǒng)中,將一些佛教故事和民間神話故事展示在佛堂的內壁和外墻上,讓識字不多的普羅大眾通過這些圖畫接受到佛法的啟迪和教育。
此外,通過經(jīng)畫等視覺手段,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出來,是直接有效的傳播教育方式。例如,天堂地獄圖展示了佛教的宇宙觀。對那些既不懂傣文,也聽不懂僧人所誦佛經(jīng)的普通信眾來說,這些經(jīng)畫用色彩營造出天堂與地獄的不同氛圍,比起講經(jīng)布道更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神話敘事通過壁畫、布畫、剪紙為媒介,或闡釋佛理,或警告世人,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傳遞信息,完成演述者與受眾之間,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之間的傳承與互動。其結構化的圖畫警示和秩序化的賧佛儀式,皆為人們提供了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
其二,可以優(yōu)化環(huán)境,形成大眾審美。佛寺是傣族社會中最核心的文化傳播區(qū)域。壁畫、剪紙為代表的佛教藝術品,不僅美化神圣的宗教空間,同時也促使大眾審美的形成。佛寺壁畫的創(chuàng)作者多是農民,其繪畫作品天真爛漫,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其構圖靈活多變,但又處理得恰到好處。在一副畫面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其創(chuàng)作者將沒有邏輯關系的事物和諧地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例如,西雙版納傣族勐遮曼宰龍佛寺的壁畫,在同一幅畫面中有佛祖?zhèn)鹘?jīng)、飲樂歌舞、魔鬼吃人等畫面。即使是有一定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故事,也只是伴隨著畫面隨意擺放,不會嚴格遵循某種格局。不僅如此,壁畫的構造可以有矩形、三角形、圓形以及不規(guī)則形狀。但是,這些藝術品都在追求一種內在的和諧美感,這也是傣族群眾最基本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這些神話敘事與佛教藝術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傣族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神話、史詩、敘事詩,大部分源于佛經(jīng)文學,帶著異域色彩,佛教帶來的相關藝術同樣如此。壁畫、剪紙為代表的南傳佛教藝術最早也帶著印度文化的烙印,明顯受到緬甸、泰國等東南亞風格的影響,但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步吸收了原生文化養(yǎng)分,形成了獨特的傣族風格,這是多元文化長期交融的結果。
我國傣族與東南亞許多民族處于相同的貝葉文化圈中,佛寺藝術中包含的許多圖騰動物如大象、孔雀、鹿、虎等,基本都是這個貝葉文化圈中最常見的動物。傣族佛寺壁畫作品中,有大量的龍蛇形象,這與老撾、泰國北部的情況一致。人們將它們納入神話敘事中,賦予它們圣潔美麗的形象,如大象代表著忠誠和勇敢,孔雀代表著美麗和高貴。相似的神話敘事和佛寺藝術反映了我國傣族與相鄰國家民族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傣族神話敘事與佛教藝術的幾個重要特點:其一,佛寺繪畫作品的題材有佛教主題、神話故事主題以及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主題。從佛教內容擴大到宮廷和民間生活內容,形成神圣與世俗兩大類作品;其二,佛寺繪畫古作遺存較少,佛寺藝術處于“常換常新”的發(fā)展狀態(tài),古壁畫或其他藝術沒有得到維修和保護;其三,佛教藝術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本土化,人物、場景和其他事物都呈現(xiàn)出本族化的樣貌;其四,佛寺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來自民間百姓,根據(jù)自己的生產生活經(jīng)歷來自由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種結構簡單、色彩明快、天真爛漫的田園風格。
總體來說,這些佛教藝術攜帶著相關神話敘事,傳達著佛教的思想教義,也蘊藏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它們對傣族大眾發(fā)揮著教化功能,美化人們的精神家園,傳遞著一種和諧的審美意識和圓滿的生活愿景。這些藝術是以活的形態(tài)傳承的,也被民眾認同和喜愛。了解傣族神話敘事與佛教藝術之間的關系,對研究我國民族文學、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及跨境民族之間文化交融情況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