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陽
記敘文重在敘事,敘事是它的根基。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和中考評分標準,對初中記敘文寫作的要求都是能記敘生活中的人、事、物,能針對社會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感受、認識、見解,做到文從字順,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完整,條理清晰。但學生在敘事時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1.敘事時缺少作者意識,即“自我意識”。學生寫作時更多地關注筆下“他人”的形象,力求生動飽滿,卻忽略了對自我的關注,沒有意識到“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2.敘事時機械地堆砌多件事,對事件的詳略處理不當,寫了很多內(nèi)容,關鍵部分卻一筆帶過,或平鋪直敘,缺少曲折的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
3.敘事時空話套話多,缺少個性化的表達,“有骨無肉”,只有基本的情節(jié),敘事空泛、雷同,人物粗放、概念化,感受矯情、造作。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
一、敘事有“我”
在敘事時要有作者意識,認真考量文中“我”的“定位”。因為“自我定位”直接影響著選材方向、敘事方式,甚至立意,可以說決定了文章質(zhì)量。記敘文中的“自我定位”主要有以下三種。
1.被呵護的弱者
“我”往往在身份上、情緒上比較脆弱,需要陪伴、關懷和撫慰。常見的寫作思路如:一是生病受傷時得到家人朋友的幫助;二是傷心難過時得到安慰。文中的“我”還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感情單薄。以這樣的“我”展開敘事文章會顯得蒼白幼稚,所以這樣的自我定位和敘事方式不值得提倡,但卻在初中生的記敘文中大量存在。
2.主動的覺醒者
與第一類有明顯的區(qū)別,“我”不再被動地接受愛和關懷,而是在情感上有了覺醒,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情感,更成熟,對愛有了較深刻的體悟。以這樣的“我”展開敘事寫作思路如下:得到了親朋好友的關愛,備感幸福;現(xiàn)在想要維系這份美好的情感,甚至回饋愛,傳遞愛,讀者能從文章中讀到“我”在情感上的覺醒,觸摸到“我”的成長。這種自我定位和敘事方式可以參照課文《背影》《散步》。
3.成長路上的迷失者
“我”在認知上、思想上剛開始處于蒙昧的狀態(tài)或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而陷入迷茫,經(jīng)過外物的觸發(fā)、他人的點撥或自己的領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完善了對世界的認識。這種定位常見的寫作思路如下: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擾,經(jīng)外物觸發(fā)或者他人引導啟發(fā),個人的精神、意志被喚醒。這樣的文章能讓人讀出 “我”的成長動態(tài)和痕跡,更個性化,情節(jié)曲折引人,可讀性更強。這種自我定位和敘事方式可以參照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小桃樹》。
在敘事中關注“我”,以自我定位為綱,以自身經(jīng)歷為目,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和有限的篇幅中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增強敘事的故事性。
二、敘事有“序”
統(tǒng)編版教材七上的“學會記事”單元寫作部分,首次在教材中提出了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并以《散步》為例讓學生知道怎么把事情寫清楚。依據(jù)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我們可以把完整的故事分為四個階段。
1.起因:指事件的整體背景,告訴讀者主人公是誰,介紹事件發(fā)生的背景,為即將出現(xiàn)的矛盾做鋪墊。
2.矛盾出現(xiàn):即敘事的展開,可以敘述主人公為實現(xiàn)目標、希望而努力的經(jīng)過,在敘事過程中,主人公困惑、隱忍、堅持,到陷入困境直至困境加深,此時作者要關注主人公與自己或外部的各種沖突,這就是人物行為和情感力量積蓄的過程,可為進一步敘述做充分鋪墊。
3.矛盾解決:是事件的高潮,也是需要濃墨重彩的地方,是事件的轉(zhuǎn)折,是主人公面對困境所采取的行動或決定,為緩和沖突直至問題解決所運用的策略和方法。這部分是敘事的核心和關鍵。
4.結(jié)局:事件放緩接近尾聲,一般有兩種指向,即成功或失敗,而通過成功和失敗的敘述就隱含著主題和情感的指向,即是否達到事件與主題的契合。
“起因——矛盾出現(xiàn)——矛盾解決——結(jié)局”這一敘事結(jié)構(gòu)有利于把事件敘述清楚,讓情節(jié)一波三折,有利于讀者感知文章的發(fā)展脈絡,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和文章主題,對于寫作悟性一般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三、敘事有“趣”
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在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的基礎上,讓敘事更靈動更有趣是寫好記敘文的關鍵之一,內(nèi)容的獨特性和表達的個性化是提升敘事趣味性的有效途徑。
1.用獨特的意象(景或物)推動敘事,融描寫于敘事之中。記敘文中的敘事和描寫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交融、渾然一體的,比如在敘事過程中插入景物描寫可以起到暗示情節(jié)變化、揭示文章意蘊的作用,為敘事營造獨特的意境。如“第一次見到他是我剛邁進校園的那天(那個秋天),我(踩著遍地金黃的落葉)隨著人群涌入校園”,括號內(nèi)的詞語或短語巧妙地將描寫融入敘事中,點到為止,雖寥寥數(shù)筆,卻使人如臨其鏡,這樣的敘事就顯得靈動有趣,文章也多了幾分靈氣。用好地方文化元素,讓敘事體現(xiàn)地域文化特色,也可以增強內(nèi)容的獨特性。《社戲》中“歸省”“演社戲,看社戲”的習俗,“羅漢豆”“烏篷船、白篷船”等事物的名稱,“阿發(fā)、水生”等人物的名字,很好地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獨特的文化韻味,無論是對熟悉還是陌生的讀者都極具吸引力。
2.用個性化的表達提升敘事趣味性。個性化表達體現(xiàn)的是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特的感悟,可以讓敘事更有趣,更有生命力。中學生就該用中學生的視角、口吻寫作,這樣的表達才是本真的,也是個性化的。因此,學生的寫作風格要符合自己的年齡特點和學段特點,不裝嫩,不矯情,不裝成熟,不裝老練,還要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宗璞將紫藤蘿聯(lián)想和想象為“瀑布”“船”“笑容”在流動、在航行、在歡笑;鄭振鐸將一群落在電線上的燕子新奇地聯(lián)想和想象為“五線譜”,這樣的表達都是思維的創(chuàng)新,如果學生能有這樣的創(chuàng)意表達,文章定會大放異彩,贏得閱卷教師的青睞。當然,個性化的表達不等于每句話都要與眾不同,如果標新立異而違反基本的語法規(guī)律就會適得其反。
敘事是初中記敘文的基礎,講好故事,講有個性的故事,講有趣的故事,打造有亮點的文章是我們的目標,以上三個敘事支架可以綜合運用,也可以單獨使用,它們可以讓文章更精彩,更吸引人。